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3 / 3)

一種整體的公民社會的優勢就從這些細枝末節中體現出來。老人的安詳。猴子在樹叢中跳來跳去,它們甚至認識超市的塑料袋。會從樹叢中跳下來搶你剛剛購買的食品吃。還有一周離開香港,結束訪問了。這是難得的愉快的訪問。昨晚的“茶與樂的對話”,party幾乎將我們帶入了純淨的中國古典文化之中,他們的茶藝和演奏的樂曲,真是體現了中國藝術的深情和真摯,純淨。跟那種鬧轟轟的夜總會相比,這才是身心精神的過濾和提升。我很同意主持人的想法,讓藝術和文學回到日常生活之中。讓你在品茶與樂的對話中回歸自我和真我。相比江南小調和粵曲,我更喜歡西部的秦川民歌,悲壯、蒼涼無望,是生命深處的呼喚。

2004年10月31日

山的好處

香港中文大學論辦學規模,和內地一般大學差不多,學生上萬人。占地麵積也不會大多少,因為香港是在是一個土地資源十分緊缺地方。可是有趣的是你在這裏幾乎很難見到人頭攢動的情形,在上學下課人流最集中的時候,在路上是可以遇見一些人的,除了這些時間,在節假日,在晚餐後,出門散步,遇見人的機會就很少了。我居住在內地的一所大學校園附近,常常在校園散步,那裏的占地麵積恐怕要比香港中文大學大得多,可是我每次出門散步,都會遇見推著嬰兒車的,老人,婦女,男人女人,一群一群,一幫一幫的。偌大個校園,簡直就像一市民廣場。應該說香港中文大學的密集度不低,可是人家的校園為什麼顯得如此恬靜?我在這裏住下來後,終於深深地感到了這是大自然的恩賜——山的好處。而他們懂得尊重自然。

校園內因山勢建造的教學樓群,造成了若幹個單元,就說學生最集中的那一塊,校園中央區吧,學生會的地勢低一些,那裏是食堂集中的地方,也是學生會活動的地方,學生的義賣,辦書展,遊泳池、超市、銀行都在這一塊。圖書館在半山坡的位置,文物館、研究所都在這一塊,學生的宿舍這裏分別設在各個書院內,都是臨海或者靠山的山腳、山坳和山頭上。形成了多個單元多個中心,讓人覺得一個合理的布局的結構就應當讓人各在其位,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無論在大學的那一個部門,無論是做研究的,是作訪問的,是求學的,都在各自的空間的學習生活,由於山勢的阻隔,自然互不幹擾,校園自然顯得恬靜許多。

其實我們湖南是一個多山的地域,這些年也不知什麼原因,一造高樓,首先便是推平山頭,弄得本來就人群密集的校園更加顯得人滿為患,學生在球場起吆喝,本來是正常的,可是,因為沒有遮擋,弄得教師也不得安寧,這就讓人心煩了。原來我家對麵的大學就是這樣,推平了山頭,以為便於顯示其雄偉和威嚴,結果沒有想到的大廣場是造了出來,迎麵躍進眼簾中的卻常常是一些睡袍孕婦拖鞋兒童車,那裏有什麼威嚴肅靜可言?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些建築在山中的建築物還給我們了另一種便利。我住了近20天之後,才慢慢弄明白了這所校園的路有三種走法。第一種當然是盤山公路,這是坐車到大學賓館就認的路;第二中是上山的步行路,山坡隨處可見台階和石梯,拾級而上,一直可以到山頂,當然這是一種最適合鍛煉身體的走法。還有第三種,從火車站下車,這個位置是山腳,你順著盤山路走,見到一幢樓了,你可以從樓內的電梯走,比如說到賓館,可以乘電梯到四樓下,順著一條通道便又走到盤山路。到山頂,也可以這樣走,從住處出來,爬山,接著見到一座高樓,乘電梯到8樓,出來走通道,便是接近山頂的地方了。在內地,沒有乘過電梯的城市人恐怕不多。可是這樣乘電梯的人也恐怕極少。我們的電梯在高樓裏,高樓呢,在深牆裏,深牆呢,還在防盜窗和防盜門裏,那裏會想到爬山還有利用高樓電梯的想法呀?這樣的電梯走法當然是便利極了,有一種走高山如走平地的感覺。

在這所大學的最高處,有一處平台,被稱之為不得不看的獨到風景:天人合一。景致是這樣的:平台位於山的最高處,連接大海。在山頭伸向大海的一角,地麵沒有鋪水泥或者其他的瓷磚,而是砌成了蓄水池延伸出去,在視覺效果上。是建築物的水麵與外界大海相連。渾然一體,好一個天人合一!在它的旁邊築一麵石牆,上麵刻著錢穆先生關於“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世界至主要貢獻的論述。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20世紀的50年代至60年代,曾經在這裏創辦新亞書院。為了紀念這位已故的國學先生,新亞書院的圖書館命名為錢穆圖書館,也是香港中文大學關於文史哲國學部分藏書最為齊全的圖書館。可見這一所以中文大學冠名的大學裏有著尊重國學,研究國學的氛圍。

從香港中文大學歸來,也有了一年時間,整理去年的文字,如重遊故地,景物人物曆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