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做人謙虛做事驕傲(2 / 3)

9、好員工肚裏也能撐船

對於別人的寬容,那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誰能沒有閃失的時候,誰能沒有不清醒的時候,誰能避免自己永遠都不犯錯誤呢?一個人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和寬容,而不是說教和責備。無論他的行為導致了如何惡劣的後果,既然他已經認識到了,那麼就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他。正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如果說在做事過程中忍耐多少摻雜了無可奈何的成分,那麼寬容則是做事中發自內心的襟懷坦蕩。寬容別人也就是寬容自己,不苛求別人也就是不苛求自己。在這個過於擁擠的地球上,在情感的潤滑劑日見減少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正常聯絡需要通過寬容的方便之門。泰山不拒抔土,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拒細流,故能成其大。為人不必過於刻薄,得寬懷處且寬懷,何愁雙眉伸不開。孔子認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即平,蕩即寬,平坦寬蕩,心寬體胖,才能寢食無憂。與人交而無怨,是我們在做人中應有的寬容。晉代丞相王導一天頭枕將軍周凱的大腿睡覺。王導指著周凱的肚子說,你肚子裏裝了什麼東西?周凱說,我肚子裏什麼都沒有,卻容得下像丞相這樣的人幾百個。聽了這句話,王導並不說周凱在侮辱他。法國作家雨果認為,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胸懷。以肚量襟懷比喻人的寬容,歌頌人的氣度,中外盡然。明代朱衷在《觀微子》中說過,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在事業上建功立業、取得成就的,絕非是那些胸襟狹窄、小肚雞腸、謹小慎微之人,而是那些襟懷坦蕩、寬宏大量、豁達大度者。寬容,不僅是一種做事的藝術,更是一種做人的度量和人格的偉大。中國人自古以寬容為美德,故有將軍額上可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的說法。學會寬容,會讓生活中充滿了快樂,嚐試著寬容自己,寬容別人。寬容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直以來,我們都抱有這樣的一種觀點,一個人必須首先要學會愛自己。一個人在世上走,說到根本上,就是靠自己。如果自己都不去愛惜自己的話,指望別人是沒有希望的。所以,我們一向反對對自己尖酸刻薄。無論自己製定了怎樣的目標,無論對自己有多麼高的要求,都應該把握好分寸,不能和自己太過較真,不能夠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我們主張時時肯定自己成績的原因也在於此。一個人要學會寬容自己的錯誤,自己的不足,不能因為一點點小失敗就垂頭喪氣,或是自暴自棄,或是變本加厲地壓迫自己,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樣的做法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善待自己,是很重要的。把握好分寸,鼓勵自己,或是向自己施加壓力,才是明智之舉。不能壓迫自己,但是也不能縱容自己。寬容總是有一個限度的。不能因為愛自己,體諒自己,然後就無限度的原諒自己,給自己的過失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壓迫和縱容是問題的兩個極端,都應該是被我們杜絕的。寬容自己,要做的就是不再計較既成的事實,對事實作適度的反省就足夠了。不管事實有多麼的嚴重,或者多麼的牽動你的心思,都不重要,因為你沒有能力再去改變什麼。關鍵是要調整好心態,麵對以後的日子。人總是要在能夠把握住的東西上花費時間和精力的,這才是有意義的。我們需要博大的胸襟來寬容自己,來寬容他人。

