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俗改革的先驅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作為現代中國的一代宗師、學界泰鬥,蔡元培先生對學術和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麵的,對民俗改革的重視尤其值得稱道。1月蔡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大會上,就曾經響亮地提出這樣的論點:“國家之興替,視風俗之厚薄”。如此重視民風民俗的作用,令人深受啟發。這是蔡先生民主思想的重要體現。重視人民在曆史上的作用,必然重視民俗,因為風俗正是人民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的綜合表現。這個觀點是他經過多年觀察研究之後得出的。蔡元培早年熟讀古書,考中進士成為翰林。連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也讚揚他“年少通經,文極古藻”。他讀古書,特別注意其中有關文化、風俗等內容。1907年去德國留學,又重點研究人類文明史,因此對中西古今民俗都有很深的了解。蔡元培以革命家的氣魄,提倡移風易俗,改造社會風氣。而且以身作則,帶頭進行民俗改革。辛亥革命前他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即校長)時,即曾提出一個全新的擇偶標準:(一)女子不纏足;(二)須識字;(三)男子不娶妾;(4)男死後,女可再嫁;(五)如不相合,可離婚。這些都打破了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封建倫理觀念和習俗桎梏,真如漫漫長夜中的一線光明,他在結婚典禮儀式上也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以演說會代替鬧房,暢談男女平等的新道理。在社會上引起很大震動,傳為佳話。辛亥革命以後,他身為教育總長又作為大總統孫中山先生的首席代表北上公幹,在海輪上,他邀集一起北上的社會名流,發起成立“社會改良會”,訂了詳細的章程,主張進行全麵的民俗改革,提出了行動的綱領。蔡先生為了中國的振興而親自到西方進行學習,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來改造社會。如中國的葬俗,有的在土葬之後還要再遷葬,不合衛生,而且浪費;他即提倡學習西方正在興起的火葬之法。並指出西方有人死後把遺體貢獻給醫院作解剖用,“則不惟不害於人,而或且有益於學理”(1916年9月15日《對於送舊迎新二圖的感想》對西方文明禮貌的民俗,蔡先生是很讚賞的。針對我國一些無賴損壞公物的不道德行徑,他說:歐美各國,人人崇重公共事物,習以為俗,損傷破毀之事,始有可見,公園椅榻之屬,間以公共愛護之言,書於其背,此誠一種之美風,而我國人所當奉為圭臬者也。對於德國的商業民俗,蔡先生也津津樂道:“餘在德國,每至店肆購買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價接物,互相稱謝,此雖小節,然亦交際所必需,常人如此,況堂堂大學生乎?”蔡元培先生用科學觀點來分析民俗,對中西民俗進行比較,主張各取所長,改善民生。他不讚成中國人圍桌合吃的食俗,他讚揚中國的烹飪技術,要發揚中國烹飪的長處。但認為大家都從一個碗裏夾菜吃,很不衛生,要改合食為分食。他在紹興學務公所和任教育總長任上,都積極提倡分食。這種食俗的改革,至今天也仍有提倡的必要吧。蔡元培先生對外國民俗是有分析的,他十分反對清政府由排外又變為媚外的愚蠢行為,痛斥“凡為外人,不問賢否,悉崇拜之,凡為外俗,不問是非,悉仿效之”(1916年夏《華工學校講義》)。他主張隻學習西方先進之處,去其糟粕而取其精華,以我為主,洋為我用。他反對有人認為西方人不少品行、風俗好,是宗教使然的說法。認為宗教迷信不合科學,是落後的;西方的優點不在其宗教而在教育、科學和法製。他認為宗教之所以對社會有一些益處,全在於宗教利用了藝術的美育作用,故此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主張把美育作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這對於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確實是一種很好的建議,符合民俗的趨美律。蔡元培先生重視教育對改革民俗的作用。1912年5月,他曾親自提出議案將禮教司由內務部移入教育部,認為如不對禮俗改革進行教育,必然會阻礙社會的進步。他在從事教育事業中,都特別強調對學生進行民俗改良的教育,剛到北大即要求學生們“以身作則,力矯頹俗”;認為這是大學生“責無旁貸”的重任。1918年夏為商務印書館“常識叢書”所擬的選題中,蔡先生列入了《中外風俗記》等節目,以普及民俗學知識。為了改革民俗,進行教育,先要進行對民俗的調查和研究。蔡先生在1918年不僅以自己的名義發起征集民間歌謠,而且曾親自向各地學生調查風俗,希望他們將“故鄉人情風俗與北京比較”。(《蔡元培全集》第三卷184頁)蔡元培先生希望曆史學家們寫“新體之曆史,不偏重政治而注意於人文進行之軌轍,凡夫風俗之變遷,實業之發展,學術之盛衰”。他認為“分治其條流”,“綜論其統係”以研究“文明史”,更為重要。這些思想符合現代曆史學發展的趨勢,已被曆史證明為科學之預見。正是在蔡先生的積極倡導與支持下,北京大學成為我國民俗學的發祥地,在“五四”時期不僅成立了“歌謠研究會”,而且成立了“風俗調查會”,培養了一大批民俗研究的開拓者,如顧頡剛、江紹源、容肇祖、董作賓等等。後來蔡元培先生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又大力進行民族學研究,對我國少數民族民俗的調查研究作了許多工作。許多調查研究成果已成為我國民俗學研究的寶貴財富,我們今天紀念蔡元培先生一定要繼承他未竟的事業,在民俗改革和民俗研究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