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大有作為》喚起了我對農村兩年戰鬥生活的回憶。我和影片中的青年榜樣們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在農村三大革命實踐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今後就要從事共青團的工作了,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緊緊地依靠黨組織,完成好組織上交給的各項任務。
1973年1月10日
機關一九七二年度的年終評比結束了。我被評為“四平市及城建係統先進工作者”,很快還要出席“四平市先進生產(工作)者代表大會”。
我是一名在紅旗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對於這項突如其來的榮譽,我深感意外,同時也感到光榮和自豪,它將成為激勵我繼續前進的巨大動力,爭取在1973年邁出新的更大的步伐!
1973年2月20日
1月15日~19日曆時五天的“四平市第十一次先進集體和先進生產(工作)者代表大會”勝利結束,五天來帶給我的是喜悅、興奮和激動。
首次參加如此隆重的“群英會”,與數百位來自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的勞模們一起開會,讓我開闊了眼界,強烈的榮譽感讓我豪情煥發。勞動模範們的崇高思想和光輝事跡,深深吸引、感動著我,心中充滿著對黨、對毛主席、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
毛主席教導我們:“等到明年再開勞動模範大會時,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績。”組織上給自己的榮譽很高,這一點要有自知之明。【張頤武點評:參加“群英會”,交流各方難得的經驗,在物質十分匱乏的時代,這種精神的力量不可小視。榮譽給年輕人帶來了蓬勃的朝氣,鼓勵的作用非常見效。】
1973年3月10日
近期軍代表即將撤離城建係統,返回部隊工作。伊海峰、張誌學兩位領導參加三支兩軍已有好幾年了,為城建係統革命和生產的發展貢獻了力量。進、出都是黨的決定,也是形勢發展的需要。
3月8日晚,局裏召開了歡送會,局係統所屬單位的一把手和全體機關幹部參加了會議。會上新上任的張萬琨局長、周慶明副局長、宋金波副局長等領導同誌先後發言。昨天下午,局政工組又專門開會歡送軍代表張誌學同誌。會上,曾憲林、葛同海、劉瑞琪的發言很感人,他們回憶了與軍代表朝夕相處、一同工作的美好時光,談到了軍代表對同誌們政治上的培養、思想上的教育、工作上的指導,表示今後將用通信的方式繼續保持聯係。
昨晚一把手伊海峰主任懇切地向我指出:你照初來時進步很快,機關同誌普遍反映不錯,但還應看到自己成長一直很順利,從家庭到個人,許多方麵很優越,這樣就容易產生優越感。群眾越是稱讚我們,我們越是要謙虛謹慎,正確對待已經取得的成績和榮譽。
我想,人家很快就要離開地方了,依然不忘關心、指導年輕同誌,這種品格和作風讓我深受感動。【張頤武點評:運動的轟轟烈烈和無政府主義的蔓延,造成了社會秩序的長期混亂,軍宣隊的進駐與撤出,在當時是一個全國性的現象。當年以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還來不及深刻思考產生這一現象的社會根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次大規模的撤離,標誌著混亂、動蕩的文革時代已接近尾聲,同時也讓“部隊和地方合屬辦公”成為了曆史。】
1973年4月19日
昨天是星期日,下午1時半左右,新上任的張萬琨局長找我談話,讓我談談機關組與組、局機關及基層單位的大致情況,以及個人在機關工作的收獲和體會。
最後張主任指出,本人條件很好,家庭條件也很好,今後做青年工作即能接觸群眾,又能接觸上級機關,要多和群眾打交道,多找上級領導彙報工作,要多吸取積極因素,堅持原則,堅持真理,勇於鬥爭,不做“老好人”。【吳福輝考證:“老好人”,據《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修訂第3版,此條目的釋文如下:脾氣隨和,待人厚道,不得罪人。而這裏我們將“老好人”、“不得罪人”的詞義加以引申,特指那些在政治運動中害怕大風大浪,行動上不能“鬥”字當頭,不敢堅持原則、堅持真理、堅持鬥爭,奉行階級調和的人,在當時顯然是帶有貶義的,這種人你就該好好進行“思想改造”了。】
【張頤武點評:在機關單位,領導找某某某談話,可謂是一種常態,現今的白領階層也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當然,不同時期不同領導者的談話在內容上會有很大的不同,但在“要多和群眾打交道”、“多找上級領導彙報工作”這兩點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1973年4月26日
韓中午和於桂琴兩位領導一直負責局機關團的工作,近期韓組長要調到新的單位任職,昨晚7時左右,我去了他家,去後,他及家屬待我很熱情。在談到團的工作的時候,他作了5點指示,回家後寫在日記裏,以便在今後工作中遵循:一、團的日常工作:三會一課,思想建設,組織建設;
