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做人低調做事高標(1 / 3)

第一章做人低調做事高標

1、多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

公司的事必須要發揮團隊力量,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然而,有時候即使是大家都很想盡力去做,仍然無法發揮團隊力量,這是因為大家的想法及情感不協調之故。當你心中的不滿逐漸擴張時,你會想,為什麼計劃不能順利進行?怎麼搞的,弄了半天還是一點進展也沒有?為什麼效率這麼差呢?然後,你就很生氣地指責,這個人沒有盡力,那個人也做不好,大家都沒有努力地做嘛!然而,你有沒有認真地想過,團體不能夠發揮出預期的力量,最大的原因是在於你自己。當你說自己與團體格格不入的時候,要先反省你自己,並靜下心來聽聽別人怎麼說,或許你會有一番新的發現。古語有雲,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因此,有什麼樣的領導,自然會有什麼樣的下屬,所以諸位在責怪一個人處事不當之前,應該想想自己是否有同樣缺點。其身不正者,試問又如何去責怪他人?成功的領導往往具有一種先發製人的魅力,他們在探討問題,進行決策,與人懇談或是在公司內的一般人際交往中,他們似乎總能保持著自己的優勢地位,總能牽動無數雙眼睛,這不光是因為他們是公司的領導者,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對自身的形象有著良好的塑造能力。服飾、舉止、語言正是構成了你形象魅力的三位一體。一般而言,當人們爭吵時,由於滿腔憤怒,所以往往出言不遜,爭得麵紅耳赤。例如,當一名部屬受到領導的責罵時,心裏可能不斷嘀咕,這麼小的過錯,犯不著嘮叨個不停嘛!甚至為了避免自尊心受到傷害,他會想方設法自圓其說。恐怕很多人會在犯錯而受到指責時,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在此種情況下,處理的方法便隻有——先冷卻一段時間再說。以公司而言,如果部屬在犯下過錯,而陷入前述所說的狀態時,務必先消去他的怨氣,並設法讓他由激動的狀態平靜下來,進入反省期間。由於任何悲傷或痛苦都會隨時間的消逝而消逝,所以隻要時間一過,以往的反感便會一掃而空,如此便能冷靜地與人談話了。在批評訓斥一個人之前,你首先要觀察自己,你覺得自己的心情緊張嗎?對對方心存不滿嗎?把你的感覺——憤怒、埋怨、責怪、嫉妒等先清理一下,是有好處的。克製不了就寧願先不開口,出去散散步,等待冷靜下來後再說。領導在未開口批評人之前,先檢討一下自己所持的是什麼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如果有敵意,存心找麻煩,言語之中必然會反映出來。情緒不好是很難掩飾的,而這種情緒又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一旦對方感覺到這一點,立刻會激起同樣的情緒,反而會拋開你的批評內容,計較起你的態度來。這種互為影響的情緒會把批評帶入僵局。不要以為你是絕對正確的。在情緒化的狀態下,即使是你占理的事情也會被弄丟了理,這種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因而勸誡那些容易感情用事的領導,千萬要克製自己的情緒,合理調節情緒。要避免不愉快情況的發生或擴大,就應該努力做到這一點。你是否發覺,不少人的辭職,原因也涉及不喜歡領導的處事作風?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認為與領導不屬同一類人,多數會自動請辭,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便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可從一個人的表現,得悉其領導的管理能力。為避免人們有樣學樣,身為領導的你,最好時常省察,不時反省一下自己有什麼壞習慣,及早戒掉。最容易犯錯的,便是領導時常借故遲到早退。這樣會令下屬做事散漫,嚴重影響做事效率。領導不在,一個人做事就會放鬆,或四處找人聊天,當你偷懶的消息四散,久而久之,你的領導也會聽到,所以不要以為身為領導便可以隨意離開崗位。另外,不要隨便推卸責任。把自己應負的責任推給別人,這不會令自己的責任減輕,隻會令別人懷疑你的管理能力。當然,做事公平及公私分明的人,才是人們學習的好榜樣。也隻有這樣的人,才會贏得領導和同仁的口碑。有個好的集體,也會令你水漲船高,在公司裏有更穩固的基礎。從現在開始,你必須開拓自己的新視野。用不同的觀點來看自己所在的團體,你或許會發現自己的立場與以往大不相同。如果你能稍微地改變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多看到自己的缺點,別人的優點,你所在的團體必能有一番不同於以往的氣象與作為。

