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孝子團圓(1 / 2)

第135章:孝子團圓

第135章:孝子團圓

原來那一條是歧首蛇,其毒無比,不消半個時辰,就會毒氣攻心,但凡有好藥,如及早救治,還可生還.當時郝雲跌倒在地,暈厥了過去,不省人事,觀世音這次卻現出了大慈大悲的寶相,遠遠走來,先將郝雲扶到一塊平坦大石上躺倒,遂將楊枝甘露灑在他的創口上,半晌,郝雲果然悠悠醒轉,大呼:

“母親呀!你在哪裏?”

菩薩在旁應聲道:

“郝雲啊!你為母忘軀,真是純孝的鐵漢!上天決不會負你這一片苦心的,你與母親相見的時候,距今也不久了。隻是前途還有一點兒小小魔障,隻要你能放定堅強的信念,必可得見。”

郝雲見是觀世音菩薩顯化指點,喜出望外,一骨碌從石上爬起,倒身下拜,謝了菩薩救命之恩。菩薩道:

“時候已不早了,如今你可以過嶺去,但務必切記我剛才的話,不要忘懷,我去了!”

說罷,菩薩的法相便隱沒不見。郝雲即尋路下山,剛到山麓,天色已經昏暗,恰有一座山神廟,便在廟裏胡亂睡了一宿。次日,黎明時分,彤雲密布,朔風怒號,那時正是十二月中旬,天氣逐漸的冷起來了,風吹在身上,好像刀割針刺一般,十分難熬。他奔了一日,身上又冷,腹中又餓,看看天色將晚,鵝掌似的雪花,又紛紛飄下起來,幸喜前麵有個村舍人家,遠遠望去,煙囪裏正嫋嫋的冒著炊煙,郝雲便向那房舍走來,剛走到一家門首,正好見一位白發老者,倚在門前觀看雪景,他便走上前去供手為禮道:

“老丈請了,小子因往饒州去尋親,路過寶莊,天晚雪大不能趕路,敢借貴處一宿,明早即行,感恩不淺。’

老者一聽他是江南口音,知道所言不虛,便道:

“好說好說!如此便請裏邊坐吧!”

二人一同到了中廳見禮,分賓主坐定,各問姓名。原來那老者姓樓名瑞,早年以負販為生,著實有幾文積蓄,有一個兒子,現繼他的行業,遠商在外。媳婦童氏,年紀尚輕,乃是一個風流人物。如今家中除翁媳二人之外,沒有旁人,故當時郝雲入內敘話之時,樓瑞就叫童氏也相見了,烹茶敬客。不料那童氏見了郝雲後就動了邪念,當下樓瑞又命取出酒肉待客,晚餐之後,引郝雲到廂中去安睡,他們翁媳二人也各歸房。那童氏和衣躺了一會,一心想著郝雲相貌堂堂,清秀可愛,哪裏還睡得著?約莫半夜光景,便悄悄的走到廂房跟首,輕輕叩門。那郝雲正好一覺醒來,聽得有叩門之聲,便問道:

“外邊是誰?”

童氏道:

“是我呀!因為憐念你孤眠獨宿,特來相伴。”

郝雲聽了大驚道:

“使不得使不得!娘子名節要緊,不可貪一時之歡,貽誤終身之節,快請回房!”

無奈童氏春心蕩漾,一味糾纏,那門本來沒有閂,竟被她推將進來。郝雲急忙披衣下床,用好言相勸,童氏竟鑽入他被窩中去了。郝雲弄得沒法,仔細一想,非立刻離開此地,兩下的名節絕不會保全。於是他便拿起自已的東西,開門出去,不別而行,幸得地上積雪光耀,認明路徑,連夜踏雪而去.

那童氏未能如願,便將廂房裏不相幹的東西,藏過兩件,自去房中睡覺。

第二天起身,樓瑞不見了郝雲,正在詫異。童氏假意檢點什物,“這也不見了,那也不見了”,便指郝雲是竊賊。樓瑞因所失甚微,並不去追究,也終料不到夜半有這麼一回韻事。

郝雲到了饒州,打聽到親王府第,他母親陸氏,果然就在那裏。他便上書給親王,要求乞母終養,親王不準,屢次上書,終未得親王的允許。他便在王府右首,租了一間房子住下,匾額上大書“尋親”二字。門上貼一付對聯,寫著:

“萬裏尋親,曆百艱而更無悔;

一朝見母,縱九死又以何辭。”

他獨居在內,虔誠念誦。如此大約一個月光景,那一天恰好親王在他門前經過,看見了匾額上對聯,不覺驚異道:

“不想郝雲此人,倒端的是個孝子。”

便命召他相見,問明一切,郝雲便將路上之事,原原本本的曆述了一番。親王聽了也甚為感動,便依他的請求,命陸氏與他相見,又贈了不少川資,準郝雲奉母回籍.

郝雲母子知道,她倆因此事端,賴菩薩的佑護,方才達到目的,故決計先買舟往朝南海,然後回歸吳江原籍。後來郝雲子孫極為繁榮,也算是純孝之報。

菩薩自從解救郝雲毒蛇咬足之厄,便一路雲遊到粵海之濱,見此地蠻夷雜處,風俗遠非蘇杭等地可此,故塵劫也較為深重。蠻煙嵐嶂,固然毒厲,最近海中還出了一件怪物,為民間大害。觀世音菩薩暗想:“雖然塵劫已注定了,顛撲不開,但方便處,總是要給他些方便,見那海中怪物,我不替他們除丟,還有誰能除掉它呢?”

於是,菩薩便化身為一個漁人,來到海濱,結那寶索金鉤,預備擒那怪物。

那東西似魚非魚,似龜非龜,頭生得龍頭相仿,卻沒有須。身上披著一重堅厚的甲殼,與龜相似,身體的高度,卻較龜要加上兩倍。頭頸完全像龜,尾巴卻像大魚,也生著四腳,趾間厚皮相連,用為劃水之具,通體深褐,略現金色光彩,體長一丈六七尺左右,形狀極為怕人。此物平常匿居水底,覓食時,就出水麵,如同一隻小船一般,行動極快。最奇怪的是,此物不僅能在水中活動,一般的也能上岸遊行,憑著它一副鋒利的牙齒和堅厚的皮和甲殼,甚麼都不怕。它最喜歡的食品,就是豬羊牛犬之類,尤其喜歡吃人,力大無窮,海船如遇見它,無論船身有多大,隻消它用背一掀,不是撞個老大窟窿下沉,就是翻身打滾,絕無幸免之理。上岸時,就是農家最大的水牛,被他一口咬住,拖著就走.在起初時,它還不過是為害漁船海舶,大家已經受了它的大累,行商視為畏途,漁戶絕了生計,於是近海漁戶居集在一起,商議捕捉它的辦法,屢次用大網滾鉤去與他火並,非但不能將怪物捕獲,並且死傷累累。這麼一來,倒反激怒了那怪物,它本來隻在水中猖獗,並不上岸為害,一火並之後,它索性闖到陸上來橫行了,見了人畜,便捉了充饑,人們往往在睡夢之中,如何防得?雖用火筒鳥槍去打它,它也不會損傷。附近村落的百姓,禁不得此物的相擾,都遷到內地居住,再也沒法奈何它。今番恰好菩薩過此,知道了金鼇在此地為害,故大發慈悲,要為民除此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