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慧諤不去
第89章:慧諤不去
正在此時,那梁園的護院也發現了這首詩,要馬上將其擦掉,宗蓮杏便要求不要擦去。但是人家非要擦掉不可,無奈,宗蓮杏隻好花千金將這麵牆壁買了下來。於是也就留下了這一段“千金買壁”的佳話。
後來,宗蓮杏托人找到杜甫和高適說媒,非要嫁給李白為妻.杜甫和高適聽了大喜,便去與李白提親,誰知李白聽說後,竟如同與宗氏是老相識一般,一拍即合,李白就到宗家入贅做了上門女婿.婚後,夫妻倆一見如故,男恩女愛,如膠似漆,享盡了人間幸福.後來宗蓮杏在夢中得菩薩提示,說她千年的姻緣已經全都了了,要她在今世有生之年,千萬要出家到鄺山修真.宗氏將夢中情節講給李白聽,李白初時不許,後經宗氏再三的勸說,李白知人各有誌,就任她去了.
男人要是經曆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情之後,便會視天下女人如無物了.於是,自此以後,李白便不複再娶,但因二人感情深厚,李白嚐與人言:“得一此女為妻,此生足矣!”
且說惠岸行者從長安城回到南海普陀山,向菩薩秉報說:
“文宗皇帝李昂嗜吃蛤蜊,每日與眾大臣飲酒作樂需揮霍新鮮蛤蜊達千斤,因此,文宗於太和八年下旨要東南沿海的漁民,頻年入貢新鮮蛤蜊五十萬斤.旨下,一班貪官汙吏們便乘此機會,魚肉鄉民,捐獻詐取,害得他們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觀世音菩薩聽了,甚為不快,道:
“本座在此,看哪個敢吃!”
遂架起祥雲直奔長安後宮禦膳房,見有新鮮蛤蜊數筐,便念動真言,將所有的新鮮蛤蜊都挨著個的做了法,施法畢,便駕雲回山不提.
當日,文宗皇帝李昂仍開禦宴與百官作樂,飲酒時,大太監龔旺見一巨蛤,便挑出來要獻給皇上品嚐.竟刀劈不開,甚奇之,龔旺就把這隻巨蛤,獻到皇帝麵前,奏明其意.萬歲接過巨蛤,以手指彈扣了一下,說也奇怪,那巨蛤竟自動張開,其兩片殼中間,卻有一尊觀世音菩薩梵相在內.文宗皇帝看見了驚異不已,急令宮監,以金飾檀香盒貯起來供奉。即叫眾大臣將其餘的蛤蜊打開,沒想到,每個蛤蜊殼內俱有一尊羅漢的全身像在內,有的是長臂羅漢,有的是伏虎羅漢,還有的是磕睡羅漢,不一而足.
當時,文宗皇帝傳旨,召德高望重的魏洪禪師入朝請問,此是何種祥瑞?禪師對曰:
“物無虛應,乃啟陛下信心,以節用愛人耳。經雲: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
文宗皇帝曰:
“朕見菩薩矣,未聞說法!”
禪師曰:
“陛下信否?”
帝曰:
“焉敢不信?”
師曰:
“如此,陛下竟聞其說法!”
文宗大悅感悟,誓戒永不食蛤蜊,因詔告天下寺院:
“各立觀音佛龕和佛像敬奉.”
這是菩薩顯化,各地崇奉,蓋使各佛教名山香火日益旺盛焉.
唐鹹通四年,忽一天菩薩心中一動,便向浙江而來,你道為何?
原來,在五代後梁明貞二年的時候,因中土佛教在唐時傳去扶桑國,當時有很多為了求法留學的扶桑出家人,都到中土來訪道尋師。其中有慧諤和尚,遠渡重洋,航海來到我們中土,一方麵尋師訪道,一方麵參禮各處的佛教聖地。聽得五台山的勝境,便先到那邊玩賞。但五台山佛寺眾多,並且規模宏大,所有的佛像,不是寶石雕成,定是白玉琢就,端的是莊嚴燦爛,五色繽紛。
那慧諤和尚,見法華寺中有尊觀世音菩薩的法像,完全是白玉琢成,手中捧定淨瓶,瓶中卻插著一朵蓮花,坐下的蓮台,也是白玉雕就,而且是整塊的羊脂白玉雕就,十分精細,清淨莊嚴,長有三尺左右,確是希世之物。那班東夷人看在眼裏,心羨不已。本想向該寺當家方丈商討請回日本供養,恐怕人家不允所求,就動了不良之念.大家一商議,便乘著寺內役人不留意的當兒,偷竊了就走。等到寺中人覺察,他們早已已經逃得不知去向,失去的玉觀音,自然也沒有著落,隻得罷休。他以為這是出於善心,能使日本人民睹聖像而生敬信,“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這種做法決不會是犯佛戒中的“不與而取的盜戒”吧?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就偷偷的把這尊聖像拿走了。
再說那慧諤和尚等人,自從偷得這尊無上至寶的聖像玉觀音,當然不敢再在五台山逗留下去,馬上束裝就道,買舟東渡.一路歡歡喜喜的逃將過來,繞道浙江,想由此渡海回國。當這條船開到定海縣所屬的舟山群島,有一名叫新羅礁的地方,觀世音菩薩就在此時此刻受了感應,立刻動身趕來,恰好夷人船隻正在南海普陀山下,待曉開船。菩薩就施展法力,霎時間洋麵上生出萬朵蓮花,綠葉搖風,把洋麵完全遮蔽,到得天明,夷船待要解纜,卻竟找不到一個去路,正在慌急之際,忽然風浪大作,將一條小船吹得上下不定,幾乎翻過身來。把幾個夷人,嚇得魂飛魄蕩,心中忐忑不定不知所措,大家再向普陀岩上望望,卻見觀世音菩薩手捧寶瓶蓮花,端端整整的立在巔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