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二年,烏孫雖然分國,但是烏孫的麻煩也總處暫時消停了。雖然致支單於一時在背後攛掇烏孫小國王烏就屠背叛漢朝,但是此時漢朝的威名已到達了一個從未有的高度,烏就屠在烏孫國內欺負下大國王元貴靡還好說,畢竟這是屬於內部的矛盾,要是讓他背叛漢朝,給他一百個膽子也不敢。
而經過快一年的籌劃,這年的冬天呼韓邪單於也帶兵抵達五原邊塞,便表示願意奉獻本國珍寶,於明年正月來長安朝見漢宣帝!
這真是一件特大的事情,眼看幾輩人的努力就要實現了,宣帝很是重視,馬上將朝臣們召集起來,讓他們商量呼韓邪單於的朝見儀式。
大臣們也都得到消息,匈奴單於要來朝見了,個個都喜氣洋洋,平日裏有仇的沒仇的此時見了都是笑臉相迎,朝堂之上一派喜氣,相互道賀。
待宣帝問到呼韓邪單於應用何禮儀朝拜時。
丞相黃霸,禦史大夫於定國(這年五月杜延年病退,宣帝便又啟用了丙吉所推薦的第二人於定國)說道
“依古代聖王的製度,先京師而後諸侯,先諸侯而後夷狄。匈奴單於前來朝賀,其禮儀應與諸侯王相同,位次排在諸侯王之後。”
這是多麼自信的禮儀,匈奴居然稱臣了,讓當他是我們的諸侯王唄。
這時,太子太傅蕭望之又發言了
“單於不奉漢朝正朔,本不是我國的臣屬,所以稱為匹敵之國,應不用臣屬的禮儀對待他,使其位次在諸侯王之上。外夷向我國低頭,自願居於藩屬地位;我國謙讓,不以臣屬之禮對待他,為的是籠絡於他,顯示我國的謙虛大度。”“《尚書》有言:‘戎狄外族很難馴服’,說明外夷的歸附反複無常。如果將來匈奴的後代子孫突然像飛鳥遠竄、老鼠潛伏一般不再前來朝見進貢,也不算我國的背叛之臣,這才是萬代的長遠策略。”
什麼意思?匈奴原本不是我們國家的,也不服我們國家,以後說不定也會背叛的,要是以臣屬之禮對待他,他背叛了,我們多沒麵子。
在國力達到頂峰之際,蕭望之竟然說出了這麼沒底氣的話。
難怪後世的荀悅批評蕭望之說:
“按照《春秋》大義,君王不分內外,以表示要天下一統。戎狄外族因相距遙遠,人事隔絕,所以中國的“正朔”傳不過去,中國的禮義教化不加之於他們身上,並非是尊重他們,而是形勢所致,不得不然。”
“《詩經》上說:‘氐族、羌族全在內,誰敢不來朝天子。’所以距離極遠的外族君主,也必向天子朝貢。如不前來朝貢,則向其發出斥責和號令,不應稱之為匹敵之國。”
“蕭望之打算不以臣屬之禮相待,使其位居王公之上,是僭越製度,喪失秩序,擾亂天理綱常,違背了禮!”
不知道宣帝在教訓太子劉奭時,說的俗儒有沒有把蕭望之算進去,蕭望之此翻言論真得比俗儒還俗儒!
或許是匈奴來朝,已經超過了宣帝的預期,覺得能來朝見就不錯了竟然同意了蕭望之的意見!
事情商議有了結果,宣帝但下詔派車騎都尉韓昌前去迎接單於,征調沿途七郡二千名騎兵陳列於道旁。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正月初一,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