大梁景熙六年春三月,北境戎狄部落首領赫克托病逝,其長子脫勒嗣位,並吞諸部,勢浸強盛,遂日益驕橫,縱兵搶掠,屢犯塞北,梁朝邊境自此多事。
而後夏冬交替,日月更迭,待到景熙九年五月之時,脫勒部族愈發壯大,馬肥糧足,實力昌盛,北漠盡歸其麾下,兵鋒所指,莫不勝之。
基於此,脫勒越發驕縱,不可一世,覬覦大梁美女金銀,屯兵邊疆,意欲南下,與安享太平的大梁王朝一較高下。
七日後,脫勒率眾犯邊,大舉入寇,其勢甚張,兵鋒甚銳,不到一月,連克數城,梁師初逢大戰,連連失利,塞外諸堡,所至陷沒,邊關烽火驟起,狼煙一片。
邊報日至,大梁天子蕭瑜震怒不已,當庭叱責群臣,痛罵邊賊,乃遣征北將軍侯良玉,率兵萬人出禦之。
侯良玉點齊兵馬,整裝待發,然而皇帝的心腹太監陳哲此刻卻力勸蕭瑜親征。正直英年,意氣風發的梁穆宗蕭瑜,頗有一股安邦定國的雄心壯誌,願效仿祖先梁□□蕭烈,南征北戰,克定四方,功蓋千秋,遂下命,禦駕親征,二日即行,事出倉卒,舉朝震駭。
朝廷上至太師,下至舍人,莫不阻止,力言六師不宜輕出,然而蕭瑜隻聽陳哲讒言,不肯納諫,一意孤行。
將說大軍開撥,蕭瑜下旨,集結三十萬大軍,命一母同胞的皇弟瑞王蕭鍇、太師齊國公張元信率師以從,戶部尚書秦佐、兵部尚書曹瑾等扈征。
梁師剛到了京城門,慶王蕭禩(蕭瑜叔父)率一幹人等伏闕懇留,奏請蕭瑜收回成命,停止親征,然帝不允。慶王望著一路浩浩蕩蕩的王師,涕泗橫流,仰天長歎,“倉促行事,無一慎密,吾大梁必遭大變。”
且說梁朝大軍出鎮穀關,過寧來城,至宣化府。連日風雨,汛情洶洶,道路滑濘,曲折難行,時時傳出車翻馬傷之事,聲息愈急。
隨駕諸臣見此窘境,連連上章,請求聖上折返,從長計議,豈料皇帝大怒,強命行軍,一切軍政事務皆由宦官陳哲專斷,隨征文武大臣不得幹預,違令者斬,致使軍內自相驚亂,未至駐營,兵已乏糧,馬已困頓,棄甲胄,遺戰戈,一路狼藉。
而另一邊,脫勒為人狡詐,頗有謀略,他率部佯避,假意潰逃,誘師深入,以逸待勞。
王師行至同仁,未遇抵抗,陳哲登車,麵見穆宗,大喜道,“北賊脫勒見陛下天威,望而生畏,早已潰逃千裏。陛下乃真龍天子,四海臣服,莫敢造次。”穆宗蕭瑜聞言,更是大失警惕,疏於防範。
然而僅僅一天之後,梁軍先鋒部隊冒然前進,在囚鷹穀遭遇北寇兩翼邀阻夾攻,殺之殆盡,屍橫遍野,哀聲漫天。
陳哲突聞前軍慘敗,麵色蒼白,戰心全無,匆忙下令回鑾,然撤軍路線遭到眾臣反對,遲遲未定,屢屢變更,以至於行軍速度極其緩慢。
翌日,王師撤至康安縣,還未休整,戎狄大軍追至,脫勒下命四麵擊之,眾臣急忙護著穆宗撤離,且戰且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