10、謙虛的員工最聰明

老子曾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貌若愚。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斂其鋒芒,收其銳氣,千萬不要不分場合地將自己的才能讓人一覽無餘。你的長處短處被同仁看透,就很容易被他們支配。在競爭時代,既要善於推銷自己,又要大智若愚,善於化解各種嫉妒。西漢名臣蕭何就是這樣一個人:劉邦進入關中以後,蕭何因在行政管理、戶籍管理等方麵很有一套很受百姓歡迎。當時關中百姓隻知有蕭何,不知有劉邦。這時,蕭何的一個門客提醒他,您不久將要被滅族了。你權高位重,是臣子中的頂峰,不可能再得到皇帝的寵愛。可是,自從你進入關中以後,得到了百姓的擁戴,皇上幾次問您原因,是害怕百姓都跟著你跑。不久,南方少數民族起兵反漢,劉邦率軍親征,呂後及蕭何鎮守關中。蕭何趁機強占民田住宅,奪人妻女為妾。一時間,民怨沸騰,怨聲載道。劉邦還朝時,百姓攔路控告蕭何,高祖心中異常高興,表麵責斥蕭何。從此,劉邦不再擔心蕭何功高震主了。蕭何用這種方法平息了劉邦的嫉妒心,也終於保全了自己,沒有像韓信等功臣那樣被追殺,而是安享了天年。培根認為,嫉妒畢竟是一種卑劣下賤的情欲,因此它乃是一種屬於惡魔的素質。惡魔所以趁著黑夜到麥地裏種上稗子,那是因為他嫉妒別人的豐收啊!嫉妒是無所不在的。它存在於朋友之間、同仁之間、兄弟之間、夫妻之間、親子之間,但真正優秀的人物一般是不會嫉妒的。倒是那些平庸之人常常心生嫉妒。特別是你周圍的那些同仁、同學、親朋好友。真正的朋友是會為朋友的成績而高興的,但事實並不常常如此。當自己有了一定成績之後,受到他人的嫉妒是很難受的。自己辛辛苦苦努力得到的成績,卻遭到了那些嫉妒者的白眼、誹謗和汙蔑,往往會給那些成功者帶來心理壓力,它會變成強大的阻力阻攔你獲得更大的成就。所以每一個成功者和渴望成功的人要正確處理那些嫉妒者,努力學會化解別人的嫉妒。看清了這些嫉妒之後,我們要做的是:不要過分顯示你的成功,以避免刺激別人,增強他的嫉妒心,或引起原本並不嫉妒你的人升起嫉妒心。你的過分張揚不會帶來什麼好結果的。低姿態地出現在眾人麵前。不可居功自傲。對人應該更加謙虛、禮貌、客氣。這會大大降低一些嫉妒心的。在適當時候顯露你的短處,讓嫉妒心強的人獲得內心的平衡:他雖然成功了,但在某些方麵還不如我。和嫉妒心強的人溝通,誠懇地與他交心,希望得到他的配合,以此來化解那些人的嫉妒心。遭到嫉妒後,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低姿態來化解。而你若有了嫉妒心,又無力消除之時,千萬不要把它轉化為某種破壞力量,因為這種力量會害人又會傷己。與其嫉妒別人,不如想辦法追上對方,超過對方。辦公場所當中,我們常會碰到一些自恃高人一等,趾高氣揚的人。尤其對於新進人員,這些人更常是趾高氣揚,甚至惡言中傷,初進公司的人,倘若不幸地碰到這種人,則除自認倒黴外,千萬不可正麵與其發生衝突,否則,他們因此記仇懷恨,劃下鴻溝,恐怕將來吃虧受苦者,還是自己!凡人常不免會敝帚自珍,總是希望他人的讚揚,這也是人情之常。所以,身為新進人員,可於外表上對這種人謙恭有禮,言聽計從。如若不然,不僅會使對方為你的桀驁不馴、目無尊長的漠然神態所激怒,甚至因此而結下深仇大恨,鬧到這種地步,實在犯不著。隻要不犯和他們相同的錯誤,能避免爭端,就避開吧!不然,就更加謙虛,並以積極向學的精神,努力學習,坦誠接受領導或同仁們的熱切指導,以增進自我的實力吧!

