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土族敬老風俗述論(1 / 2)

7.土族敬老風俗述論

土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之一。土族有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傳統。在土族民俗文化中,敬老風俗是一個重要方麵,對了解該民族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信仰及民間文化現象等頗有裨益。土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認為,父母養育之恩比海深、比天高、比地厚,作為兒女無論如何也報答不了。孝敬和贍養父母如同羊羔跪乳、烏鴉反哺一樣,是很自然的事情,沒有什麼條件可講,也是做人者必須具備的起碼的道德品質。將人比人,將心比心,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會變老,因而尊敬和幫助老人也是十分應該的。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土族社會形成了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的良好風氣。土族中對年老父母的生活的各方麵都注意關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為老人添做新衣物。平時注意經常換洗、拆縫老人的衣物、被褥,想法讓老人穿著整齊、睡得舒服。因土族老人大都有睡熱炕的習慣,晚輩們時常注意煨熱炕麵,特別在寒冷季節要經常加溫,使老人坐臥處溫暖如春。做飯時,照顧老人口味,吃飯喝茶時,晚輩將頭份恭敬地端給老人並注意加添。平時若有好吃的,一定要讓老人先吃,就是分家另居,晚輩也要請老人來吃或送一些給老人。每年嚐新、殺豬宰羊時,請來本家族與村中往來密切的老人們共吃。一般情況下,陪客吃飯,非老人莫屬。因土族曾以遊牧為業而有嗜好喝滾煮的茯磚茶的傳統習慣,家裏再困難,晚輩們也盡力讓老人喝上茶。老人外出探望親友、參加廟會或去寺廟禮佛拜神,家中兒孫一般要陪同前往,給予多方照顧,以免老人受累或發生意外,年輕人如碰到老人,首先要向老人打招呼,若乘車騎馬,必須下來問候老人,否則,將視作不懂禮貌、沒有家教和修養的人而遭輿論非議。土族人進入老年後一般都不管家政,隻是專心念佛禮佛,多行善事,以修來世。作為主持家政的晚輩,遇事則首先要征求老人意見,如來不及也要在事後向老人彙報,請教得失。若遇處理家族內部事務和涉外之事、買賣家產、兒女婚事等重大事情都要經老人表態。村中若有重大事情也要召集老人征求意見,特別是舉辦廟會等帶有宗教色彩的活動,多請老人主持。製定村規民約則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參與主持工作,這既符合尊老敬老傳統,也會使事情辦得十分圓滿,所規定的事項也會得到人們的響應和擁護、執行。凡在生產、生活中遇到問題,年輕人往往求教於老人。當老人們傳授知識時,年輕晚輩們集中精力,虛心學習,尤其是向具有文化知識和掌握許多生產技能的老人求教時,更是畢恭畢敬。老人們的有些訓示往往被年輕晚輩當成辦事為人的準則。在言談舉止方麵,社會習俗對年輕晚輩要求甚多。比如:在與老人說話時,語氣婉善、態度和藹,專心、誠懇;不頂撞老人;不隨便叫老人姓名;禁止在老人麵前斜躺或伸腿而坐,要挺胸端坐;衣著要整齊;坐著時見到老人要起立;給老人遞送東西或從老人手中接東西時要用雙手,特別是給老人遞有尖、刃的東西時,須授之以柄……總之,要處處注意尊重、敬愛、幫助老人。在平常的交往中,人們十分注意對方是否為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人,若是,以為是能信賴的人,可以交往。否則不與其往來。若某人與無孝敬老人言行的人來往密切,其人威信也會隨之自然下降。土族社會中,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的人會受到人們的讚揚,其威信也高,做的特別好者,將被樹為榜樣,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否則,其忤逆言行將在人們中間口、耳相傳,成為反麵教材,甚至惡名遠揚,遺臭一方,被人們所嫌惡,還會累及子孫。按照民間傳統,一個人是否有孝行孝德的具體看法在鄉鄰和親友中間形成後,此人在大家心目中是否有地位和威信,也就隨之確定。若某人的不孝行徑引起老人發脾氣或老人要求分居找人訴說時,先由個別好友或鄰居出麵,進行勸說。如問題較嚴重,則由家族長者出麵並邀請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和村政負責人共同協商,調解解決。解放前族權和習慣法並行,依照族規和鄉規民約,或打或罵或罰,力使不孝者改過。第二種方法是老人去世後“骨主說話”。骨主是死者外祖父家的代表。埋葬死者的前一天,骨主在村中老人和孝子所在家族長者的陪同下坐於喪宴的首席之上,吊唁賓客和村中鄉鄰齊聚首席之旁,孝男孝女統跪於席前地下,靜聽骨主說話。骨主開言將死者生前功德表述一番後,如數家珍般把所了解到的晚輩們的孝行孝德或忤逆行徑當眾抖摟出來,或給予表彰或進行訓斥,陪同的老人也相幫幾句,使不孝者落下罵名,威信掃地,讓行孝者落得好名聲,受人尊敬。如此做法,實際上是對死者的悼念,和按習慣法利用舅權對晚輩待老言行的一次綜合性評審,也是敬老傳統的一種教育形式。