2、給人以良好印象

給人以良好印象,這與獲取做事的成功有著密切的關係。有的人固執己見,有的人過信朋友之言,還有的人懷著強烈的自卑心。這種人大多很孤僻,常為自己給人的孤獨感以及被拒絕和孤立的印象所苦惱。而那些給人以良好印象的人,他們大多能從別人那裏察覺到自己是為大家所喜愛的。一個人要想盡快晉升,業績上表現突出一些是最有說服力的,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光幹得好還不夠用,還要說得好才行,那麼,當你完成一項事之後,怎樣說才能使你的業績更有亮色呢?舉打電話這個例子來說。接到電話時,要露出笑容。也許你認為對方看不見,幹嗎要這樣做。心理學實驗表明,你的心情一開朗,音調中自然會發出相應的變化,對方也可從中聽出你的笑容,從而對你產生好感。電話鈴響後,比別人搶先接電話,給人以機靈、勤快的感覺,領導會看在眼裏、喜在心裏,接電話必須把內容搞清楚。例如,某高校學生組織要向你公司尋求讚助,你就應盡可能地多了解情況:尋找讚助要搞什麼活動?這個活動能給公司帶來什麼收益?讚助的形式、金額、時間等等都應搞清楚。這樣向領導彙報時才能不被領導問住。學會使用精確的數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們可舉例說明:一個部門經理要做一個項目急需資金,向領導申請了45.6萬元,領導問他為什麼不申請50萬元,他回答說45.6萬元就夠了,多申請了也用不著。領導被這個人為公司精打細算的敬業精神所打動,很快就批準了那個經理所需的錢。人有一種特性,就是總要把內心的感受多多少少地表露出來。身體狀況不佳的時候,無論你怎樣打起精神拚命掩飾,你的臉色、你的神態,還是老老實實地說著實話,總會讓人感到你與平常不同。同樣道理,你在感情和精神狀態處於低潮的時候,你的表情、你的形態,甚至你的服飾邊幅,都會將其表達出來,怎麼也難以給人以神采奕奕的印象。成功者認識到這些道理,平常留意在心。在這裏所使用的給人以良好印象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像電影明星那樣的美男或美女。其實,科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外表美好的人們之中也一樣存在著一些具有強烈的不滿感、缺乏社會適應性的惡劣之人。這種人一般來說,晚年都很不幸。那麼從上述思索中,我們能夠學到些什麼呢?我們對自己所繼承的遺傳因子,是沒有任何選擇餘地的。我們沒有可能改變自己的體型、身體結構和皮膚色澤、與其花工夫於沒有可能的事情,不如留意自己的健康和很好地發揮身體特長而更現實、更聰明。我們每個人,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都在不自覺地用外表的印象來判斷他人。同時也被他人判斷。那些在瞬間促成判斷的印象,具有很久的影響力。因此,自然地表現自己的本質將比陋劣的鋒芒畢露好得多。再者,重視給人的印象之說,並不意味著要你以給人的印象如何為基準去行動,而是以自我感覺如何為基準去行動——希望你牢記這一點。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容貌很滿足,那麼就等於說,在做事這個比賽場上,他(她)已比別人先走了一步。當你思考積極自我表現的真正含義時,你必須有一個不容動搖的合理的價值基準。我們似乎不自覺地會向許多東西伸出手去。想用高薪把自己裝飾得更時髦高貴;想用錢買年輕,買來表麵的幸福。這是一種極端的自我膜拜,或者說是任性。我們知道,向世界上的人炫耀自己的房子、汽車、衣服、首飾和家產,這隻不過是說了這麼一句話,看我多麼富有。然而,使這句話的內容成為自己現實的努力,以及使之成為做事服務的計劃,不是遠比不遺餘力地向別人宣傳這句話重要得多嗎?向別人誇耀自己的外表、自己的富有和自己物質上的成功,其實是在宣傳自我評價之低、自我價值之低。一個自我尊敬的人,即使十分富有,什麼都買得起,也不顯示,而是以謙虛的姿態出現在眾人麵前。我們沒有必要非當個富翁。也沒必要為了告訴人們自己取得了成功,而把自己的全部財產都拋將出去以示慶賀。我們所應做的是對自己的邊幅適當地留意,以及對必要的日常修飾、應酬,稍稍花點時間。外表的完善,應以展現自我的美德為標準。展現自我的美德,能給與自己事業有重要關係的人以舉足輕重的影響,引起他對你內在價值的注意。

