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3 會議明星
先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
哪一種人在電視熒幕上露麵最多?
人們不動腦子就可以回答:當然是歌星,笑星,影星……其實未必。電視是現代社會最大的宣傳媒介,它靠播放新聞節目把巨大的無法想象的地球,真正變成一個小小環球。而中國的新聞大多是會議新聞。所以,誰參加會議多,誰上鏡的機會就多。但不能隻是當一般的會場聽眾,要當會議的主角,坐前排,至少是主要配角。
我認識一位副主任,幾乎每天都要在電視上露麵,少則一次,多則數次,講話,發獎,剪彩,題字……知名度很高,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群眾稱他為會議明星。
他名副其實,像演員走穴一樣每天出現在各種各樣的會場上。最忙的時候一天要參加七八個會,要趕這麼多會,不可能個個會都從始至終堅持到底,他自稱:分身無術,走穴有方。每天早晨根據各種會議的時間、性質,排出自己的趕會程序。先到一個較為重要的時間會拉得很長的會議上去報到。把眼鏡放在桌子上,把材料攤開,把鋼筆帽拔開壓在文件上,似乎隨
時都要在上麵圈圈寫寫,擺出-副嚴肅認真地要把會開到底的架勢,人卻溜到另一個會上去人們看到他的眼鏡、文件、鋼筆還放在桌上,都以為他是去廁所了。
對有些會則采取亮相的辦法,公開宣稱自己還要去參加另一個會。第一個講話,講完就走。剪完彩就走。抽完獎或發完獎就走。該他承擔的節目全部演完,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拿的拿,大大方方地先撤退還給人以風塵仆仆、辛辛苦苦、熱情蓬勃的印象,大家都以熱烈的掌聲歡送他先退場。
他這樣趕來趕去有的佘必然遲到。他盡量不讓人發覺他遲到了,不穿外套,不戴帽子,不拿包,裝出早就來了剛去了趟廁所的樣子。
他熟練地運用各種姿勢在會海裏遊泳,才氣縱橫,如魚得水。
許多人對他每天參加這麼多會甚不以為然。認為領導製造會,領導參加會,自己趕累自己,瞎忙,空忙。
我倒覺得他的做法是明智的,有益的。因為會議是取消不了的。開會能使龐大的機製運轉,任何權力蓋上會議的圖章才有效,一個時代的高度往往體現在某個會議上。盡管人們經常要叫喊幾聲:減少會議!叫喊歸叫喊,厭煩歸厭煩,會議照開不誤,甚至有增無減。
既然會議是鐵的存在,個別人抵製是沒有用的。聰明的辦法是根據自己的條件利用會議施展自己的才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宣傳自己想宣傳的,撤銷自己想撤銷的。
開會就是搞公共關係。
可惜許多人隻知道怕會、厭會、罵會、逃會,不知道利用開會這個最現成最自然的手段搞好自己的公共關係。新官上任,開好一個會或發表一篇精彩的演說,就可以征服群眾。相反,一個會開不好也可能砸了自己的鍋。
這位副主任年屆六十有六,精神矍鑠,身體硬朗,以前在第一線做領導工作時就非常活躍。現在這個職位,說有權也有權,說沒權也沒權,他就更加活躍,主要是靠自己的影響發揮作用。有知名度才有名望,有名望才有影響力。默默無聞就無影響。
一個近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各門各類,各行各業,一年到頭得開多少會!何況他身上還另外掛著幾十個頭銜:殘疾人基金會主席、新聞學會主席、老年人書法協會主席、老年人體育協會主席、釣魚協會主席等等。他基本上是有求必應,有請必到。上麵高興,主要領導人沒有功夫參加的會他可以代表。下麵高興,他隨和,有聲望,有一副好口才,他的到場提髙了會議的罾次,壯了聲色。
因此,他的人緣好,受到廣泛的歡迎。在他那個級另啲人物裏數他最好請,請到會上也最有風采。請他的地方愈來愈多,他的名聲也因之愈來愈大。
他成全了會議,會議也成全了他。
開會就是他的工作,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他很忙,但很充實。開會多,交際就多,接觸的人就多。經常接觸各種信息和新鮮思想,使他獲益匪淺,不落伍,不守舊,沒有失落感,精神比職務和年齡都年輕。身上有一種了解社會的機智,有一種風風火火的生氣,有一種即興表演的幽默。
寫到此,我突然生出一種擔心:讀者不會以為我在主張開會好、多開會吧?
你如果不能阻止地球的旋轉,最好的辦法就是適應它的旋轉,跟著它一塊轉。而且轉出花樣,轉出學問,轉出快樂。千萬不要轉得暈頭轉向。
節日大搬運
城市陷入夜的迷宮。有零星的鞭炮聲,嗖嗤冷風偶爾送來淡淡的火藥味。
大街上汽車格外多起來,送禮大軍出動了,且都是機械化部隊一各種各樣的汽車拉著各種各祥的禮物……
禮車喜歡流向市裏的幾個高級住宅區。
高級住宅區裏最暢銷的人物門前,往往有送禮的汽車在排隊。它們隱藏在樹的陰影裏或樓角的暗處,車裏的人盯著目標的門口。等前一撥送禮的人出來,他們便跳下車抬著東西衝進去。
送禮的不願意碰見送禮的,主人也不願意。
某夫人,每到這個時候就變成了一個精悍的倉庫調度員,耳朵始終聽著門外,一有腳步聲不等敲門先開門。倘客廳裏還坐著別的人,她便向送禮者做個手勢。送禮者心領神會,把東西輕輕放下,神不知鬼不覺地抽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