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8 中國有獎(2 / 2)

中國文化認為世上最親的人是母親,又稱娘親。

俗雲:樹靠根,兒靠娘。《詩經》裏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古人今人都創作了大量歌頌母親的文化作品。

母親無論怎樣歌頌都不為過。

於是,有人就把值得尊敬和親近的本不是娘的人也比喻成娘。擴而大之,一些不是人的東西,如一個部門、一種機關、一件物體,也可以被形容為娘。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企業和上級領導機關及其職能部門,被認為是母子關係。經濟界曾經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作給企業斷奶中國的企業是不是真的吃過誰的奶,這奶至今斷了未有,且不去說它,斷奶,是人生中一個過程,這無疑是指一種母子關係,決不是指狼奶和狼孩或人奶和狼仔而言。還有一句流傳更廣的話,叫婆婆太多。在過去,在現在的許多地區,過了門的媳婦管婆婆也叫娘。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裏,婆婆和兒媳婦的關係是最微妙最一言難盡的了,與其當婆媳還不如當母子呢。生活中的兒媳婦都想熬成婆,她們中的大多數最終也確實都能當上婆婆3而中國的企業這個兒媳,恐怕永無當婆婆

的可能吧?如果企業是婆婆,那誰是兒媳呢?難道是用戶?

群眾關於議論企業和它娘的話就更多了企業效益好上級部門是親娘,企業虧損了上下左右都變成了後娘。50年代的領導親娘多,商品時代的領導後娘多……

這又引出了中國特有的後娘文化。但不能忘了,後娘也是娘。

《儒林外史》裏說:晚娘的拳頭,雲裏的日頭。烏雲後的太陽毒如針刺。

其實不該一概而論,後娘也有好的。至少有一個後娘不比有一群娘更壞中國就曾經有過多娘時代。大戶人家三房四妾,大小老婆一大堆,那就更難伺候更難適從了。

中國的企業跟娘的關係也有過甜蜜時期,一切都由娘包起來,你隻管幹活,不用競爭,不管賠賺,不怕虧損,更不必擔心會發不出工資、會關門大吉。老娘強大,包打天下,躲在老娘的翅膀底下,凡事不操心,何樂而不為?後來是娘覺得無法適應新的經-濟形勢,而對經濟大市場、大循環,眼花繚亂,力不從心,不得不把企業推到第一線。不是兒子奪權,是娘要放權。不是革命,是改革。

積中國幾千年的曆史經驗證明,權力是不能與別人分享的,隻要享受過權力的滋味,就不願主動放棄。所以封建時代出過不止一個太上皇,名義上讓出皇位,大權還抓在自己手裏。凡主動放權的,多不徹底。不放不行,都放了又不甘心,隻好時放時收,放放收收。

因之,中國經濟界著名的母子關係,就變得更加複雜了。

慈母有敗子。有出息的兒子也許碰上了不放手的娘。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兒大不由娘的階段。但企業和娘的關係,卻是兒大娘也大'盡管有許多企業已經結束了在家靠父母的時代,卻無法不遵循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何況娘雖然已

經沒有充足的奶水,溫暖的懷抱,但威勢還在,控製手段也更加嚴密了,更加上時常擔心下麵會娶了媳婦忘了娘,局麵變得不僅複雜,而且古怪了。這麼大的國家,什麼樣的娘都有,什麼樣的兒子都有,娘怪兒子,兒子怪娘……

這爭論,這爭吵,這些年來從沒有間斷。卻也並未爭出或吵出一條好的出路。

也許這種古怪而複雜的母子關係,還要繼續古怪和複雜下去。

前不久,中央電視台轉播了一場轟動全國的家庭官司,一位老娘把幾個兒女告到法庭,說他們給的錢不夠消費。兒女們則說自己的生活都不富裕,認為娘的生活水平比他們還要高,應該體諒兒女的難處。娘有娘的苦衷,兒女有兒女的難處,各說各的理。官司結束後,有人說當娘的應該告,有人卻更同情兒女,還有人認為一家人在全國電視觀眾麵前出乖露醜,娘和兒女都輸了……真是一場意味深長,讓人浮想聯翩的訴訟。如今兒女難當,別為娘就好當。《說文解字》裏解釋這個娘字是煩擾。

何況企業和它的娘還不單單是個奉養問題。把上級機關說成是企業的娘,,本身就不科學0如果非要這樣形容,是不是可以像參考西方的經濟管'理辦法一樣,也參考一下西方的文化道德觀念?

蕭伯納在《人和超人》裏說:父子、母女之間,不是愛的法貝!,而是革命的法則,解放的法則,是有才能的青年壓服筋疲力盡的老人的法則。

有一天當娘的倘若真的沒有招兒了,為形勢所迫,就不能不聽兒女的了。一般的家庭是遵循這樣一個規律。企業和它的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