11、不要在領導麵前抖精神

不要在領導和同事麵前輕易表現自己的才識,因為自古以來,典籍中就有“槍打出頭鳥”之說。當然打你這個“鳥”的,可能是你的同事,也可能是你的領導。但為什麼遭打?你可曾反省過其中的原因呢?古語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更何況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俗話說,世界上沒誰,地球都照樣轉。在一個單位中如果你總好表現,總好賣弄,遲早會造成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的後果。楊修,才華橫溢,思維敏捷。有一次,曹操曾建造一園,造成後,曹操去看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隻揮筆在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活”字,眾人不解,隻有楊修說:“門裏添個‘活’字。就是‘闊’了;丞相嫌這園門太闊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工匠趕緊翻修,曹在心裏非常高興。但是當他得知是楊修把他的意思“翻譯”出來的時,嘴上不說,心裏卻已經開始注意楊修了。又有一次,塞北送給曹操一盒酥餅,曹操在盒上寫了“一盒酥”三字便放在一邊。楊修看見後,竟招呼眾人把這一盒酥分吃了。曹操知道後便問為何這樣?楊修回答說:“你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我們怎敢違抗您的命令?”曹操沒有說什麼,但心中更加嫉恨楊修了。作為下屬,怎樣維護好領導的尊嚴,不單單是個麵子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修養問題。試想一位領導如果沒有統馭下屬的能力,反過來竟讓下屬牽著鼻子走,結果隻能有兩條:一是上司辭職,二是自己被炒魷魚,所以一個聰明的下屬是不會以卵擊石的。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在軍事上最倚重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軍事天才朱可夫,一個則是蘇軍大本營的總參謀長華西裏也夫斯基。眾所周知,斯大林在晚年逐漸變得獨裁,“唯我獨尊”的個性使他不能允許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更難以接受下屬的不同意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的這種過分的“自我尊嚴”感曾使紅軍大吃苦頭,遭到本可避免的巨大損失和重創。一度提出正確建議的朱可夫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趕出了大本營。但有一人例外,他就是華西裏也夫斯基,他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覺中采納他的正確的作戰計劃,從而發揮著傑出的作用。華西裏也夫斯基的進言妙招之一,便是潛移默化地在休息中施加影響。在斯大林的辦公室裏,華西裏也夫斯基喜歡同斯大林談天說地地“閑聊”,並且往往“不經意”地“順便”說說軍事問題,既非鄭重其事地大談特談,講的內容也不是頭頭是道。但奇妙的是,等華西裏也夫斯基走後,斯大林往往會想到一個好計劃。過不了多久,斯大林就會在軍事會議上宣布這一計劃。於是大家都紛紛稱讚斯大林的深謀遠慮,但隻有斯大林和華西裏也夫斯基心裏最清楚,誰是真正的發起者,誰是真正的思想來源。斯大林晚年的獨行專斷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而華西裏也夫斯基之所以還能夠不斷地讓斯大林接受自己正確的作戰計劃,就是因為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不直接發表不同意見,而是在和斯大林的閑聊中“不經意”地流露自己的一些“想法”,用這些想法潛移默化地影響斯大林的軍事觀念,使他在受到啟發後做出他自己的決定,這確是一種高明的辦法。再開明的領導其內心也是不喜歡過於直白的批評的,因為這樣可能會使他的權力受到威脅,使他的麵子經受挑戰。即便他有時接受了你的直言相勸,並獲得了顯著成果,且內心裏也承認你的能力,但他讚賞的卻是你意見和建議的本身,而不是你的進言方式。當然了,所謂不要在領導麵前抖精神並不是不讓你說話,相反,不但要說話,而且還要會說話,說好聽話,這樣你才能在領導心目中打下烙印,才能在領導身邊直起腰來。

12、恭維人要恰到好處

背靠大樹好乘涼,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但是若想靠上大樹就必須學會讚美別人,不過,讚美是有限度的,不要太過,太過便有拍馬之嫌,所以聰明之人不但要學會讚美大樹,而且還要讚得恰到好處。怎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呢,這首先要從開掘被讚美者的長處著眼。人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即使最普通最平凡的人也絕不是“一無是處”,關鍵在於你是否能夠“沙裏淘金”、“慧眼識珠”。有些人常常埋怨對方沒有優點,不知該讚美什麼,這正說明了你缺乏發掘閃光點的能力。其不足之處在於,沒摸清對方的興趣、愛好、性格、職業、經曆等背景狀況不能對症下藥,抓住其最重視、最引以為自豪的東西,將其放到最突出的位置加以讚美,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對方的心理需要,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鎮壓太平軍的行動中,一次,曾國藩用完晚飯後與幾位幕僚閑談,評論當今英雄,他說:“彭玉麟、李鴻章都是大才,為我所不及。我可自許者,隻是生平不好諛耳。”一個幕僚說:“各有所長: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說到這裏,他說不下去了。曾國藩問:“你們以為我怎樣?”眾人皆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個管抄寫的後生來,插話道:“曾帥仁德,人不忍欺。”眾人聽了齊拍手。曾國藩十分得意地說:“不敢當,不敢當。”後生告退而去。曾氏問:“此是何人?”幕僚告訴他:“此人是揚州人,人過學(秀才),家貧,辦事還謹慎。”曾國藩聽完後就說:“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沒。”不久,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就派這位後生去揚州任鹽運使。在這個故事裏,曾國藩的幕僚想讚美曾國藩,但苦於“威猛”、“精敏”之語都已讓別人先說了,因而想不出恭維他的詞句。而管抄寫的後生從曾國藩說過的“生平不好諛耳”中推斷出曾特別看重自己“仁德”的性格特征,於是投其所好,在這一點上加以讚美,果然讓曾國藩感到舒服,並由此得到了他的賞識。可見,隻要讚美得恰到好處,其效果往往是超乎意料的。再如,紀曉嵐佛前釋笑就非常精彩。一天,紀曉嵐陪同乾隆皇帝遊臥佛寺。君臣二人來到天王殿,但見殿內正中一尊大肚彌勒佛,袒胸露腹,看著他們憨笑。乾隆問:“此佛為何見朕笑?”紀曉嵐從容答道:“此乃佛見佛笑。”乾隆問:“此話怎麼講?”紀曉嵐道:“聖上乃文殊菩薩轉世,當今之活佛,今朝又來佛殿禮佛,所以說是佛見佛笑。”乾隆暗暗讚許,轉身欲走,忽見大肚彌勒佛正對紀曉嵐笑,回身又問:“那佛也看卿笑,又是為何?”紀曉嵐說:“聖上,佛看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乾隆對紀曉嵐的能言善辯大加稱讚。

