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的讀書聲,驅走了校園的寂寞。

圖騰的儀式,燃燒於空曠的操場。

敬禮,禮畢。

紅領巾集合於隊旗之下。

喇叭聲聲,雨燕般的方隊踏步前行。

滴滴滴答,滴滴滴答。

我們肩負著祖國的未來。

我們將建設自己的國家。

1968年1月9日 星期二

新的一年已經開始,元旦社論給我們指明了任務和方向。

在解放軍的支持幫助下,我們二年二班的同學已經打回班級去,全校到校人數逐日增加。我校欣欣向榮,形勢一片大好。

鬥私一則:【金春明考證:“鬥私”是當時盛行的一種論點,是林彪在1966年10月中央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提出的。即剝削階級的舊思想,最集中最本質地反映在一個“私”字上。他說:“概括來說,舊在一個字上,舊在‘私’字上。那個新東西,新思想,又新在哪一點上?概括來說,新在一個‘公’字上。”這在當時成為普遍受人認同的“真理”。】

為了更好地複課鬧革命,二年二班全體同學和解放軍一起參加校園建設。可是,我從家裏拿來一個土籃,老怕弄壞,一心一意照看自己的工具;昨天明明家裏有其它的工具,也裝作沒看見,沒帶來,應該鬥私批修。【金春明考證:1967年7~9月,毛主席在視察華北、中南和華東地區期間提出:“要鬥私批修”。】

看了陳永貴同誌的文章,收獲如下:【金春明考證:陳永貴,原為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毛澤東曾經提出號召:“農業學大寨。”文革中,陳永貴曾任昔陽縣革委會主任,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黨的九大當選為中央委員;十大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1975年至1980年間曾任國務院副總理。】

一、貧下中農在舊社會受盡了苦,雖認字不多,但對毛主席和毛主席著作無限熱愛,有深厚的階級感情,學了就用,產生了巨大效果;

二、毛主席的“下定決心”,其內容是有前提和目標的。陳永貴同誌列舉了兩個人,一個是貧農,一個是富裕中農,他們對一件事情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做法。因此,這裏有兩個“下定決心”,得出的也是兩種結論。

1968年1月28日 星期日

《人民日報》1月24日轉登了的《安徽日報》的社論—《敵人利用派性,派性掩護敵人》,【何鎮邦考證:至1967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出現了難以控製的態勢。群眾組織林立,派性嚴重,全國各地屢屢發生規模大小不等的武鬥。這不僅影響到“大聯合”和建立革命委員會,而且破壞生產、影響社會安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人民日報》於1968年1月24日轉載了《安徽日報》的社論《敵人利用派性,派性掩護敵人》,對利用派性作掩護的人進行揭露和圍剿。此後,形勢的發展出現了轉機。】回顧去年這個時候,正是四平“內戰”最激烈的時刻。某些頭頭被擴大了的個人主義—“派性”這條毒蛇纏身,槍口對準自己的階級弟兄,猶如親臨大敵,猛打猛抓猛俘另一派。回顧這血的教訓,今天,我們有什麼理由繼續打內戰?有什麼理由不聯合?有什麼理由繼續上階級敵人的當?沒有!什麼理由也沒有!

元旦社論指出:“能不能自覺地克服派性,是在新形勢下願不願做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派的重要標誌。”偉大導師列寧指出:“隻要千百萬勞動者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跟隨本階級的優秀人物前進,勝利也就有了保證。”

【吳福輝考證:這句列寧語錄在革命化的年代被經常引用,或者是在堂而皇之的社論裏,或者是在火力十足的大批判文章裏。它出於列寧1920年3月所作的一篇講演《兩次留聲機片錄音講話·關於勞動紀律》(“兩次”裏的另一次講題是“關於運輸工作”),見中文版《列寧全集》第38卷,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二版,第263頁。我們可以看到凡引用的時候,“勝利”的兩個保證條件,一是勞動者群眾的團結,一是聽從本階級優秀者來領導,語法上似是並列的,其實更強調的是後麵一條!這裏高度壓縮了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非常熟悉的列寧主義關於“國家、階級、領袖”的學說內容(經過中國化的闡釋):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無產階級專政是迄今為止人類史上絕大部分人對少數人的專政,最終目的是要消滅專政(隨著一次次頻繁的政治運動就感覺不出來了),但目前卻要加強這種專政;階級由“本階級的優秀人物”帶領,那就是無產階級領袖。這就接上了下麵的那句話:“緊跟毛主席,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的話了。】

