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郢》在藝術上有三個重要特點:
首先《哀郢》塑造了一個愛國、懷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感情真摯而深沉盡致感人。
本詩是一篇寫實的悲歌,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從這首詩寫郢淪陷流亡的事件,可以看出屈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參加者,而不是二次流放江南聽人傳說而寫的。在詩中,作者塑造了一個憂國憂民的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這個主人公,心情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顧龍門而不見”於是就“心嬋媛而傷懷。”“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看到國土淪亡,人民遭難,這個主人公就“慘鬱鬱而不通,蹇佗傺而含戚”。這個主人公的性格是堅強的,他有著頑強的改造現實的精神,有著強烈的思鄉意念。盡管“至今九年而不複”的放逐、仍然“冀壹返之何時”。始終堅信“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其次是《哀郢》抒情上的特點,抒發了國破家亡的哀痛,極為準確地刻畫了離開郢都愈遠,對它的思念愈深的情景。在向東逃亡的路上,仍然“兩思”回顧,迷離恍惚,做夢都想看故鄉,片刻也沒有忘記回去,至死不渝,“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使主題得到層層深入的表現。
同情人民的苦難遭遇,憤恨惡勢力的罪惡。朝廷昏庸,外賊入侵,國土淪陷,人民蒙難。看到這些,作者首先是無比憤怒,因而麵對老天發問“何百姓之震愆!”繼而,隨著人流“去故鄉!”“出國門”、“發郢都”!這樣不但“哀見君而不再得”。就連“顧龍門而不見。”於是作者不由得“涕淫淫其若霰”、“心結而不解”。這篇詩對奸小們的痛恨是直接的,痛恨他們表裏不一,嫉妒忠臣,讒害賢良,鑽營奔走,是非顛倒,害國害民。對楚王的怨恨則曲折得多了“皇天之不純命”。隨著東逃的路線“上洞庭而下江”、“哀故都之日遠”。作者竟然“靈魂之欲歸”,“憂與愁其相接”。甚至終日“慘鬱鬱而不通兮,蹇佗傺而含戚。”文章層層深入,成為千古逐臣思鄉懷土的絕唱。
再次是《哀郢》在表現方法上的特點:
句式錯落有致,琅琅上口,詞藻優美。全詩基本都是十三個字一句,前句七字,後句六字,形成了錯落中見整齊,整齊中又富有變化的特點。語言精煉,詞語華美,並大量地吸收了楚國的方言詞:“蹇”、“羌”等。同時把國破家亡的哀痛,纏綿緋惻,連續不斷,從各個側麵充分表達了出來,離開國門的留戀徘徊,流亡路上“西思”、“遠望”,遠離後的日夜思念,雖都是寫對故鄉的懷念哀痛之情,但不是簡單的重複。
記敘、抒情相結合這種寫作方法在本詩的前半部分,尤其明顯。一麵記敘他的逃亡路線,一方麵抒發國破家亡的哀痛情感。
浪漫主義精神。這篇詩也象屈原的其他詩篇一樣,寫了屈原的理想,也用了浪漫的寫作方法,比興、想象等。“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等,就是例證。
原載於《商州教壇》199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