以上兩種方法,對敬老風俗的形成、繼承和發揚無疑起著積極的作用,對解決養老問題,穩定社會秩序有著很大意義。土族篤信佛教,深受道教影響。人們大都相信因果報應。認為孝順父母和尊敬、同情、幫助老人都會得到好結果,否則,是有罪的,將會在陰間遭到種種苦刑的懲罰並轉生陽世繼續受難。此種觀念的生動教材是民間廣泛流傳的民間文學和寺廟中的壁畫、塑像。同時,人們也相信“現世報應”。尊老愛老、孝敬父母的人家如果家業興旺或遇到值得慶賀的好事、或者其家庭成員在偶然的災禍中安然無恙等認為是該得的善報,如果災禍突然降臨於對待老人不好之家,則認為是上天的懲罰。當一個人遭到子女的虐待或遺棄時,如此人曾有過不孝行徑那就被當做典型的現世報應事例,如未曾有過不敬老人的言行則以為是前世造的孽,此世得報。但人們畢竟還是注重現實和具有同情心的,對受害者總是給予一定方式的安慰。用因果報應的觀念去看待和解釋對待老人問題造成的客觀效果是:有利於土族社會敬老風尚的保持和繼承。當父母步入老年後,為子女者的任務中有一件事是必辦的,這就是給父母做壽,它也成為孝敬老人的一項具體內容。土族由於受宗教信仰的影響和漢族風俗影響,做壽方式大體有三種。一是請喇嘛念壽經,以為老人在世時念了壽經,首先是能長壽,其次是老人去世後,其靈魂得到佛法護佑而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擺脫輪回之苦。因信仰所致,老人自念壽經後,充滿對來世的信心,心情舒暢,導致延年益壽;二是老人在世時為其製作壽棺或壽轎(俗稱座兒,形如轎,用途同棺)。棺、轎落成之日,也是祝壽之時,以為生時做棺、轎並祝賀,能讓老人長壽,頗有巫術觀念;三是在老人生日時祝壽。不論哪種方式,屆時親朋好友,鄉鄰親戚都來慶賀,其規模不亞於婚禮。老人得病,兒女們從吃喝拉撒睡到請人治病,照顧得無微不至,舍得精力和財物。解放前因缺醫少藥,大都請喇嘛誦經,有的人也請道士焚表畫符、驅怪鎮邪,或讓法師跳神,或求神許願,誠心誠意,從不馬虎;或到處請教能人尋偏方,或延醫診治,盡心盡力。人們把是否請得高僧名道、名法師、名中醫和是否精心服侍病人當做衡量是否孝敬老人的標準之一,這也是骨主說話時必提的內容。解放以後,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普及,老人得病,都要請醫生診斷治療,從打針吃藥到病榻服侍,仔細周到,以請得好醫生,能到較大醫院診治當做孝順老人的標準,但因宗教迷信影響的慣性等因素所致,仍有一些人伴以宗教和迷信方式求得病人和自己心靈的安慰。可見,社會發展隻是改變著孝老敬老的方式和衡量標準,然而仍保持著良好風尚。是否為去世的老人依家庭境況舉行隆重的傳統葬禮,是衡量兒女們是否有孝心孝德的又一項標準。當老人去世後,兒女們盡力按傳統喪葬儀規來殯葬老人和布施、服孝、祭祀並遵守各種禁忌。村中許多人也主動前往幫忙,料理喪事並敬獻祭品吊唁。人們以為為本村老人的喪事盡力和吊祭是活著的人應該做的。這是土族敬老風俗和互助習慣在喪葬活動中的具體反映。土族老人在家庭和社會中地位較高和受到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還在於老人群體本身所具有的優勢分不開的。這些優勢就是:具有豐富的生產生活知識,廣見博聞、具備專門技能、熟知傳統禮儀和民間文學、熟習一個村子甚至一個地區重大的曆史事件和各家族世係等。老人們既是生產的指揮者,也是生活顧問,更是家庭和村莊宗教儀式的主持者。他(她)們作為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了重大作用。土族敬老尊老孝老這種良好風氣的傳承與老人群體的身體力行是不可能分開的。因此,老人群體又具有維護和傳播這一傳統民俗文化的功勞。跟其他民族一樣,土族也有“養兒防老”的實際需要。自然規律本身決定每個人必須步入老年。至於晚景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對晚輩的教育。所以,年輕的父母需要在孩子幼小時就要進行傳統的尊老敬老和孝順父母觀念的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是為孩子做出樣子。因而,對父母公婆的孝敬大都能身體力行,當好孩子的榜樣,不敢隻論不做。實際上,言行一致的教育方式對孝父母、敬老人風尚的傳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言行不一的教育甚至虐待、遺棄老人的做法使年輕的父母步入老年後隻得自食其果,遭到晚輩的不敬或更壞的待遇,當要求兒女行孝時,晚輩僅問一句:“你倆待爺爺和奶奶如何?”就無言以對。令人猛悟的現實也對良好敬老孝老風俗的形成和保持與發揚起到了促進作用。土族尊敬老人的風俗除與傳統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現實需要、老人智慧優勢等方麵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外,也與漢族孝悌觀念影響有關。總的來看,土族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的風尚是濃厚而純樸的,體現著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將在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土族地區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