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和風亮了另一片天空 2 古人的“鄉飲酒禮”
到中午了,大家都在吃飯,所以我來說點有關吃的曆史。
您不會想到吧,在周朝的時候,周王身邊的四千多“周官”中,與廚房有關的官就占到三分之二。尤其是在晚周時期,“膻夫”這樣的官職,是周王身邊炙手可熱的人物。也難怪我的老公說他上大學時候,就想報考廚師專業,可遺憾的是,80年代名牌大學裏根本沒有這樣的專業。
言歸正傳。據《 禮儀 》文獻記載,周人統馭天下的時候,一大特色就是喜歡吃飯,幾乎所有的禮儀都離不開吃,並通過這種飲酒典禮來加強社會上層間的情感聯係。
據說,這種吃飯方式還體現了當時“分封製”的社會特點,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利益共享”機製。
你想,幾個人吃一桌飯,大家都是這一桌飯的分享者。如果誰不好好吃,弄翻了飯桌,這飯就誰也吃不上了,因此需要特別強調整體的和諧。鄉飲酒禮,也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成為當時在飲食活動中傳達文明取向的隆重而普遍的禮節。
大家一定很想了解“鄉飲酒禮”的具體細節吧,這裏我簡單交代一下。
鄉飲酒禮的第一步,就是“謀賓”,也叫選賓。像今天某位局長吃飯,得有夠格的處長陪著。那時也要由鄉大夫、鄉先生這些人選出一位有德能的人作為主賓,同時選一位賢者為“介”,當陪客,其餘就是眾賓。
“謀賓”之後就是“戒賓”,即,通知賓客。之後還要“速賓”,即催促客人。繼而“迎賓”,主人出門迎接客人。迎賓時,賓主要三揖三讓,將客人請上堂。
第二步即“獻賓之禮”。就是主人先敬客人酒,客人再回敬,這叫一“獻”一“酢”。隨後,主人把酒注在一個叫“觶”的酒器裏先自飲,然後再勸賓隨飲,這叫“酬”。“獻、酢、酬”三者齊備,這叫“一獻之禮”。一獻之禮過後,主人開始向眾賓獻酒。當然,“一獻之禮”中間,還有洗酒器、換肉脯之類,這裏就不詳述了。
迎賓、獻賓之後是第三步,即奏樂,那時叫“升歌”。“升歌”就是把兩位鼓瑟的和兩位歌唱的“樂工”請上堂,演唱詩經。歌唱之後,主人再給樂工獻酒以示酬勞。之後還有“苼奏”、“間歌”、“合樂”。完成這些後,樂工會報告“正歌備”。於是,真正的吃飯喝酒的時候才到了。
第四步是“旅酬”,即表示留客之禮。在賓客酒足飯飽之後,主人使相禮的人擔任“司正”,代理主人來“安賓”,表達留客的殷勤之意。之後,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眾賓,眾賓再以長幼之次相酬。這一繁雜的還禮過程,就是所謂的“旅酬”。
第五步是“無算爵,無算樂”。這一步很有意思。“無算”就是不計數量,喝酒、聽歌都可以不計數量。這個環節,場麵上那些中看不中吃的折俎會被撤掉,留出來的地方供大家坐。春秋時期,君子之流都有“賦詩言誌”的雅趣,所以,“無算爵,無算樂”這個環節,大家就可以縱情喝酒、吟詩了。
第六步,送賓。典禮結束送賓出門時,往往還要敲鑼打鼓、奏樂歡送,而且聲樂極富節奏。如果典禮上誰飲酒太多,走路踩不到樂點上,那就是失禮、無酒德的表現。
“鄉飲酒禮”是對一個文明人的期待和考驗。很多學者都在關注它的社會製度功能,也有的學者側重於這種古禮的經濟交往意義,還有學者更重視它對生活秩序和人的文化品格的塑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