3、從孤獨中尋找力量

忍受孤獨,是一種毅力,那麼享受孤獨,便是一種情趣,一種境界,就像一杯沒有放糖的咖啡,隻有當你輕呷一口,慢慢適應它的苦澀,才能品味出其中獨有的香味。在現實生活中,要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做出巨大的成就,必須有不同凡響之處。其中主要的就是要有一些非凡的目標。在一定的時間內,這些非凡的目標常常是普通人所難以理解的,因而難免會招致眾人的反對、批評。這時,你自己常常會是一個孤獨的人。尼采認為,強力意誌的最大作用,就是塑造一個有個性的人。你現在所做的一切,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而是為了適應統一性的要求。誰一旦要超出統一的格式,立刻會遭到誹謗,受到打擊,成為孤家寡人,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尼采告訴人們,要做一個有個性的人,要隨時準備忍受孤獨。孤獨是天才的命運,是強者的伴侶。要想真正做一番事業就必須能夠忍受孤獨。但是這絕對不意味著,人為地去造成自己與大眾的隔離。個人總歸是生活在社會之中,個人的所作所為要想有價值,要想對社會有所貢獻,就必須盡可能把自己和社會公眾聯係起來。孤家寡人,孤芳自賞都是不可取的人。應該盡可能地和更多的人發生聯係,尋求更多的人的支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世主,不要以救世主的態度來對待眾人。應該把自己融入社會公眾的生活之中,社會的發展之中,隻有這樣才有可能為社會所理解,所承認,從而不再孤獨。要盡可能尋求更多的支持,這樣個人的作用才能發揮出來,才能實現個人價值。在現實生活之中,總是會有一些人過於孤獨、過於孤芳自賞,導致一些可悲的結局。

4、找誌同道合的朋友

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找到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來完成,畢竟個人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隻有和誌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完成工作,才能不斷地實現自己的理想。曆史上幾乎所有能夠成就大事業的人,必然有一個或者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在幫助他。馬克思是偉大的,如果沒有恩格斯的幫助,馬克思也很難寫出《資本論》,甚至連自己的生計也成為問題。因此對於一個人來說,不要把自己的能力過高估計,而要充分考慮到和誌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來實現目標。在我國曆史上有一個管寧割席的故事。故事講的是管寧和華歆原是好朋友,一起讀書,但是華歆迷戀財富和外界的繁華,讀書的時候心不在焉。最後管寧一怒之下割開了和華歆一起坐的席子,並表示不和他再當朋友。後來管寧在學問方麵有很大成就。試想,如果管寧縱容華歆的不認真學習,到頭來,管寧也會對這種不認真習以為常,最後自己也會逐漸不認真起來,這又怎麼能產生一個優秀的文學大師呢?當然從另一方麵來講,華歆迷戀財富和繁華本身無可厚非,後來他也按照這條路走了下去,也是比較成功的。這裏隻是說人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和誌同道合的人共同來實現,如果華歆違心地跟管寧一起學習,最後他也可能沒有什麼成就,倒不如專於自己鍾意的財富和官場。人並不一定要找最優秀的同伴,但一定要找誌同道合的同伴,隻有誌同道合的同伴才能夠鼓勵和激勵自己在理想的路上走得更遠,而不會輕言放棄。