二、緊跟黨的中心工作開展團的工作;
三、典型最有說服力,要抓好典型,以點帶麵,指導、推動全麵工作;
四、抓好骨幹,樹立優秀團幹部和優秀團員;
五、勤學,勤問(請示彙報),勤做。
韓組長指出:就你個人現有條件看,將來獨立工作是完全有可能的,相信在政工組副組長、團委書記於桂琴同誌的培養和帶動下,會逐漸地勝任工作。
1973年5月2日
今年的紅五月同往年一樣,春暖花開,就是時常刮起風沙。
5月1日,在家,吃了大米飯和餃子,睡了兩宿熱炕頭,驅走了前幾天不知何因引起的小感冒。
5月2日,10點左右,原集體戶的同學(張勝利、王彥東除外)來家裏找我,我們坐上一輛汽車,一路談笑著就到了喇嘛甸公社王家園子二隊。
汽車把我們載進隊部的大院,我們跟一個個熟悉而且張口就能叫出名字的社員親切地打著招呼,和女社員們熱烈的擁抱、嬉笑,仿佛我們並沒有離開二隊,而是回家住了些天,或是出了趟遠門,如今又回來了。我和老戶長、入黨介紹人郭殿喜、入黨介紹人王鳳大爺,以及貧協主席李向臣大爺,還有郭正奎大爺、李金柱二哥等一一交談,之後挨家串戶地走了十幾家。
臨走前,我們來到了二隊的集體戶,與麵孔陌生的知青們促膝交談。看到他們,不禁引發我好一番感慨。5年前當我們走進這3間大屋子的時候,跟他們一樣,也很小、很幼稚,記得那時候我才16歲。一個16歲的女中學生,要學會用柴火做大鍋飯;嫩嫩的小手要學會刨茬子;與其他4名女同學一起,要適應睡時常有小昆蟲爬進爬出的硬土炕;一走一晃的“柳條腰”要挑起沉沉的兩大桶水。
“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在群眾鬥爭中產生的,是在革命的大風大浪中成長的”,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是青年的必由之路,也是惟一正確的途徑。青年學生走進廣闊的天地,接觸廣大農民,必然會產生來自於社會實踐的思想感情和自我約束的政治覺悟。這次集體回訪,凝結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豐碩成果,對我們、對社員、對新入戶的知青都是一次教育和鼓舞。【張頤武點評:當時的知青們就已經懂得到第二故鄉去懷舊了,這種懷舊也將超越時空,抑或在多少年裏,乃至在長達幾十年的時光裏,“懷舊”都會在他們的生活中發揮作用。究根溯源,當年的上山下鄉,因其脫離了中學生正常的生活和成長的軌道,所以打下的烙印也就格外的深刻。】
1973年5月3日
為迎接“五·四”青年節,今天局團委組織全局在冊的共青團員到四平山門去野遊、打靶。
風和日麗,天遂人願。局裏出了一輛小轎車,張萬琨局長、宋金波副局長親臨現場助興。磚瓦廠、房產公司、市政工程處各開出一輛大卡車,汽車公司開出一輛公共汽車,人車齊備,浩浩蕩蕩,直奔山門。
局領導一下車,團員們立刻圍攏上來。大家的情緒本來就很高,一見局領導來了,更顯得興高采烈,意氣風發。
在局武裝部和全體團委委員的配合下,打靶活動開展得很順利,射擊成績令人滿意,沒有發生任何事故。
打靶之後開始拔河、擊鼓傳花、找寶、猜謎,青年人好動、好勝,輸了的想贏,贏了的還想贏;不管是輸是贏,大家一直歡歌笑語。
本次野遊證實了一點:隻要思想教育和組織措施得力,團員們有覺悟,守紀律,知情達理,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局團委委員趙立功說得好:“一次活動組織起這麼多人,要求人人規規矩矩,不出一點格,客觀上講不大可能。”
實踐證明,隻要局領導重視,充分調動團委委員和基層團組織的積極性,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會開展順利的局麵。
1973年6月27日
6月15日(星期五),上級通知我與房產處的史顏良書記、中層幹部王桂臣、筆杆子趙立功等,共5名同誌去加氣板廠蹲點。中央、省、市三級領導對加氣混凝土的研製非常重視,據說除北京外,目前全國僅有四平這一家在搞土法上馬。成功與否,是個路線問題,因此意義非同尋常。
前不久,因主攻質量關,老工人於得和從樓上摔了下來,為研發工作摔瞎了一隻眼,令人痛心疾首。至今,購買單位寥寥無幾,實際上是在等、看、默默地拒絕。此外,廠內職工意見不統一,不團結,也影響了革命和生產的進展。【張頤武點評:當時還沒有市場經濟,盲目生產的現象從這一則日記裏可以看得明明白白—工廠裏的工人同誌已付出了沉重的甚至是生命的代價,但結果卻是“購買單位寥寥無幾”,讀到這裏,不禁讓人感慨萬分。】
1973年7月1日
上周,我們隨同加氣板廠的幹部、職工參加了修建倉庫的會戰,自己仿佛又被送回到貧下中農身邊。“勞動創造財富”,“工農兵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主體”,“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我慢慢喜歡上了那些能幹、肯吃苦的老工人和青年工人,如馬恩福、趙樹田、徐振江、劉洪國……澆注班的李、劉兩位大姐,她們不大講豪言壯語,卻用實際行動為國家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