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外篇(二)龍(3 / 3)

一份是舟山本地的龍俗調查。在舟山方誌記載中,桃花龍是紅頸小蚓,青潭龍是蜥蜴,九節龍是鰻。在口碑傳承中,岱山的棕緝龍是棕緝繩,定海的小沙嶺腳下的韭菜龍是身上長著韭菜花紋的小海鰻,還有著名的岑港白老龍是貓虎魚等等,這些情況同浙東龍俗完全一致。所謂龍王在東海部分的漁民心目中隻不過是些生活在水中、海中,能爬、能飛、能遊、能鑽洞的小動物。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小動物,被人們神化為神靈之龍和神聖不可侵犯的龍王,受到人們的崇敬和信仰。這個例子十分明白地說明了舟山漁民龍王信仰中的雙重性特征,亦為舟山海洋龍文化中一個區域性特點。對此,也有另外一種說法,說這是原始先民“萬物有靈論”的反映,隻要是與海、與水、與龍有搭界的活的生命都可充當龍靈,因為龍離不開海和水。說這同漁民對龍王的態度無關。因為直到今天,在大多數的舟山漁民的民間信仰中,東海龍王信仰還是東海區漁民的三大信仰之一。

龍王宮:龍王宮是蓬萊閣建築群中最西端的一個單體。這裏供奉的是傳說中的四海龍王之首東海龍王敖廣。古時候,漁民們駕一葉小舟行駛在風浪裏,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禍安寧和神靈聯係起來,於是,這籠罩著仙氣的丹崖山便被漁民派上了用場。唐代,漁民們便在丹崖極頂(即如今主閣的地方)建起了龍王廟。北宋嘉六年,登州郡守朱處約見這裏山高海闊,景致很美,便把龍王宮西遷,在龍王宮原址修建起巍峨壯觀的蓬萊閣供州人遊覽。為了不與漁民的信仰相悖,在建閣時朱處約還耍了一點心計,他在《蓬萊閣記》中說,五穀豐登,非人力所及,而是海神的恩賜,由於原廟址地勢高峻,祭祀有所不便,所以將龍王宮遷到如今這個地方。

龍王宮的占地麵積為2117平方米。這裏是龍王宮的前殿,裏邊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

傳說龍王能潛入海底,騰於天空,興雲布雨,印證了古人屈服於驚濤駭浪、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因此造出一個能夠降服自然力的神物。古人希望有神龍存在,更希望神龍能體恤人間的苦衷,給世人以救援。因此,最先尊崇龍王的正是那些出沒風浪裏的漁民和漂洋過海的船家。蓬萊沿海民俗,農曆正月十三為漁燈節,至今每年的這一天漁民們都敲鑼打鼓、鳴放鞭炮、載歌載舞,到海邊為龍王送燈。

這裏是龍王宮的正殿。請看這副楹聯:“龍酬丹崖所期和風甘雨,王應東坡之禱翠阜重樓。”上聯是說漁民們在丹崖山上供奉龍王,期望能得到它的保佑,海無颶風、漁民平安、風調雨順。下聯是說蘇東坡曾到登州任過五日知州,以看不到海市蜃樓而感到十分遺憾,於是向東海龍王做了祈禱,龍王體念蘇東坡的心情,終於顯靈,第二天蘇東坡果然見到了海市。此對聯又給龍王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唐天寶十年正月(公元751年),玄宗皇帝給四海龍王加了封號,東海廣德王、南海廣利王、北海廣澤王、西海廣潤王,從此這龍王廟便又名東海“廣德王祠”了。

請看中間端坐的是東海龍王敖廣。他身邊站立的是八位站官。東邊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負責夜間在海上巡邏,發現情況,就及時向龍王彙報。第二位是千裏眼,顧名思義,他一眼能望到千裏之外。後麵兩位是我們熟悉的雷公和電母。西邊第一位站官是趕漁郎,他負責把海中的魚趕到一起供漁民捕獲。第二位是順風耳,與對麵的千裏眼是兄弟倆。第三位是風神婆,肩背風口袋,手一鬆便能狂風大作。第四位是雨神,隻要他用柳樹枝蘸一下葫蘆裏的水撒向人間,便會下起綿綿細雨。八名站官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聽命於龍王的調遣。

後麵還有龍王宮的後殿。過去這裏有龍王的木雕像和龍王出行的步輦、儀仗,那是人們為了求雨所設的。古時候人們遇上酷旱,便到這裏頂禮膜拜,然後頭戴柳條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著龍王的木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裏兩邊住戶都要端水潑灑,討個吉利。人們求雨說來也十分有趣,若酷暑天旱,屢求不應,人們便把龍王爺抬到烈日下曝曬。據說,曬到他受不了的時候,他就會興雲布雨了。

子孫殿:這是古時候求子求孫的地方,請看子孫殿門上的匾額“熊羆賜夢”,取之《詩經小雅·斯幹》篇,篇中有這樣的句子,“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熊維羆,男子之祥”,意思是什麼是吉夢?是熊是羆,隻有熊羆才象征著男子的吉祥。熊羆是凶猛的野獸,象征著勇敢的武士。因此,“熊夢”或“熊羆入夢”為祝人生子的吉祥語。

以上是查詢資料和自己所了解,把龍的形象具體告訴大家。對於耽誤大家看情節的時間,深感抱歉。畢竟,下麵有不少地方和龍扯著關係。因此,多了解一下龍也不錯。而且,這是一種文化。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