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這與南方炒蠍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有些地區吃春節剩餘的油餅,有些地方煮狗頭,均與龍抬頭相連。正如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所說,“二月二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熏炕床,日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每年到夏曆四月八前後,農村各地進行插牌下鎮,以遏製冰雹,民間叫“當過雨”,又叫“擋白雨”。這種插牌下鎮活動,大都在法師和神子弟作法渡煉下進行的。大通、隍中等地稱謂“跳”。他們把活蛇下在鎮中,叫做“青龍鎮”。把活的白狗下在鎮中,叫做“白虎鎮”。這裏的青龍、白虎與朱雀、玄武,並稱謂“四象”。民俗認為,青龍鎮與白虎鎮鎮冰雹,雹神李左車縱然發怒,不敢肆意降雹損禾稼。這種作法固然有迷信之嫌,畢竟反映了在特定曆史條件下人民大眾祈求人壽年豐的願望。其他如大通的朝山會,平安的救濟會,各地求雨的雩祭活動,都把龍的頂禮膜拜擺在第一位。青海民間對龍王和水神的信仰是比較普遍的。就廟宇而言,建置早的府、縣、廳、衛都建有龍王和水神的廟宇。在二三十年代以前,西寧府、西寧縣、大通縣、貴德縣、丹噶爾廳(今湟源)等地均建有龍王廟。西寧府還建都龍王廟,丹噶爾廳還建小龍王廟。碾伯縣(今樂都)、巴燕戎格廳(今化隆)均建有水神祠,每年分別在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廣泛進行降香和集體誦經活動。天旱求雨,都通過道會組織誦大經。青海湖的水神,唐封為“廣潤公”,宋加封“通聖廣潤王”,清又封為“靈顯宣威青海神”。每年於七月十五日政府協同蒙、藏王公千百戶公祭,民間稱為“西北乾方化海龍王”,環湖之民祭祀,曆久不衰。就婚俗而言,青海人娶親夜行,“青龍頭上入洞房”,正如諺語中說的,“青龍頭上入洞房,金玉滿堂後代昌”。為什麼把娶親到家的時間放在“青龍頭上”呢?原來,這就是對龍崇拜而產生的民俗,以為龍鳳是祥瑞之物,以龍鳳為象征的一切會給人帶來福祉。青龍,古稱“蒼龍”,是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史記·天官書》稱謂“東宮蒼龍”,在二十八宿中主角、亢、氐、房、心、尾、箕東方七宿,因為組成一條龍象,色青,故叫“青龍”。東方七宿的頭兩個星座是角星與亢星,在十二宮中分布在子後寅前三宮之間,恰在淩晨拂曉前,故民間稱之為“青龍頭上”。龍圖騰崇拜的祖先們把隸屬於“青龍頭上”的時辰,視為新人入洞房最理想的吉時。為此,在40年代以前娶親者必須帶上外罩鉛絲的紅燈籠,四麵貼上“吉星高照”四顆大字,並帶夠以資夜行的紅燭,以保證通過崎嶇山路,不誤吉時良辰。由於過去交通閉塞,夜行艱難,轎娶者務必吹吹打打,嗩呐鳴奏,鑼鼓交響;馬娶者必帶吵子,係列鈴鳴,聲聞於野,使娶親者保持清醒,鞍馬穩妥,使新人平安到達。平安縣巴藏溝鄉有首《迎新娘歌》唱道:“吉時一到上馬行,高舉紅燈照前程,或聞嗩呐嫋嫋吹,或聞馬嘶吵子鳴。押馬貴人精神爽,護送女眷樂盈盈。新人安康入洞房,一曲關雎重千金。”在日常生活中,青海漢、藏、土、蒙古族等各族人民敬客的食具崇尚龍碗,所謂:“龍碗酥油茶,敬客禮有加。”遠行出門碰了滿桶水,認為大吉大利,叫做“青龍撲懷”。打莊窠、修水壩合龍之際,必須隆重舉行“合龍口”儀式。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鳳崇拜,大都表現在40年代前婦女的銀首飾上。從20世紀初流行的雙層馗子、銀箍兒、纂梁子、閃簪到後來的銀簪子、押花等等,上鏨圖案多數崇尚鳳,兼紋鴛鴦,佐之以花卉。老人的壽器,大凡有功名者、豪門右族乃至殷實之家,都崇尚釉畫“龍鳳材”,所謂:“生為龍之傳人,死伴龍鳳而去。”還必須指出,在青海海東各地的靈山秀壑之間,大都留有“龍脈被斬”的痕跡。如南涼古都——樂都大古城北山間的“甘家龍墩”,樂都城台鄉拉甘邑村的“龍應壕”,大通的“鐵鍁崖”等等,遺跡猶存。這種現象,農業區其他地區也屢見不鮮。訪諸蓍老,鹹雲明朝洪武年間朝廷派堪輿專家實地踏勘後被斬的。統治者以為,山有龍脈必出帝王將相之才,對於自己的“子孫帝王萬世之業”大為不利,因此,派人邊勘察邊斬斷。帝王的這種愚昧行動,固然幼稚可笑。也反映出龍圖騰崇拜在上層權貴的意識中多麼根深蒂固。透過龍鳳圖騰崇拜的民俗櫥窗向我們揭示:江河源文化不僅是華夏古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獨具高原特色,個性又十分突出,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華夏古文化的又一個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