讓我們緊跟毛主席,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1968年2月13日 星期二

23日英雄城裏大街小巷鑼鼓震耳,紅旗飄揚,人群絡繹不絕。人們懷著勝利的心情,邁著堅實的步伐,高舉毛主席巨幅畫像和大型革命標語湧進會場,慶祝“四平市大聯合革命委員會”成立。【王海泉點評:在解放軍組織下,四平市三派群眾組織的代表於1967年9月赴京協商“大聯合”,在京會談曆時5個多月。經解放軍調解,至1968年2月,終於達成成立“四平市革命大聯合委員會”協議。之後,“支左”軍方人員組織各係統、各單位紛紛成立“革命大聯合委員會”,宣布取消各“戰鬥隊”,由“大聯委”負責領導本單位的“文化大革命”運動。】

人山人海風展紅旗如畫,一年多來革命群眾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站到了一起,哪一次會議也沒有像這一次這樣隆重。人們的發言已不像過去那種互相攻擊,互相謾罵,他們講的全是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全是大聯合的大好形勢,這完全證明了毛主席早在十個月之前就作出的英明預見:“形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再有二三個月的時間,整個形勢將會變得更好。”

四平的新曙光已到來了,全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單位都已實現了革命的大聯合,這是毛主席最新指示落實到人民群眾中的輝煌成果,讓我們滿懷信心地去迎接四平市革命的三結合的到來吧!

1968年2月18日 星期日

軍訓筆記:

第一堂課講的是毛主席語錄219頁的最高指示:民主、集中、自由、紀律,否定和強調某一個側麵和另一個側麵都是錯誤的;

沒有紀律也就沒有自由(同誌們都在埋頭學習,而有人竟然走進來唱歌);

鐵的紀律來自於自覺的基礎上(邱少雲能忍受生理上的痛苦,就是階級第一,革命第一);

個人主義是十分愚蠢的,有一個個人主義野心家,要把世界上的人全殺光,隻留兩個人:一個女人,一個做燒餅的;

嚴肅就是認真和原則,一天嘻嘻哈哈是不行的。戰爭年代很苦,需要的是活潑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第二堂課:階級鬥爭、階級觀點、階級陣線、階級立場。

1.階級鬥爭:現在分這觀點那觀點,如果缺乏階級鬥爭觀點,就會把朋友當敵人,把敵人當朋友。有人說你們解放軍真熊啊,人家那麼打你,你為什麼就不開槍?同誌們,能開槍嗎?!敵人在後麵指揮著哪!

國外敵人說中國沒有階級,隻不過是大貧小貧之分。毛主席說: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曆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曆史的叫曆史唯物主義,反之叫曆史唯心主義。

敵人不承認這個真理,也最害怕這個真理。

2.階級觀點:由於階級鬥爭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同的階級觀就有不同的世界觀。

3.階級陣線:劉少奇一夥為了複辟資本主義,先把同誌化為左中右,野心一旦達到,他還管你什麼左中右?!

4.階級立場:階級立場不同,世界觀和認識論就不同,因此立場問題是一個原則問題。

1968年2月22日 星期四

毛主席教導我們:

派軍隊幫助訓練革命師生的方法很好。訓練一下和不訓練大不一樣,這樣做可以向解放軍學政治學軍事,學四個第一,學三八作風,學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加強組織紀律性。

軍政訓練好。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毛主席派來的親人解放軍和紅衛兵小將心連心,真比魚水還要親。僅僅四天的軍政訓練正如毛主席所說,訓練和不訓練大不一樣,僅僅才四天呀,情況截然不同。哨聲一響,立即到戰場,請示毛主席,三忠於活動,解放軍同誌上政治課,革命小將如饑似渴地聽,深刻精辟的真理句句打動我們的心坎。那種水了水淌,灰心喪氣,自由散漫,無政府主義,老子天下第一等等,換成了有組織有紀律,士氣高昂和胸懷寬廣。

