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往朝須彌(2 / 3)

妙莊王於是又在二公主手裏取過手巾,從缽盂中蘸了清水,在光頭上揩拭一周,又親自取過袈裟替她披上,又賜了鞋帽。妙善當場換好,合十拜謝過了妙莊王,站起身來,重又參拜佛祖,此時她竟與眾尼僧一般無二。

妙莊王睹此情形,不便久留,便命排駕回宮,妙善率領群尼,一直送到天王殿外,各各匍匐於地,妙善口稱:

“貧尼妙善,率領合寺尼僧,恭送我王禦駕,願我王萬壽無疆!——阿彌陀佛,善哉!”

妙莊王隻將手招了一招,登輦而去。

從此以後,妙善公主竟變了妙善大師,安心住在白雀寺中虔誠修行。貼身又有保姆和永蓮二人作伴,伏侍的人又都是舊時宮女,故她視此白雀寺無異就是西方樂土.

那一班常住的尼姑,雖然一般的全都會誦經念佛,但她們對於佛家的奧旨,卻沒有多大的了悟,因此妙善大師便在課誦參禪之外,每逢餘暇,就與她們講經說法,隨時加以指點。隨之又規定下來每逢三六九日為演講之期,合寺眾人須齊集講經堂聽宣佛旨。就是那在左近居住的居士人等,隻要其有心向佛願意來聽,白雀寺也並不拒絕,寺內還備了齋點供這些人食用。如此一來,每逢到了三六九的講期,就有遠近許多百姓民眾紛然而集.

其實,就他們的初誌來講,隻不過是為貪圖那些齋點,並不是誠心誠意來聽什麼經。但一聽之下,俱都經不起這位妙善大師妙舌生蓮,把那說得通俗易懂有聲有色,使許多愚頑之心漸漸的鑿開了竅,大家似都有些覺悟,信心也就慢慢的深切起來。那些起初隻是為了圖口齋飯而來的貧民遊子,竟然象得了聽經之癖,大有非聽不可之勢,並且還時時的對外宣揚傳說。故每一到三六九講期,那來聽經的民眾也一期多似一期,隻見那往來耶摩山道上的信徒居士人等絡繹不絕。從此,這興林國中信仰佛教的人也就逐漸增多起來。若照常理而論,出家人本就受十方的供養,而白雀寺的妙善大師卻如何反倒反其道而行之,供養起十方來者呢?

一來是這耶摩山白雀寺中,曆史上置有廟產良田千頃,寺內衣食豐足,不須要外界供奉;二來是妙善大師的主旨就在於感化愚頑,拯拔苦厄,光大佛門,所以才有此優惠.如若不是如此,決不能吸引那麼些群眾信佛.時間一長,連其他城中的貧民百姓也聞風而來,講期竟如市集一般,耶摩山也變得生氣勃勃了。

光陰似箭,轉瞬之間已是冬寒天氣,北風呼嘯刺入肌骨。那一班貧民因身上沒有棉衣,禁不起冷氣的侵襲,多躲在家裏不敢出門,因此聽講的人,一期少似一期。妙善大師慮知其故,不覺惻然心憫,便命人入城去買了許多布匹棉絮,親自剪裁成大小不等的襖褲數百件,分交合寺尼僧侍役去縫紉.到底人多手快,不消幾天就已經做成。又命在寺內安下大鍋,每逢講期,預先煮下幾鬥米熱粥,讓大家飽餐一頓再上課堂。凡是沒有棉衣的人,就將襖褲分給他們。大家既有了棉衣禦寒,而且在風中走冷了又有熱粥可吃,再也不愁甚麼溫飽,於是聽講的人又重新增加起來。

如此大家竟將妙善大師的事跡宣揚傳說開去,全國的人民都視這座白雀寺好像慈善機構一般,一班赤貧如洗毫無依靠之人,竟有不遠數百裏,老遠的趕到耶摩山來,投身白雀寺。

這位妙善大師見了卻一視同仁,凡是出家百裏的善男信女來投,一概收留在寺中,也不講甚麼“三飽一倒”的話,他們不想走,也不去催趕他們動身,由他住到幾時,好在禪房廣大眾多,不愁容不得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