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不管係統怎麼鄙視蘇雲卿,最後荀子還真的來秦國了。
荀子來了之後第一個見他的人卻不是昭襄王,而是範雎和蘇雲卿,當然,不是昭襄王是範雎也沒差,誰不知道範雎是秦國丞相且深得昭襄王的重視和信任呢?
荀子來之前倒是了解過目前的情況,然後發現秦國這次可能是真的要接納儒家入秦。
秦國是目前最強大的國家,尤其是在滅了趙國之後,可以說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秦國相抗了。
因此如果儒家還想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張,那麼能夠得到秦國的認同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說服一個秦國完全抵得上說服其他剩下的五國。
因此荀子入秦已成必然。
雖然前些年因為他入秦結果無功而返的事情儒家很多人現在不願意入秦,但荀子本人倒是不介意,他本就是個心胸寬闊的人,在他看來,不過是在秦國用了法家之後他入秦想要推行儒家主張最後被秦國拒絕了而已,昭襄王一沒怠慢他,二沒辱罵他,更沒有什麼人身傷害發生,最後也客客氣氣的把他送走了,這本就沒什麼嘛。
再說了,荀子本人也非常讚賞秦國的法家,當然,荀子讚賞的不是秦法的嚴苛,他讚賞的是秦國實幹強國的精神,且秦法雖然嚴苛,但實際上卻很全麵,且正因為秦法嚴苛,所以敢於犯罪的人很少,這不僅僅是說普通人,就是權貴們輕易也不敢觸犯秦法,這一點可以說荀子隻在秦國看到了。
至少在其他國家,法律總是要給權貴們讓道的,所謂法律其實就是權貴們一句話的事情。
總體而言,荀子對秦國的印象不錯,因此這次看到了希望他便再次來了。
此時雖然見他的人不是昭襄王而是範雎,但荀子也知道目前範雎才是主事人,那麼他見範雎也很合適,再說了範雎為秦國丞相,讓範雎接待他也不算失禮啊。
可出乎荀子的預料,範雎隻是與他客氣的幾句便不再說話了,正真主事的人反而是坐在範雎側麵的蘇雲卿。
看範雎垂眸不語一臉平靜的樣子,荀子立刻就明白這不是蘇雲卿不知輕重貿然開口,這件事情上真正隻掛名不管事的那個很有可能是範雎而不是蘇雲卿。
想到這裏,荀子對蘇雲卿的態度立刻就更加鄭重了一些。
荀子本就是個非常有心胸的人,他並不覺得蘇雲卿這樣一個後輩來與他談這件事情有什麼不對。
他想讓儒家思想入秦,而蘇雲卿是負責這件事情的人,他與蘇雲卿談這事有什麼問題嗎?
荀子也不願意扯什麼名望輩分,真要論起來他的名望資格都在蘇雲卿之上,但這並不能代表什麼,至少就事論事的話,荀子在這件事情上的地位與蘇雲卿是對等的。
蘇雲卿當然也明白這一點,因此對荀子也十分尊重,至少如果換位一下,她如果是這個年代土生土長的人,且取得荀子的名望地位,那麼是一定會對這種情況有所不滿的。
隻是,說起來的時候荀子卻先問了另一件事情。
“之前送去我那裏的幾篇文章可是將軍寫的?”
蘇雲卿不帶兵之後昭襄王又把顧問的頭銜丟回來了,因為蘇雲卿現在不僅僅是給昭襄王做私人參謀,也要參與其他事物,因此這品級就得定下,可並沒有人開口問這事,昭襄王自己也沒提,畢竟蘇雲卿不好定官職。
……考慮下以後太子繼位,要是這時候給蘇雲卿定個官職,到時候到底算哪個?多麻煩啊。
但隻看昭襄王的授權就知道,在某些事情上蘇雲卿直接對昭襄王負責,其他人都管不了她,因此大家心裏也算有了個底。
隻是蘇雲卿顧問的名頭雖然回來了,但因為她自己不樂意被叫顧問,隻願意被叫將軍,因此大家便也都繼續稱呼她為將軍。
反正昭襄王都不管這事,他們還管啥?
因此荀子此時對蘇雲卿的稱呼便還是將軍,而不是顧問……雖然顧問這職位大家都沒聽說過_(:3ゝ∠)_
但是並不妨礙啊,戰國人民的接受能力非常強大,隻是個沒聽過的稱謂而已,有啥不能接受的?
當然,對於蘇雲卿來說,荀子的問題就有些尷尬了,但她並沒有避而不談,反正她送出去的時候就知道早有這麼一問。
因此她隻是搖頭:“並不是我寫的,而是我從別處抄錄來的。”
這倒是讓荀子意外了,畢竟這文章寫的極為精彩高妙,但他以前卻完全沒有見過,荀子雖不至於驕傲自誇,但自信還是有的,這麼精彩的文章若是前人所作,他怎麼會沒讀過甚至連聽都沒聽過?
荀子雖然是儒家,但是他也是看別家文章的好嗎?
像是知道荀子的疑問,蘇雲卿說道:“前人著作浩如煙海,偶爾有遺漏也是在所難免。”
於是荀子便不再糾結自己看沒看過的問題的,蘇雲卿說的很對嘛。
明珠尚有蒙塵的時候,從春秋到戰國這段時期可以說是戰亂不斷,那麼偶爾有幾篇文章寫的好但卻沒能被人看見的,也是很正常的。
反倒是係統對此有些意外。
【我還以為你會說那是你寫的呢。】
蘇雲卿嘴角一抽:“我至於那麼不要臉嗎?拿著別人的文章冒名頂替說是自己寫的,畜生都不屑做這種事,我拿了韓非日後的文章來用已經挺對不起人家了,如果還做出冒名頂替的事情來,係統你幹脆抹殺我算了,我自己都嫌棄丟人。”
她雖然不能直接告訴荀子這是誰寫的,但也不至於做出那麼不要臉的事情來吧?
蘇雲卿覺得自己的做法已經有些過分了,如果再過分一點……還是抹殺算了吧。
至於說別人會不會問?
……盡量忽悠吧_(:3ゝ∠)_
反正她目前用的也隻有幾篇而不是韓非子全篇,總能忽悠過去的。
至少荀子是忽悠過去了……
不提那幾篇文章的事情,荀子很自然的問起了秦國邀請儒家入秦是想要做什麼了,是僅僅做個樣子,隻在鹹陽學宮裏扯扯皮還是真的要用儒家。
“自然是要用,但先生也知道,秦國以法家治國,這不是隨隨便便能更改的事。”
荀子頓時眉頭一皺:“既然如此,邀請儒家入秦的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