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龍是自然界構成成分運行規律的象征,尤指能行雲降雨的雷電,常用龍口中或喉中所含的一顆珍珠來表示。因此中國農曆春節後的二月二那天,人們一般都要紮些紙龍,伴著爆竹聲舞龍燈以求來年風調雨順。青綠色的五爪龍在漢代非常流行,是陽氣旺盛的象征,同時也可以表示東方、初升的太陽、生殖繁衍、幸福快樂、精神財富和長生不老。三爪龍在日本是天皇的象征,同樣也是雨水的主要標誌。東南亞的許多國家都持這種觀點。中國的四爪龍是世俗權力的象征。在印度傳統中,龍也有類似的權力象征作用。
龍並不是中國特有的,許多民族都有關於龍的神話傳說。但是像中國這樣,以龍為榮、為尊,而且各種事物都多少跟龍有點關係的國家卻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國,帶有龍名的地方數以千計,其中又有以數字為題的,如吉林省的二龍、江西省的三龍、遼寧省的四龍;有些以龍的身體為題,如江西省的龍頭、四川省的龍角、貴州省的龍額、黑龍江省的龍爪;有些以龍群為題,可以組成龍王、龍母、大龍、小龍、金龍、木龍、水龍、土龍等等。中國含“龍”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個,而我們熟識的黃、青、赤、白、黑龍,就分別在四川省(黃龍河)、河北省(青龍河和赤龍河)、天津(青龍灣河和黑龍港河)、甘肅省(白龍江)、上海(白龍港河)和黑龍江省(黑龍江),有以他們命名的江河。幾乎每一省都有龍江、龍湖、龍山、龍洞、龍泉、龍潭,還有數不清的龍王廟。
日常生活中也有龍的蹤跡。衣有龍袍、龍冠;食有龍蝦、龍眼、龍須麵;建築有龍宮、龍亭;行有龍舟、龍車。家俱有龍椅、龍床。正月十五要舞龍燈,五月端午要賽龍船。動物有龍馬、龍蚤;植物有龍葵、龍舌蘭、龍須草、龍須菜、龍柏、龍爪槐。風水寶地叫龍穴,抽水的水車叫龍骨水車,大吊車叫龍門吊。天上有龍星,地下有龍脈。古代的類書中和龍有關的名詞不下數百。一千年前編輯的《太平廣記》搜集的龍的神話小說,就有八十一則。在中國,龍簡直無所不在。龍的文化,源遠流長。
龍又是原始人的圖騰,是一種隻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的虛幻生物。今天所知道的龍的形象綜合了各種生物的特征:蛇身、獸腿、鷹爪、馬頭、蛇尾、鹿角、魚鱗。有研究指,龍的形象是經過不斷發展變化的,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經過戰爭和聯合,信奉龍圖騰的民族逐漸成為領導,龍的圖騰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信奉的旗幟。其他民族原來信奉的圖騰的形象逐漸被吸收、被充實到龍的形象中去,因此龍的特征愈來愈多,形象日益複雜和威武。
人們還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我們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龍是英勇善戰的,它什麼強暴也不怕;龍是聰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預見未來;龍的本領高強,它能大能小,變化多端,興玲布雨,鳴雷閃電,開河移山,法力無邊;龍是富裕的,龍宮成了寶藏的集中地;龍又是正直的、能為人民著想的,為了解救人間幹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也常把世間的傑出人物稱為人中之龍,諸葛亮號稱臥龍先生就是大家熟識的例子。
龍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傳說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黃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銅礦,把開采出來的銅鑄成一隻很大的銅鼎,放在荊山腳下。銅鼎鑄成時,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升天。黃帝就騎到龍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這時,龍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擠不上,一個個都抓著龍的胡須。龍髯受不了重量而斷了,黃帝帶著的弓也被拉落下來,臣僚們隻得抱著龍髯和弓號哭。黃帝升了天後便成為了天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