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光榮與逃亡 1.記憶中總是有雨。遠遷寧夏的先遣隊員
“我們走的那天下著雨,奇怪得很,在我的記憶裏,凡是和移民有關的重要日子都下雨。華山腳下共青團誓師那天下雨。第一批到寧夏移民先遣隊走的那天下雨。多年後,我們返遷回庫區那天還下雨……”
——記憶中總是有雨,下雨的日子裏他們離開了家園。
1956年秋,首批遠遷寧夏的青壯年先遣隊5208人出發了。情形有點像凱旋軍遠征,又有點像當年解放區人民歡送子弟兵,先遣隊員們披紅戴花,喧鬧的人群敲鑼打鼓,
村道上,大路邊,卡車排成一條長龍,在人們的揮手、熱淚、祝福聲和羨慕的眼光中,卡車鳴笛上路了。
村村落落,隊隊卡車,彙集成車的洪流,向西瀉去……
先遣隊員們有資格驕傲。他們是陝西朝邑、大荔、華陰、潼關幾縣幾十萬農民中的“好兒郎”,獲得“先遣隊員”稱號是不容易的,“資格審查”相當嚴格。當時的紅頭文件規定:先遣隊員必須以黨團員、積極分子與貧下中農為主,適當吸收部分上中農;地主、富農、管製分子們不在人選之列。製定於1955年9月的渭南地委宣傳部《建設三門峽水庫的宣傳提綱》中寫道:
三門峽水庫是咱們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項偉大工程,對國家和人民都會帶來很大的好處。這叫咱們的人看起來,無疑是一件大好事;但咱們的好事情,反革命分子卻是極端仇視的。他們就千方百計地製造各種謠言,陰謀破壞治理黃河工作。
基於這種嚴酷的“階級鬥爭”觀念,先遣隊員的審批必須經過三道程序:農業社討論通過、鄉政府審查、縣政府批準。當一件事在人們心目中成為諸如“光榮”、“榮耀”的代名詞時,人們的榮譽感便被大大激發起來了。曆史資料表明,當時在移民中出現了父子兄弟相爭、夫妻相勸踴躍報名的動人場麵。僅大荔縣楊村,分配名額154名,報名的就有1087名,其中兄弟相爭的105起,妻勸夫者194件。南洛鄉一個寡婦的獨生子,在多次報名不予批準後,當眾咬破手指,寫血書以示心跡。朝邑縣蒼西村一個老太太為兒子成為一名光榮的“先遣隊員”激動得睡不著覺,怕媳婦一個人趕製不出活計兒子走時耽擱了寒衣,一大早起來拐著小腳跑五裏路把女兒叫回娘家幫忙縫衣,老婆婆說:“政府叫我們到那裏一定比我們這裏好,因為自解放以來政府就沒說過哄人的話。”
政府在百姓中擁有崇高威望,他們毫不猶豫地棄離家園踏上漫漫西行路。
義和村是一個人丁興旺的大村,在華陰灘上有著一大片肥沃土地,這個村首批先遣隊員87人,全是三四十歲正當年的棒小夥兒。合作社副主任屈建忠,當年是這支先遣
分隊的負責人之一;先遣隊員張西育,當年是個小學還沒畢業的不足十八歲的小夥子。屈建忠去,因為他是黨員幹部要帶頭,負有一種神聖的責任;張西育去,因為他對遙遠的寧夏充滿了幻想和好奇,長這麼大沒有離開過陝西,他想要遠走高飛看看外麵精彩的世界。無論出自何種動機,出發的那天他們相當激動和自豪。兩位老漢談起當年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