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召姬妾,就意味著沒有子孫後代!
宣帝心想,你既然覺得你府上的姬妾是壞人,那也就算了,再給你從重新挑選。於是讓王皇後挑選後宮裏能讓劉奭高興的姑娘。
王皇後於是便挑子五個女子,等劉奭前來朝拜時,便叫出那五個女子,暗中派心腹宮女詢問劉奭喜歡哪一個。
這時的劉奭哪有心思,但是他一向與王皇後感情深厚,不想拂了皇後的美意,於是便含糊的說了句“其中一人還可以。”
當時有個姑娘坐在太子附近,又獨自穿著紅邊寬大上衣,宮女以為太子說得就是那個姑娘,皇後派侍中杜輔、掖庭令濁賢將政君送進太子宮中,在丙殿被太子召見,得到禦幸,就懷了身孕。
這個姑娘便是王政君,若是宣帝、王皇後得知,日後就是這個姑娘間接的導致西漢滅亡,不知是否會後悔這一舉動。
然而此時宣帝並沒有想那麼遠,或者也想不到那麼遠,他現在唯一擔心的就是太子劉奭。
甘露三年,大漢武功、文治均已達到巔峰,然四十歲的宣帝卻並未有就此得意,因為他有一個不滿意的太子,一個讓他失望的太子。
所以宣帝為了進一步鞏固漢家的統治,在未央宮石渠閣召來了一次儒學會議,下令由蕭望之主持,期間宣帝多次到達現場聽取會議。
當然,不去也沒有辦法,會議太激烈,沒宣帝去,蕭望之等人壓不住陣。
會議的主題便是命所召集的二十多位儒家學者們講述他們對五經的解釋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當年孝武皇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家學說成為漢家的理論思想。然儒學也各有派係,為了進一步統一思想,加強統治,所以宣帝才召開了這次會議。
會議最後由蕭望之等將整理出來的內容上奏,由宣帝親自出席裁決,最後以賀注解的《易經》、夏侯勝、夏侯建注解的《尚書》、穀梁赤注解的《春秋》作為標準本。
在這次會議中,當年宣帝的祖父衛太子所親善的《穀梁春秋》的地位上升,當年一直處於主導地位的《公羊春秋》的地位下降。
《穀梁春秋》與偏法的《公羊春秋》不同,更側重宣傳儒家思想的中的重禮義教化和宗法情誼,有助於緩和內部矛盾,更有利於長遠的統治。
宣帝,想加強宗法禮儀的控製力量,同時也要引正《公羊春秋》學片麵強調法治所引起的弊病,同是修飾內法的本質,為法治套上一層溫情的麵紗和一個仁義的光環,讓人更容易接受。讓治理即法令嚴明又顯得重義溫情。
並且自石渠閣會議後,宣帝便也成了最高經學的權威,更有利於加強他的地位,以有對儒者的影響力,此時宣帝的威信也達到了巔峰!
一舉多得!
當然,在這期中,自然也有人借之排除異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