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雲卿忽悠著昭襄王先去打東周了,於是本來該一群人加班加點忙活的事情變了李牧帶兵出去,其他人除了丞相蔡澤忙成天策,基本都沒啥感覺。
且蘇雲卿顯然屬於那種忽悠完了就撒手不管的,眼見著要被派任務,蘇雲卿分分鍾跑去鹹陽學館聲稱自己很忙,非常忙。
弄得蔡澤最後看著蘇雲卿嘴角直抽,根本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如果是前兩年蘇雲卿說鹹陽學館事情太多,忙得很,那麼大家還勉強能夠理解,但現在再說這話也太扯淡了吧?
要知道在鹹陽學館走上正軌之後,蘇雲卿就開始著手建設分館,而第一個分館的選址正好就定在原本趙國的都城邯鄲。
這也正常,要知道趙國原本也是大國,且人才濟濟,國內前前後後也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再加上這是秦國新占領的地盤,正需要教化安撫,雖然這幾年沒出什麼事情,但在文化上,至少是在原本趙國百姓的心中,他們對秦國依舊沒什麼歸屬感。
蘇雲卿把新的學館建在邯鄲自然是有這方麵的考量,當然,伴隨著邯鄲學館的建立,蘇雲卿也第一次提出了將學館分作文武兩院,這一點得到了兵家的極力讚同。
其他人不好說,但兵家就是研究戰爭的,曆史上出了多少名將啊,可名將又不是僅僅要學文,武藝也不能差的好嗎?
尤其是這年代普通的讀書人都會學點武藝,什麼舞劍射箭之類的都是必備項目。
你說一般的讀書人都這水平的,兵家對武將的要求顯然要更高一點嘛,不高等著上了戰場被對方隨便派個文官吊打嗎?
再說了,不用研究都知道,戰場上主將奮力殺敵對鼓舞士氣是大有好處的,如果主將英勇,同樣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軍隊的戰鬥力。
既然如此,在對於優秀主將的評選標準中,武力水平自然也就成了必備的要求之一。
可蘇雲卿的提議除了在兵家這裏得到大力支持之外,其他各家卻是反響平平,甚至有人認為完全沒必要單獨再開個武院出來,畢竟他們是來討論學問的,若是同學館的還有一些大老粗,那多掉逼格啊。
是的,蘇雲卿提出的武院可不僅僅是說將領們除了讀書再學點武藝,事實上蘇雲卿完全是建立了一個軍官學校,個人勇武和學業水平都在考察之列,比起學館的文院,是個人都能看出來所謂的武院就是培養軍隊軍官和優秀軍士的地方。
雖然優秀的將領得人敬重,比如白起如果來學館那不管是哪家的,都很尊重他,但一般的軍士又或者中低層的軍官卻被歸納為武夫莽夫一類,高貴的讀書人自然是不樂意與他們並列的。
但不管有多少人反對,最後這事蘇雲卿還是做了,甚至於她是頂著壓力以一種強勢到完全不容商量的態度去做了這件事。
荀子倒是找蘇雲卿提過這事,對於荀子蘇雲卿自然得給麵子,而說到為什麼要建立武院的事情,蘇雲卿的回答其實很簡單……
“學館建立的目的是為秦國培養人才,文官如應侯那樣的是人才,那麼武將便不是國家重要的人才了嗎?”
荀子讚同這種說法,而隻要說服了荀子,蘇雲卿就知道不管多少人反對,這事其實都不會出問題。
果然,當荀子表態之後,大部分人都消停了。
隻是這事並沒有讓蘇雲卿覺得有多高興,設立武院並不是她的最終目的,她想要的是學館最終分為三部分,不僅僅是文武,科技才是最重要的生產力啊。
這年代雖然沒有什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奇葩論調,但因為這年代掌握知識依舊屬於奢侈品的行列,因此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家庭條件不錯的,至少曾經是不錯了,往上數起來,祖上都是有光輝事跡的,這些人自然不願意與中下層的人為伍。
當然,蘇雲卿也慶幸這個年代是戰國,戰國總是有些看起來很奇怪但卻意外的能讓人接受的事情發生。
至少在這個時代,身份的貴賤已經不是那麼被看重了,這年代信奉的是拳頭大的有道理,因此武院雖然在提出的時候總有人bb幾句,可實際上做起來的阻力並不是那麼大。
蘇雲卿所謂的科技卻不同。
說白了,大部分時候這是工匠們幹的活兒。
武將也就算了,連工匠都要弄進來,蘇雲卿已經可以預想到到時候得有多大的反對聲音了。
不過也沒關係,事情可以慢慢來。
至少蘇雲卿覺得墨家是個很好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