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飛越人間 第二十九章(3 / 3)

當無數鮮花、笑臉、歡呼像潮水般湧向楊利偉身邊的時候,在北京航天指揮控製大廳裏,我注意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王永誌。此時此刻,楊利偉已經平安落地,緊張的氣氛瞬間煙消雲散。當溫家寶總理與專家們熱情握手之後,記者們便拚命奔向了楊利偉專機降落的機場,大廳裏的人們也紛紛彙入沸騰的人群,擁向歡樂的廣場。而這時王永誌的身邊既沒有鮮花,也沒有掌聲,隻有他與專家們相依相靠,彼此慶賀,真誠祝福。我走上前去,與大總師王永誌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然後,我請他的秘書周雁飛為我倆照了一張相。就在周雁飛按下快門的一瞬間,我突然想到了一個人——蘇聯載人航天總設計師科羅廖夫!

我問王永誌,現在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了,航天員楊利偉平安回家了,中國千年的飛天夢實現了,您一生的三大願望也如願以償了,現在您最深的感受是什麼?

王永誌說,我就想找個地方好好睡上一覺!

尾聲

清醒,是一種素質

如果我們把宇宙比作一個大作坊,它最驕傲的產品或許便是人類。

四十億年前,生命在宇宙中出現。五百萬年前,人類在地球上誕生。人類的生命登陸地球,用了近三十六億年。但生命一旦登陸地球後,隻用了四億年便離開地球而飛向三十八萬公裏遠的月球。接著又用了四億年多一點的時間,飛向另一個比月球更遠的星球——火星!

人類在明天的路上到底還能走多遠,我們無法預料。但有科學證明,迄今為止人類仍是宇宙中已知的惟一的智慧生物。於是我們似乎可以說,人類今天想的已不再是能不能幹什麼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幹、怎麼幹的問題。比如,掙脫地球的束縛,到天上去“散散步”,“遛遛彎”,是人類很早就想幹的一件事情,更是中國人很早就想幹的一件事情。這件事蘇聯人、美國人早就幹成了,現在,中國人也幹成了。後來“神舟六號”、“神舟七號”又將中國的五位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送到了天上,第一次把中國人的腳印留在了太空。與此同時,美麗的“嫦娥一號”也將自己輕柔的手臂第一次搭在了月球的肩上。

我們承認,中國第一次飛天隻有楊利偉一個人,楊利偉也隻在天上飛行了二十一個小時,而且比蘇聯、美國晚了四十二年!然而對中華民族而言,這卻是驚心動魄、開天辟地的二十一小時,偉大輝煌、無與倫比的二十一小時!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人要是早點上天就好了,要是再多上幾個人、多飛幾天就更好了!其實,不是中國人不想早點上天,而是地上的事情過於沉重;不是中國人不想多上幾個人、多飛幾天,而是托舉飛船上天的人心有餘而力不足。中國近百年的曆史世人皆知。中國有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國情既不同於蘇聯,更不同於美國。1949年前不論,單說新中國成立後,國際上,先是與美國劍拔弩張,後有蘇聯釜底抽薪,西方世界長期對中國進行圍追堵截、百般刁難,不是政治上打擊鉗製,就是經濟和技術上擠壓封鎖;國內,長期閉關鎖國,“左”風盛行,“運動”不斷,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動亂,加上工業基礎薄弱,設備儀器老化,經費捉襟見肘,科技體製不完善。在這種狀況下,中國科學家們常常無能為力,有苦難言,隻能望天長歎!

然而,就在如此國際國內環境中,就在有限的經濟基礎和落後的技術條件下,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荒漠到高山,從陸地到海洋,從天空到太空,從地上到天上,從發射導彈、衛星,到發射活生生的人,終於圓了一個民族的飛天夢,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的第三個成員國,無論怎麼說,這都是一個了不起的偉大壯舉!同時也向世人宣告:中國人在太空從此不再缺席;中國人不僅有能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也有信心和實力為人類的和平與進步做出貢獻,為開拓人類的宇宙文明做出貢獻——昨天的曆史證明了這一點,明天的曆史還將進一步證明這一點!

