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屈原奉旨探宮(2 / 2)

“你……你--”夔柳突然撲上來,一把抱住屈原,又捶又打地撒潑,“你怎麼這時候才來?大王南後要割我鼻子的時候,你死到哪去了?嗚嗚嗚……”

“我的靈魂死了,隻留下一副僵屍……”

“你沒死,沒有死!”山鬼細腰被屈原這一反常主動嚇壞了,“透過黑紗我看得清清楚楚,你沒有死,活得好好的。死了的是鬼姐啷嘀當。”

“你能看清我,我卻隔著層黑紗。天人相隔,如同生死各異,讓我看看你今天的你吧!”

屈原激動得渾身發抖,他伸手要去揭她麵上的黑紗。蒙麵的夔柳神經質地跑開了,雙手掩麵嚶嚶啜泣。

“夔柳,是我沒有保護好你。”

“說這些都沒用了。”

“當初就不該讓你進王宮。”

“早就回不去了。”

山鬼細腰百感交集,她看到屈原哥如此痛苦,本想掀開黑紗,讓他看到重生後的麵容。但是仇未報,恨未雪,她不能冒險。停止哭泣,她咬牙切齒地喊,“我要殺了南後,是蛇蠍心腸的她毀了我的容顏……”

“不是大王傳旨嗎?”景差說,“怎麼怪南後?”

“是她說我花容月貌,臉上哪兒都漂亮,就是鼻子長得有點歪,還有幾點雀斑。見了大王要掩鼻--”

宋玉在一旁說:

“那是鄭袖挖了個坑,叫你往裏跳。”

“是這樣,大王以為我掩鼻,是討厭他身體的氣味。喝得酩酊大醉,一怒之下就令武士要割我的鼻子。”夔柳憤恨難平地道,“大王說過就爛醉如泥倒在地上,要不是南後急匆匆再次傳旨……等大王酒醒,我也就不會……”

景差憤憤地道:

“南後心腸太壞。”

“夔柳,大王的確無意對你動刑。”屈原本想安慰心上人卻弄巧反拙,“大王酒醒後追查此事,弄清前因後果,當殿傳旨要對南後動劓刑,還要廢了她的王後!”

“南後的鼻子割了?王後廢了?”

“沒有?”

“是誰諫阻了大王?”

“太卜鄭詹、令尹子椒都在諫阻。”

“大王聽了?”

“沒有。”

“是誰最後說動了他?”

“是屈原!”

“你?是你--”山鬼細腰發了瘋一樣推搡屈原,“你滾--你們都滾!滾出細腰宮!”

轉眼已是深秋時節。正於屈原的高足弟子宋玉在《九辯》中描寫秋景的千古絕唱: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憭栗兮,若在遠行。

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由初秋六國會盟到秋末的短短幾個月裏,楚王宮經曆了大喜大悲,大歌大哭。依照六國盟約,這年秋末,懷王、屈丐、唐昧等大將身披鮫革犀兕的盔甲,下跨雕鞍駿馬,統帥著六國兵卒,卷起漫天黃塵朝函穀關席卷而去。一時間,鼙鼓咚咚,金戈鐵馬,聲震山嶽。

函穀關位於黃河大拐彎處三門峽境內,是西秦東麵兩大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穀中,深險如函,故稱函穀關。函穀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自古是東去洛陽,西達鹹陽的咽喉,素有“天開函穀壯關中,萬穀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穀一戰場”之說。當年老子騎青牛過函穀,在此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所以函穀關也被道家視為靈穀聖地。與地處丹鳳的武關,形同兩把鐵鎖,鎖住秦川東大門。武關地險,丹江流水湍急,石板河床上,除了一種身上有吸盤的魚遇湍流而不走外,其餘魚皆難生存。武關與楚接壤,古稱“秦頭楚尾”。

這正是周慎靚王三年秋末,由縱約長楚懷王統帥的六國兵馬,聲勢顯赫,威震群雄,合縱攻秦。魏相公孫衍還聯絡義渠國由側背進攻秦國,配合聯軍。秦送“文繡千匹,好女百人”給義渠,以緩其威脅。兵鋒由丹陽的武關綿延至黃河邊的函穀關,聲勢浩大的聯軍,打到秦東方戰略要隘“函穀關”。秦軍開關,奮力抵抗。秦依函穀天險,使六國聯軍軍鋒受挫,“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受重創的楚、燕兩國首先退出戰鬥,三晉士兵(趙魏韓)則無處可退,因為他們老家就在這兒,一退,秦人就追進來了。

兵將不能不說眾多,氣勢不可不說恢宏。然而,作為縱約長和主帥的楚懷王,在歌舞淫樂中助長了驕氣,在老臣新貴的大歌大頌中顛昏了頭腦。加之戰備不足,在酒後一怒中對寵愛的柳貴妃動了劓刑。而六國兵將各有打算,各有“應戰”策略和保全自己計謀。六國聯軍根本統一不了軍令,捏不成拳頭,數十萬軍隊像亂紛紛一群湖鴨子來到函穀關。碰上秦軍的堅強抵抗,如風卷雲散,水推流沙。戰不到幾十個回會,六國兵將便潰不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