5、能屈能伸才能做大丈夫

一個真正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誌在高遠,不以一時一事的順利和阻礙為念,也不會為一時的成敗所困擾。麵對挫折,必然會發憤圖強,艱苦奮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功業,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困難正是磨練人意誌的最好時機,隻有經受了困難挫折考驗的人,才能成大事。《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話,是說天道運行強健不息,君子也應該積極奮發向上,永不停息才對。《孟子》中那一段盡人皆知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話,也很好地總結了如何才能走向成功彼岸的道理。麵對挫折、打擊、磨難,應該是沉著應對,不能被這些困難所壓倒。忍受挫折的一種方法是發憤圖強,準備東山再起,而不可由此沉淪。範雎是戰國時魏國人,著名的策士。他擅長辯論,多謀善斷,而且胸懷大誌,有意開拓一番事業。但是,他出身寒微,無人替他向最高權力階層引薦,不得已隻能先在魏國中大夫須賈的府中任事。一次,須賈奉魏王之命出使齊國,範雎作為隨從一同前往。齊國國君齊襄王早已知道範雎有雄辯之才,因此,範雎到了齊國後,齊襄王便差人攜金十斤及美酒贈與範雎,以表示他對智士的敬意。範雎對此深表謝意,卻未敢接受齊襄王的贈禮,想不到還是招來了須賈的懷疑。須賈執意認為,齊襄王送禮給範雎,是因為他出賣了魏國的機密。順賈回國之後,將“範雎受金”的事上告給魏國的相國魏齊。魏齊不辨真假,也不作調查,便動大刑杖懲罰範雎。範雎在重刑之下,肋骨被打斷,牙齒脫落。他蒙冤受屈,申辯不得,隻好裝死以求免禍。範雎已“死”,魏齊讓人用一張破席卷起他的“屍體”,放在廁所之中,然後指使宴會上的賓客,相繼便溺加以糟蹋,並說這是警告大家以後不得賣國求榮。範雎平白無故地受了這麼一場肌膚之苦和奇恥大辱,一腔效命魏國的熱忱化作了灰燼。他決計離開魏國,另謀一處顯身揚名的地方。範雎買通廁所的守者,將他放了出去。範雎忍辱求全、隱身民間的時候,秦國一個叫王稽的使節來到魏國。秦國此時國力強盛,且虎視眈眈,有兼並六國的雄心。偶然的一次機會範雎與王稽見麵,其才情智慧已使王稽信服,王稽決定帶範雎入秦。王稽私下帶著範雎歸秦。路上見對麵塵土揚起之處一隊車騎驅馳而來,範雎忙問王稽道:“對麵來的是什麼人?”王稽注目望了望,轉身告訴範雎,來的是秦國相穰侯魏冉。範雎一聽便說:“據我所知,穰侯長期把持秦國的大權,厭惡招納別的諸侯國的客卿入秦。我與他見麵,隻會招致他的侮辱,還是請您把我藏在車中,不見為好。”正說著,魏冉的車騎已到。魏冉向王稽說了一番撫慰他出使辛苦的客套話之後,果然不出範雎所料,詢問王稽:“使君出使歸秦,有沒有帶別國客人來啊?這樣做,於我們秦國沒有好處,隻會添加麻煩!”王稽見這種情形,心中暗自佩服範雎的先見之明,趕忙答道:“不敢。”魏冉看了看王稽,即示意馭手啟車繼續東行。聽到魏冉一行離去的車馬聲,範雎這才從車中探出身來,望著漸漸遠去的魏冉背影,心中沉思:“我聽說魏冉是一個聰明人。剛才他已經懷疑車中有人,隻是決心下慢了,忘記搜索而已。”範雎一念及此,當即斷然對王稽說:“魏冉此去,必然會後悔,非派人返回搜索使君的車輛不可。我還是下車避一下為好!”說完,範雎便跳下車,往道旁小徑走去。王稽按轡緩行,以待步行的範雎。方才走了10多裏,隻聽見身後一陣雜遝而急促的馬蹄聲響,魏冉遣回的騎卒已經趕了上來,將王稽的車馬緊緊圍住,一陣緊搜慢檢,見車中確實沒有外來的客賓,方才縱馬而去。範雎裝死逃出魏國,智避魏冉而得以入秦。入秦後,他充分施展辯才遊說秦昭王,最終取得信任。秦昭王采用範雎的謀略,對內加強了秦國的中央集權,對外使用遠交近攻的霸業方略,使秦國對關東列國的壓力再度加強。秦昭王因此任命範雎為秦國相,封為應侯。不是有大誌就能實現大誌。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遭遇,所以要能夠忍受失敗的痛苦,遭受挫折以後的消沉,要總結經驗和教訓,努力奮鬥,擺脫遭受挫折後的困頓。在受到挫折和困厄時,暫時隱忍,修養身性,冷靜地分析一下自己失敗的原因,聽一聽他人的意見,也是忍受挫折的一種方法。善於斷然退避,是一個人心懷博大、大智若愚的謀略的具體體現。