當然,如果我們從全球的角度來看,與載人航天大國相比,中國還有很大差距。因為迄今為止,全世界已先後進行了二百四十次載人飛行,有二百多個航天員、九百五十一人次進入了太空,楊利偉上天後僅是全世界“太空人”中的九百五十二分之一。俄羅斯航天員已創造了在太空連續飛行四百三十八天的紀錄;美國人更是早在1969年就駕著飛船登上了月球,並多次成功發射了航天飛機,飛船早就不玩了。前任美國總統布什甚至還公開宣稱,美國已經到了把人送上火星的時候,在2019年,要讓全世界的人們看到美國國旗飄揚在火星上!所以,中國若與世界比較起來,還真不能驕傲自滿得意忘形。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後,周恩來總理在一次中央專委會上曾對衛星專家們說,你們不要驕傲,進步是無止境的,發射一顆衛星沒什麼了不起!毛主席對外國人說,天上有兩千多顆人造衛星,我們才兩千分之一嘛,驕傲什麼?我們就是有了兩千顆,也不能驕傲!如果按照周恩來和毛澤東的這個觀點,至今我們才發射了三艘載人飛船,中國航天員僅有六人次上天,又有什麼值得驕傲值得自滿的呢?要知道,中國的楊利偉首次飛天這一年,離中國萬虎“飛天”六百年,離1898年俄國“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走出地球搖籃”的夢想一百零五年,離1957年蘇聯第一顆衛星上天四十六年,離1961年蘇聯第一個航天員上天四十二年,離1969年美國人登上月球三十四年,離1958年中國專家提出載人飛船的設想四十五年,離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三十三年!

也許有人會說,蘇聯的加加林第一次上天,隻在太空轉了一圈。美國的第一個航天員上天,也隻在天上溜達了十五分鍾,並且還是溜達在一個亞軌道上。而中國的第一個航天員卻在天上飛行了二十一小時、十四圈!可是別忘了,蘇聯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隻用了四年,美國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也隻用了四年,而中國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則用了三十三年!況且蘇聯人、美國人上天比中國早了四十二年!在這四十二年中,世界在飛速發展,載人航天技術也在飛速發展。比如,蘇聯、美國均創建了空間站,而且是國際空間站,永久性的空間站!

毫無疑問,楊利偉上天,顯示了一個民族的空間高度。但一個民族僅有空間高度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思想的高度。惟有擁有了思想的高度,眼光、胸懷、境界才大不一樣,甚至說話的氣派、分量也大不相同;天天看到、想到的,就不僅僅是秦磚漢瓦巍峨長城,滔滔黃河滾滾長江,而還有五洲四海遼闊世界,萬裏長空茫茫宇宙。當然,一個民族的思想高度,取決於每個公民包括每個航天員的思想高度。這如同飛船上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改革開放後,經濟發達了,國家興旺了,民眾富裕了,國家從貧窮走向富裕,百姓由瘦小變得“富胖”。但人胖不等於壯,國富不等於強。要國強民富,又富又強,發展載人航天,開拓遼闊天疆,不失為一種選擇。

一位西方軍事戰略專家曾經說過,在19世紀,誰控製了歐亞大陸,誰就能稱霸世界;在20世紀,誰控製了海洋,誰就能稱霸世界;到了21世紀,誰控製了太空,誰就能稱霸全球!可見載人航天在西方人的眼裏是何等重要。美國發動的幾次戰爭,之所以以天機為主,就是因為掌控了製天權。而太空,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的最神奇的一個空間,最富有的一座“礦藏”。向太空進發,既是各國的戰略,也是人類的出路。為生存而去探尋未知世界,是人類的天性。從根本上說,搞載人航天,其終極目的就是擴大人類的活動領域,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通過探索太空,打開人類的視野,增長新的知識,使人類能有新的發展與進步。倘若我們開拓得當,利用得當,太空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的第二故鄉。要知道,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的地球已過中年,在人類數千年的反複折騰下,早已不堪重負。所以,向太空發展是必然的選擇。也許在將來的某個清晨,當人們一覺醒來,打開郵箱時,一封來自太空的請柬便已等在那裏。

問題是,人類下一步究竟該怎麼走?載人航天到底該如何發展?這是需要我們用心思考和探討的一個問題。在通往太空的路上,倘若我們不顧一切地走下去,對純潔美麗、神奇富饒的太空肆無忌憚橫行霸道無所顧忌,其結果是好是壞是福是禍,至少是個問號。甚至有一天會不會成為人類的墳墓,也難預料。一張由“阿波羅十七號”飛船的航天員拍回的照片已經顯示,月球上有一個由廢棄的電線、金屬以及破損的零件組成的垃圾堆!美國國家宇航局對此的解釋說,這是“阿波羅”月球衛星實驗站的殘留物。這堆殘留物讓人想起南極的不幸遭遇:很多年前,南極被科學家們稱作“地球上最後一片淨土”。但隨著人類腳步的反複踏入,這片地球上的“最後淨土”正在很快變成一個巨大的垃圾場!

