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向晚,暮雲合璧,臨窗遠眺。
窗外夏天的時候,是一大片望不到邊的綠地,有枝葉蓊鬱的大樹,有迎風搖曳的蒿草。
一派可人的神綠。現在,初冬的一場大雪過後,豐盈的田園風光倏然轉換成淒清的水粉畫,影影綽綽之中,未融化的塊塊白雪像一隻隻美麗的雪豹,蜷伏在百米開外,隻要你的眼光稍一迷蒙,它們就連躍帶跳地前行。太陽在哪裏?東天、西天俱沒找到,隻有餘輝把四周天邊染得像塗了一層胭脂。
這樣的時分太安靜了。也許,它和我,都在等待奇跡的出現?
電話鈴就是在這時候響起來的。聲音清亮悅耳,極像甜美的女高音,毫無事些來電的狂躁之氣。我能聽出來是好事。
果然!
是個“吉”字,上上大吉——說是華夏出版社的動作又增大了,把本來計劃的“中國當代散文作家精品叢書”,從收一百位作家,每人八萬字,每本四十萬字,共出二十本,總容量八百萬字;改成仍是一百位作家,每人八萬字,每人一本,總共推出一百本。
動作增大了,難度也當然增加了,不得不佩服華夏社的大手筆。據說今年圖書市場滯脹,生意清淡蕭條,凡嚴肅書都不好賣,不禁替他們提溜起來一顆心:散文這七八年火遍了全國,凡出版社沒有不出散文集的,諸如《精品集》、《經典集》、《傳世之作》、《今文觀止》、《大觀》、《檢閱》、《絕唱》、《精華》、《精粹》、《精覽》……又乃至叢書、合集、年鑒、個人集、女性集、學者集、青年集、老年集;再乃至《生活小品》、《哲理小品》、《讀書小品》、《親情小品》、《愛情小品》、《藝術小品》、《鑒賞小品》……再再乃至“工業散文”、“農業散文”、“軍旅散文”、“環保散文”、“旅遊散文”、“森林散文”、“大地散文”、“藍天散文”、“鋼鐵散文”、“煤炭散文”、“石油散文”,“地質散文”……可以說,散文已經像過篩子似的,過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又像被榨幹了油的芝麻渣兒,再無油水可言。在這種情況下,華夏社決定來這麼一個前無古人的大動作,他們癡了嗎?他們傻了嗎?他們迂了嗎?他們瘋了嗎?
這可是高投入、低產出啊……
這可是投資期長、見效益慢啊……
這可是重文輕利、該由政府有關文化部門做的事啊……
這可是把欄杆拍遍亦無人會解登臨之意的啊……
這可是別人都不做、不敢做、不肯做的大事業啊……
所以,我一直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雖然也曾於今年六月初應邀寄去了八萬字文稿,但沒有期望奇跡出現,甚至早把這件事置諸腦後去了。
誰想,金紅色的太陽真就從西天升起來了,喜鵲、烏鴉、麻雀、布穀鳥、灰山雀一個勁兒“喳喳嘰嘰”地叫個不停,就好像所有的功勞都是它們立下的一樣。電話裏,一疊聲地催我快寫一篇《後記》寄去,說是“稿子都三校了,快點兒寫,現在就寫,明天就得寄出去!”唔哇,孩子馬上就要落地了,才發現名字還沒想好,可真是“驚回千裏夢,已三更”呀!
於是隻好從命。
於是隻好放下手邊即將完成的一文,先寫它。
於是,就寫出了這麼一篇不修邊幅、不倫不類、不著邊際、不登大雅之堂的《後記》。
其實廢了半天話,中心意思就六個字——“欽佩、祝福、感謝”——欽佩華夏社這種做文化積累工作的勇氣和事業心;祝福這套洋洋大觀的、陣容最強大的中國當代散文叢書做好做成功,購書者多多,讚譽之詞多多;感謝出版社為我們這些作者提供了此一個與讀者溝通交流的機會,感謝閱讀這套書的讀者朋友喜愛和支持這套書。
我始知,“工作使一切美化,思想能創造新的生命。”(諾貝爾語)
韓小蕙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一日於北京南郊西馬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