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員外即著王貴到書房中,與先生說知。不多時,王貴、嶽飛隨著周先生來至中堂,請嶽安人見了禮。東邊王院君陪著嶽安人,西首王員外同周先生各各坐定,王貴同嶽飛兩個站在下首.周侗開言道:
“請安人到此別無話說,隻因見令郎十分聰俊,老漢意欲納嶽飛為螟蛉之子,特請安人到此相商。”
嶽安人聽了,不覺兩淚交流,說道:
“此子產下三日,就遭洪水之變,妾受先夫臨危重托,幸蒙恩公王員外夫婦收留,尚未報答。我並無三男兩女,隻有這一點骨血,隻望接續嶽氏一脈,此事實難從命,休得見怪!”
周桐道:
“安人在上,老夫非是擅敢唐突,因見令郎題詩抱負,後來必成大器,但惜無一個名師點拔.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老夫不是誇口,空有一身本事,傳了三個徒弟,俱被奸臣害苦。目下雖然還教訓著這三個小學生,不該在王員外、安人麵前說,那裏及得令郎這般英傑?那螟蛉之說非比過繼,既不更名,又不改姓,隻要權時認作父子稱呼,以便老漢將平生本事盡心傳得於他,後來老漢百年之後,隻要令郎把我這幾根骨頭掩埋在土,不致暴露,就是了此完局,望安人慨允!”
嶽安人聽了,尚未開言,嶽飛道:
“既不更名改姓,請爹爹上坐,待孩兒拜見!”
嶽飛隻因久慕周先生的才學,要他教訓詩書、傳授武藝,故此心願拜他。於是,就走上前,朝著周侗跪下,深深的就是八拜。誰知這八拜,竟是天緣,拜出一個武昌開國公太子少保總督兵糧統屬文武都督大元帥來。當時拜罷,又向著王員外、王院君行了禮,然後又向嶽安人麵前拜了幾拜。嶽安人半悲半喜,無可奈何。王員外吩咐安排筵席,差人請了張達、湯文仲來與周侗賀喜。王院君陪嶽安人自在後廳相敘。當晚酒散,各自回去。
次日,嶽飛進館攻書。周侗見嶽飛家道貧寒,就叫他四人結為兄弟。各人回去,與父親說知,盡皆歡喜。從此以後,周侗將十八般武藝,及其文韜武略傾囊而盡傳授與那四兄弟.尤其是對那嶽飛,他把他的絕活“周侗拳”掰開揉碎地與他細細分剖,將其中龍、虎、猴、馬、鼉、雞、鷂、燕、蛇、鳥、鷹、熊、等十二形的各個不同用處,及劈、鑽、崩、炮、橫,這五行拳的每種不同使法,都結合實戰需要逐一練熟,牢記心中.後來,嶽飛做了兵馬大元帥,他就把這“周侗拳”改名為“形藝拳”,並做為軍中技擊武功的必修課,嚴格訓練嶽家軍,使嶽家軍人人都會使會練,以至在與金兵作戰中,百戰百勝,立下了不世之功.從此,民間都恭奉嶽飛為“形藝拳”門的祖師爺.這是後話不提.
不覺光陰如箭,夏去秋來,看看嶽飛已長成一十三歲。眾兄弟們一同在書房朝夕攻書。周侗教法精妙,他們四個不上幾年,每各人俱是能文善武的大才.一日,正值三月天氣,春暖花香,周侗對嶽飛道:
“你在館中,與眾弟兄用心作文,我有個老友誌明長老,是個有德行的高僧,他在瀝泉山,一向不曾去看得他,今日無事,我去望望他就來。”
嶽飛道:
“告稟爹爹,難得這樣好天光,爹爹路上獨自一個又寂寞,不如帶我們一同去走走,又好與爹爹作伴,又好讓我們去認認那個高僧,何如?”
周侗想了想道:“也罷。”遂同了四個學生,出了書房門,叫書重鎖好了門。五個人一同往瀝泉山來。
一路上春光明媚,桃柳爭妍,不覺欣欣喜喜。將到山前,周侗立定腳,見那東南角上有一小山,心中暗想:“好塊風水地!”嶽飛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