6、激流勇退,趨吉避凶

越王勾踐經過二十年臥薪嚐膽,終於打敗他的敵國——吳國,舉國沉浸在喜悅和歡慶中。可是這時,他的首要功臣範蠡,卻告誡另一位功臣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獲勝,全靠你我,現在大敵已滅,他一定會猜疑我們,不如盡早退隱,”文種卻以為越王不致如此絕情,沒有聽從忠告,不久果然惹上殺身大禍。善於斷然退避,是一個人心懷博大、大智若愚的謀略的具體體現。一個人,尤其是一個領導者、管理者,在客觀條件不允許繼續前進,或再前進時就危及自身的情況下,應當自覺地、主動地斷然退避。這是保存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謀略思想。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具備較高的修養,善於克製、約束自己;而缺乏一定修養的人,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曆史和現實都一再表明,善於退與善於進,具有同等的謀略價值,隻善於進而不善於退的領導者、管理者,決非高明之人,而隻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加以機動靈活運用的領導者、管理者,才稱得上高明。善於韜光養晦,激流勇退,隱避不是消極地避凶就吉,而是暫時收斂鋒芒,隱匿蹤跡,養精蓄銳,待機而動,這就是韜光養晦。就是說退是迫不得已的,即使退也要做到主動、自覺,不露聲色地壯大實力,以便時機成熟時,奮起繼進。可見,這種退不是逃跑,而是進的一個環節,是下一步進的準備和前奏。隻有這樣的退,才稱得上謀略。假如不是這樣,一看前進有危險,便急忙後退,一退再退,以至放棄原來的目標、路線,改變其方向、道路(而這個方向、道路與原來堅持的方向、道路已有本質的區別),那就不是什麼韜光養晦,而是知難而退了,那就不具有什麼謀略價值,而是逃跑主義了。所以,在退的問題上也要分清勇敢與怯懦、高明和愚笨。

7、以退為進,韜光養晦

人常雲:“先狠不為狠(厲害)”,有人“先做老子,後做兒子”,有人“先做兒子,後做老子”。這先後之分,尊卑之別,活畫出“大勇若怯”和“大怯若勇”兩種人的形貌。“大勇若怯”者遇事心平氣和,以理服人,理通了,對方服了,自然不戰而屈人之兵。如遇事肝火浮躁,不能自控,失去理智,肝火消退時,即水落石現,理虧詞窮,此乃氣有消長,理則常在之故也。大勇者,糊塗也。大怯者,愚蠢之極也。我們常說,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意誌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最簡單辦法。當遭遇到不幸時,又當如何對待呢?在悲痛之餘,欲要盡快醫療這心靈的創傷,迅速地站起來,就要依靠平時逐漸培養出來的堅強的意誌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來解決人生這樣那樣的問題。麵對困惑與災難的人生,隻有正視它們並戰勝它們的人,才是大智大勇者。呂後掌權時,封呂氏子弟為王為侯,獨攬朝廷大權,要強奪少主的皇位,危及劉氏天下。陳平身為右丞相,對王室的政變憂心忡忡,可是又無能為力,又怕殃及自身,便長時間深居簡出,心情苦悶。陸賈是陳平的知交,這天來到府上請安,陳平仍在憂愁之中。陸賈說:“你官為上相,享受三萬戶侯的待遇,算是富貴到頂了。你隻不過是擔心諸呂和少主吧。”陳平說:“正是,有何良策對付呂後呢?”陸賈說:“要天下安定,就看丞相的本事;要救天下危難,就看將軍的能耐。將相和諧,國家安危,主要掌握在將相手中。我想找個機會與周勃談談,可他總是和我開玩笑,不理解我的苦衷。你為什麼不和太尉周勃來往密切點兒呢?”接著,陸賈為陳平獻了幾條對策應付諸呂。陳平按照陸賈的建議,送給周勃五百金以祝壽,還送去了大量的歌舞樂隊和壽酒,周也如此還報。這樣將相深交,達成默契。呂後要給幾個呂姓子弟封王時,宰相王陵堅決反對,因為這違背了劉邦訂立的“非劉姓不得封王”的“白馬之盟”,而陳平和周勃卻不置可否,後來,王陵指責他們不據理力爭,陳平說:“據理力爭,我們不如你;可是保衛劉氏天下,你不如我們。”果然王陵因激怒呂後被迫告老還鄉,而陳平等人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一舉殲滅呂家,保衛了劉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