那麼,南極的今天,會不會是太空的明天呢?

而另一方麵,當我們為飛船一艘接著一艘發射成功、航天員一個接著一個遨遊太空而歡呼、慶賀的時候,我們似乎還應該注意和考慮到,地球上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一直存在著並亟待解決。比如,糧食問題、能源問題、環境汙染問題、自然災害問題、教育問題、醫療問題、住房問題、食品安全問題、身體疾病和心理疾病問題、貪汙腐敗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也是中國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國家高度重視、國人渴望解決的問題。而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國策對頭,同樣需要經費,需要科學,需要政治家和科學家共同拿出像搞載人航天一樣的膽魄與智慧、力量與勇氣!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說過:“談到11世紀,我們猶如來到最偉大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科學與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後來呢?魯迅說得有點辛辣:“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

的確,近幾百年來,中國科技一落千丈。中國本是火箭的故鄉,但二十多年前很多美國人居然不知道中國能造火箭!不隻是很多美國人不知道,西歐不少人也不知道。所以當中國的火箭專家們跑到美國去推銷“長征號”火箭時,有美國人居然畫了一幅漫畫,畫麵是一個啤酒瓶,啤酒瓶裏插的是一掛鞭炮,旁邊還用英文寫了一句:這就是中國的火箭與發射場。其實美國人不是不知道,而是根本就不相信!但改革開放後,國門洞開,航天產業如浴春風,如虎添翼,爆發出了無窮的活力。中國的火箭不僅發射了自己的衛星,而且還發射了美國最牛的衛星,發射了最大容量的國際通信衛星!從1996年10月到2003年10月,中國“長征號”火箭創下了連續二十九次成功發射的奇跡;而從“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神舟四號”到“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的連續成功騰飛,更為中國航天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從而讓國人看到了中國的未來與希望!

但是,麵對飛天的巨大成功,我們必須清醒。失敗了要清醒,成功了更要清醒。清醒,是一種素質。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一個民族更要在任何時候都保持清醒。而且,一個成熟的民族、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僅要有清醒的頭腦,還要有大胸懷、大境界。什麼是大胸懷、大境界?美國航天員登上了月球,拿著國旗在太空使勁揮舞,你可以說那是驕傲,也可以說那是傲慢;你可以說那是豪邁,也可以說那是輕狂!但一個確鑿的事實是,美國航天員並沒有說,美國人登上了月球是美國人的一大步,而是說,“這是人類的一大步!”這就是清醒,這就是大胸懷、大境界!而中國的楊利偉上天後,在太空寫下的第一句話是:“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了太空!”這也是中國人的清醒,也是中國人的大胸懷和大境界!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早就說過:“誰能控製空間,誰就能控製地球。”克裏姆林宮也多次宣稱:“控製空間,是贏得戰爭的先決條件。”當今世界,太空已成為新的戰略製高點,空天戰場和空天力量正在崛起,世界主要強國,都在紛紛搶占先機。在信息社會高速發展、軍事形態加快轉型、外層空間逐步軍事化的大背景下,未來戰爭的狀態和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一場新的軍事革命正在大踏步地向我們走來!空天軍事一體化,已成為世界無法遏製、不可抗拒的一種發展趨勢;空天一體作戰,作為一種新興的作戰樣式已傲然登上戰爭的曆史舞台!因此,一方麵開拓天疆,造福人類;一方麵搶占太空軍事製高點,做好未來太空戰的準備,既是國家的使命,也是航天人的職責!一位中央領導人曾經說過,要威德並重。威,就是一方麵要有高科技的殺手鐧——武器;另一方麵要有高科技——像載人航天工程這樣的高科技。

因此,中國要強大,要提高國際地位,載人航天不搞不行,搞不好也不行;因循守舊、夜郎自大不行,急功近利、操之過急也不行。須知,在通往太空的漫長道路上,注定風塵滾滾,險象環生,任何一點自以為是、忘乎所以或者掉以輕心、疏忽大意,都將可能帶來滅頂之災!

據說,在美國宇航中心大廳的正中央,有一尊非常引人注目的銅像。這尊銅像雕塑的是一位美國科學家懷抱著一顆美國1957年第一次發射失敗的衛星!

這是美國人的清醒。

那麼,中國是不是也該建造一座這樣的銅像呢?

2009年2月26完稿於北京

2009年7月8日修訂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