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因為是哈佛(寫在後麵)(2 / 2)

哈佛前校長陸登庭(1991年至2001年)為哈佛籌措到100億美元 ,主要募自校友會 ,雖然哈佛的校友分布在世界100多個國家 。

或許很難想象在18世紀中葉,哈佛的基金隻有1700英鎊。

再往前到17世紀中葉。1637年冬,一位英國劍橋大學的畢業生移民到與哈佛隔一條河的查爾斯鎮。不不,那時學院剛成立,還沒有校名,不叫哈佛。是這個劍橋學生叫約翰·哈佛(John Harvard),年方29歲。第二年他得肺病,臨終前他將自己的大約780英鎊和400來本圖書捐贈給河對麵那所新學院。新學院第一次得到這麼大的捐款,哈佛所在的馬薩諸塞州議會決定,將這所學院命名為哈佛。

站在哈佛書店的門口,我喜歡看書店商標上的一行小字“Independent Bookstore for Independent Minds”( 為獨立之精神的獨立書店)。

2007年10月12日,哈佛第28任校長,曆史上第一位哈佛女校長福斯特就職演講中講——就其本質而言,大學培育的是一種變化的文化甚至是無法控製的文化,這是大學為未來承擔責任的核心。

哈佛是一個理性自由、傳統激揚、資源非凡的王國。

我想,進得去哈佛的學生已是天之驕子,敢於從哈佛退學的人,或更是驕子。首富又首富的比爾·蓋茨,石油大王荷華德·修斯,500多項專利的發明家波尼·雷特,創立了美國第一個鄉村樂隊的歌手格蘭·卜生斯等等。

有句話叫:先有哈佛,後有美國。

哈佛立校早於美國建國,“先有哈佛,後有美國”這句話,有年份上的依據,更有感覺上的優越。

哈佛沒有我們國內一些大學叫人仰視的大樓,走進哈佛常常覺得時光倒流回到新英格蘭。一個學校如同一個人,世間公認了,就怎麼看怎麼好。比爾·蓋茨中午老吃漢堡,好!哪位巨富老戴不值錢的電子表,好!比爾·蓋茨考進哈佛,好!比爾·蓋茨退出哈佛,好!

因為是比爾·蓋茨。

2002年教育部舉辦的首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有記者問哈佛大學前任校長陸登庭,哈佛給予學生的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陸登庭說我們能給學生創造一個最有價值的多元化的文化氛圍。哈佛非常注重多元化的營造,從招生時就考慮,學生是否來自多個國家,擁有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他還講到,哈佛需要知道,一個學到了很多知識的學生是否也具有創造性,他們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動力去探求新的領域。

我曾經在《文彙報》讀到哈佛怎樣超過了劍橋,大概有這樣一句話:劍橋大學認為自己就是這個世界,而哈佛大學認為自己能夠改變這個世界。

因為是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