13、小人物也不可小瞧

有人說寧可胡交十個,不可亂得罪一人。這話不無道理,因為胡交十個頂多是讓人說你不識真假,被交者總不至於恨你。而胡得罪一人卻不知什麼時候便會給你惹下大禍。《韓非子·內儲說》載:有一次,齊中大夫夷射在王宮裏參加酒宴,喝得酩酊,靠在回廊門上。有一個仆人刖跪請求說,把您喝不了的酒賜我一點可好?夷射叱之曰:“滾一邊去,下賤的仆人還敢向貴人要酒喝!”刖跪急忙跑開了。等夷射走後,刖跪就在回廊門處灑了點水,好像有人撒了尿一樣。第二天,齊王出廊門看到了,問:“是誰在這裏撒尿?”刖跪回答說:“我沒看到,不過昨天中大夫夷射在這兒站了一會兒”當時,在宮內這種不規矩的行為是要受懲罰的,齊王因此把夷射處以死刑。刖跪顯然是因為夷射沒讓他喝酒而設計陷害他,其手段是製造事端,嫁禍於夷射。這一手段很險惡,恐怕夷射死也辯不清因由。春秋時,趙國的宣孟有一次看見一棵枯樹下有一個餓壞了的人躺在地上,便讓車停下來,給他東西吃。那個人一點一點地咽下食物,慢慢睜開了眼睛。宣孟問他:“你為什麼餓成這個樣子。”那個人回答說:“我在降做小差吏,回家的路上斷了糧,我羞於向人乞討,又不願擅自拿人的東西,所以才餓成這個樣子。”宣孟送給他兩塊幹肉,那個人拜了兩拜,接受了幹肉,卻不肯吃。宣孟問他是什麼緣故,他回答說:“我家有老母,想把這些肉留給她吃。”宣孟說:“你把這些吃了吧,我另外再給你一些。”於是又贈給他兩束幹肉和一百枚錢,離開了。過了兩年,晉靈公要殺宣孟,就在房裏埋伏了士兵等待宣孟的到來,然後請宣孟喝酒。宣孟看出了酒宴中的危機,酒喝到一半就起身離開了。晉靈公命令伏兵立即去追殺宣孟。其中有一個士兵跑得最快,最先追上宣孟,他麵對宣孟說:“喂,請您上車快跑,我願為您回去死戰。”宣孟問:“你叫什麼名字?”那個士兵道:“我就是枯桑下餓倒的那個人。”於是他返身回去同追殺宣孟的兵士搏鬥而死。宣孟於是得以活命。中國人講究有恩不報非君子,忘恩負義是小人。以上兩例,那刖跪似乎太小人見識了,但卻說明了一個道理,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有了權勢和富貴以後,也要保持戒驕戒躁的性格,不要忘乎所以。因為,人這一輩子不知哪塊雲彩能有雨,當然更不知道自己會落到哪一步,倘若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有可能一切都晚了!

14、敢於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我們對但丁的這句名言並不陌生。可是,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信奉它,實踐它呢?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被人貶為“讓青年墮落的腐敗者”。美國職業足球教練文斯·倫巴迪當年曾被批評“對足球隻懂皮毛,缺乏鬥誌”。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隻管打獵、捉狗捉耗子的。”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學的命運。牛頓在小學的成績一團糟,曾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呆子”。羅丹的父親曾怨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過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動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如果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隻有做出了舉世無雙的事業,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第一。看過馬拉多納踢球的人,還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隊裏混嗎?聽過帕瓦羅蒂歌聲的人,還想修煉美聲唱法嗎?——其實,如果總是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隻想功成名就,那麼世界上也就沒有帕瓦羅蒂、馬拉多納這類人了。俄國作家契訶夫說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亂。所有的狗都應當叫,就讓它們各自用自己的聲音叫好了。”小狗也要大聲叫!實際上,追求一種充實有益的生活,其本質並不是競爭性的,並不是把奪取第一看得高於一切,它隻是個人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來到公園練武打拳、練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隻要有空就練習書法繪畫、設計剪裁服裝和唱戲奏樂的人,根本不在意別人對他們的姿態和成果品頭論足,也不會因沒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練習、情緒消沉。他們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當眾展示、參賽獲獎,而是自得其樂、自有收益。滿足自己對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渴求。所以說,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成就的大小,而在於你是否努力地去實現自我,喊出屬於自己的聲音,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