解放軍給我們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講民主集中製,講自由,也講紀律,講貧下中農鬥爭史,講階級鬥爭、階級觀點。在解放軍親切教導幫助下,紅衛兵小將更加無限熱愛毛主席,紛紛表決心,談心得,談教育革命,決心緊跟偉大領袖毛主席,放開眼界看未來,堅定不移向前進!【張頤武點評:“文革”期間,軍訓在全國大中院校開展得很普遍。軍訓被看作是將學生納入集體生活加以管理的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將儀式、規則具體地作用於學生的心靈和肉體,讀後讓人產生強烈的效果。】

1968年2月24日 星期六

掃雪,掃雪之後上課。

第一節課:學習材料:“一個陰謀複辟的中學生”

陳清林,18歲,出身反動資產階級家庭,重慶某中學學生。他在一本反動日記上寫道:“為偉大的自由的資本主義製度而鬥爭”,他做了三點計劃:1.

一定要上大學,在大學入團入黨;

2. 十年當上人民代表;

3. 三十年當上中央委員;

他分析了複辟資本主義在中國的五點可能性:

1.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有資本主義自發傾向,共產黨不可能改造好五億農民;

2. 工廠產業工人少,老工人又逐年退休,青年工人進廠帶進不少資產階級思想;

3. 一些機關企業的領導人有著極其嚴重的個人主義,在革命危急關頭便會成為反革命;

4. 中國有幾萬富農,他們都是站在與社會主義製度為敵的立場上;

5. 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六七十歲了,他們看不著共產主義,要培養出像雷鋒、董加耕那樣的接班人,是很不容易的。

同學發言:陳清林野心勃勃地想登上自由王國的王位,像秦始皇、殷紂王那樣選上世界美女,或把中國變為南斯拉夫那樣的國家,他自己或成為美國富翁,或像希特勒那樣,有成千上萬的人為他服務。第一代中國領導人很強硬,用外進攻內暴動的方法都不行,隻能用瓦解的辦法蛻化共產黨。

解放軍發言:現在有人散布說:如今農村的地富們都老實,就屬貧下中農調皮搗蛋。

同學發言:

平時還總認為像我們這一代青年,哪有那麼多敵人和壞蛋?陳清林這個案子證明了階級鬥爭的曲折和複雜。毛主席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一旦攻破,中國就會改變顏色。

【張頤武點評:本篇這個中學生的說法讓人產生震撼的思考。其中某些說法似乎有著相當的預見性,隻是今天不再使用那樣的語言罷了。當然,任何人的思考和判斷都不可能脫離自己的時代。當年這個中學生的想法雖然奇特、怪異,但仍然值得探究,可惜時間的流逝湮沒了許多值得記住的東西。】

1968年2月27日 星期二

今天到3816部隊參觀展覽,受到了一次階級教育和劉慶善英雄事跡的教育。

解放軍江同誌對學生們說:我們有一千個一萬個理由聯合,而沒有一個理由分裂。這是鄭州鐵路工人在“二七”紀念日的“二七罷工”現場發自內心的真摯的體會。

在討論派性的反動性時,江同誌又列舉了一些例子。他說,有一家母子倆,因觀點和組織派別不同,整天見麵像見了仇人似的。母親是一派,兒子是另一派,兒子後來在火車站被燒死,持另一派觀點的母親氣得竟然沒掉一滴眼淚。

再有,在郊區一個什麼地方設有個關卡,農民進城時要闡明自己的觀點。有一個農民第一次張口說自己是“造大派”的,結果被揍了一頓;他第二次進城時又改口說自己是“紅色派”的,結果值班人換成了“造大”的,又被揍了一頓;第三次進城,這個農民便改口說是“紅三司”的,這次又被看成是“逍遙派”,反正怎麼說都不對。【張頤武點評:派性與具體的人事糾葛鬧到這種荒謬的地步,實在令人感慨。張新蠶把這一點寫得格外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