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偶然因素,如果是有人故意將此事透露給霍去病,那此人一定與衛青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否則不會知道衛青曾經被李敢擊傷。選擇在狩獵場,一是因為這裏人多嘴雜,二是因為這裏有足夠的空間,霍去病可以非常方便的用他手中的弓箭殺人,就像他在戰場上殺人一樣。
此人透露這件事的目的很明顯了,借刀殺人!
霍去病如果在衝動之下親自動手,自然最好,霍去病如果不急著動手而是把這件事告訴武帝,設計者的目標也達到了,李敢必死無疑。
如果有人蓄意要殺李敢,為什麼不立即進行而要隱忍那麼長的一段時間呢?
這個問題隻要聯係到李蔡事件便不難解釋。李蔡死於這一年的三月,正是春暖花開之時,李敢具體死於幾月史書沒有記載,但是他是在武帝狩獵時死的,這時應該不是冬季。那時的曆法一開年便是冬季,李敢之死應該是在春季以後。
按常理推測,李敢之死很可能緊挨著李蔡之死,因為要對付李家,當然是先對付身為丞相的李蔡,殺李敢隻不過是舉手之勞的小事,不必急在一時。
李敢李蔡叔侄在這一年一起去世,李家勢力被連根拔去,李家幾乎沒有了成年的男丁,再也不會有人向衛家尋仇了。
霍去病以極端的方式處死李敢,同情李家的人絕不在少數,這勢必他帶來很多麻煩,甚至連武帝也會對他產生一些不滿,這不正是衛氏想看到的結果嗎?
一石二鳥,衛氏大獲全勝。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李家勢力衰退後,李敢的一雙兒女卻在後來得到機會親近太子,並受寵於太子。
若沒有人引薦,李家的兒女怎麼能進太子東宮?引薦者倒是很有可能是打著保護李敢遺孤,防止霍去病再下毒手的口號將李家兒女送進去的。
霍去病殺李敢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件公開的秘密,甘泉宮的狩獵場一定有很多的目擊者,連小小的司馬遷都知道,李敢的家人不可能不知。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太子將兩個霍去病的仇人弄在身邊,養著,寵著,他想幹什麼?
四,霍去病請立三皇子之迷
霍去病從十幾歲開始就一直領兵打仗,幾乎沒有參與過朝政,但是在元狩六年卻發生了一件極為奇怪的事,他兩次帶頭,請武帝冊立三皇子為王,這件事得到了丞相和禦史大夫張湯的鼎力支持,聲勢浩大,滿朝文武都加入了進來。
分封皇子這件事跟霍去病似乎怎麼也扯不上關係,霍去病為什麼要當這個發起者和帶頭人?難道他不打仗的時候無聊之極,管起閑事來了?
當我們抓住衛太子這條主線時,這樁離奇的怪事就一點都不奇怪了,三皇子被冊封為王,最大的得益者就是太子。
皇後衛子夫早已年老色衰,失寵已久,武帝此時寵愛的是王夫人,王夫人生有一子,已經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
漠南之戰後,衛青沒有益封,卻得到了千金的賞賜,此時他的一個門客勸他給王夫人的家人送份厚禮,衛青照辦了,分了一半的賞賜給王夫人的家人送去。武帝得知此事後,立即就提拔了那個門客,由此可見王夫人的影響力。
漢武帝的所作所為在很多方麵上都跟秦始皇非常相似,人們總喜歡將秦皇和漢武相提並論。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做了很多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用郡縣製取代了分封製。
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幾個兒子,全部沒有分封到外地,都留在他的身邊,這也就使得宮闈鬥爭異常的激烈。最終他的一個小兒子*死了太子,坐上了皇位。
站在衛太子劉據的角度來看,最害怕的就是武帝效法秦始皇不分封皇子,太子身邊的人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他,千萬不要重蹈扶蘇的覆轍。
在分封製下,封國國君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封國內組建軍隊、收取賦稅、製訂法律、任用官吏、發行貨幣,職務父子相襲,儼然就是一個國中之國。
武帝一直都在致力於消除封國的影響力,從他內心深處來講,他是不願意再製造國中之國的。
霍去病兩度請劉徹冊立三皇子為王,第一次很可能隻是口頭請求,劉徹未予理睬,緊接著霍去病上書,再請冊立皇子為王,武帝無奈,吩咐下禦史討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