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 霍去病之死(1)
一百霍去病之死(1)
(曆史資料1)
霍去病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都以大勝回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戰功比他的舅舅衛青還要壯觀。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傳奇。
霍去病十七歲,兩出定襄,功冠全軍;十九歲,三征河西,開疆拓土;二十一歲,統帥三軍,縱橫漠北。
霍去病,一個代表著青春、勇武與奇跡的名字。
他一生數次指揮大軍與匈奴會戰,每一仗均是深入險境,孤軍奮戰,每一仗均是以寡敵眾,大勝而歸!
然而,這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天之驕子,卻在他二十四歲的時候突然劃上了生命的句號。仿佛一顆流星一般,劃過夜空,耀眼奪目,但卻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千百年來使無數後人為之扼腕歎息!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邊,墓前的“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著他為國家立下的不朽功勳。千載之後,世人仍然遙想少年大將霍去病的絕世風采,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傾倒,為他那不戀奢華保家衛國的壯誌而熱血沸騰。
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麼是誰殺了他?為什麼要殺他?朝廷又為什麼要掩飾?
讓我們就以下幾點來分析當時的情況:一,漠北大戰後武帝為何尊霍抑衛,以及霍去病與衛氏的關係。
漠北大戰後,霍部得到了極高的封賞,衛部日漸裒落,一個如日中天,一個日薄西山,照此發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衛青之勢。衛霍之間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衛青為人謙恭有禮,溫和大度,對家人重情,對朋友重義。看看漠北大戰時他身邊的將領就可知其為人,公孫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孫賀是他的大姐夫,曹襄是他的繼子,李廣是皇帝派給他的……
這就是他的個性,不管是對親人還是朋友,從來不會說不。他的身上承載著太多的家族利益,是衛氏家族最理想的保護神。
反觀霍去病,他用人完全是另一種風格,他的得力手下幾乎全是匈奴降將,選的將士都是能騎善射的低級軍官,一切隻著眼於戰場,沒有一個沾親帶故的親友,沒有一絲人情可講,甚至連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將都可以拒絕不要。
這種方式保障了他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但是他卻失去了以衛氏為首的皇親國戚以及世家貴戚們的支持。
霍去病的崛起,得利的全是外人,衛氏家族沒有得到絲毫的好處。可以說,霍去病雖然出自衛氏的分支,但他並不代表著衛氏的利益。
武帝為什麼要暗中尊霍抑衛?就是因為霍去病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地位再高也是皇帝賜予的,他沒有形成一個利益群體,跟著霍去病而獲得榮華富貴的都是底層之人,大多數還是匈奴人,這些人在朝中沒有任何勢力,所以霍去病根本沒有拉幫結派的可能,不構成政治威脅。
然而衛青不同,衛青雖然一直謹小慎微,但是他的身上擔負著太多人的利益,這些人彙聚在一起,勢力十分龐大,武帝必須想辦法扼製他,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製衛。
當霍去病作為大將軍的一個部將而獲封侯時,他是衛氏家族的一個錦上添花者,當他威脅到衛氏的保護神衛青的地位時,他便是整個衛氏的敵人。
如果說漠北大戰後,衛青麵臨的是眾叛,霍去病麵對的則是親離。衛氏家族的得利者是絕對不願意看到霍去病取代衛青地位的,他們會拚盡全力保住衛青。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