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念,移風易俗,為逐步建立社會主義的嶄新民俗風尚而進行艱苦地努力。現在奉獻給讀者的這部《中國民俗趣談》,就是:在這方麵的一個嚐試。它不同於那種宏篇巨幅的科學論文,也不同於彙曆史資料於一爐的辭書、大觀。這是經過廣泛發動、精心編選的一部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各民族民俗文化論述性的讀物。閱讀全書,給人第一個深刻的印象是作者麵相當廣泛。它走出了狹隘專業隊伍的渠道,在“趣談”這個總的主旨下,參與撰文的有民俗文化工作者、民間文藝工作者、人類學工作者、民族學工作者、文學評論工作者、語言學工作者、編輯出版工作者以至作家、藝術家、機關幹部和群眾文化工作者。這些同誌,心往一處想,筆向一處流,彙聚成了一股小小的洪流,為了一個工程,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橫向合作,各自從不同的角度,撰寫出五光十色的妙文,成為一種共同為民俗文化而建樹的大群體意識,這就自然給本書增添了獨具風格特色的異趣。“趣談”取材由於著眼於“中國”,它的內容既不是小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更不是單一民族的民俗文化,其間包含了眾多民族的民俗事象,從一定程度上講,它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介紹的結集。“趣談”反映的內容,既包括全國各省區,又包容了漢、藏、蒙、回等幾十個民族的民俗寫實。其中有不少作者本人就是少數民族。這樣的文集,閱讀起來,如神遊神州,涉足於奇風異俗的民族地區,是一次最美的民俗文化園林巡覽。不僅如此,本書由於以“趣”為主旨,加之作者選材典型精細,著眼點各異,這就很自然地給文章的表述方式、方法注入了異於一般專業性文字的多樣性、豐富性。文章在行文運筆上無固定模式、論述自由,不拘一格,文筆簡明流暢,使人讀來,老少鹹宜,開卷有益。有地域性、專題性的宏觀述說,也有單一民俗事象的精描細畫;有的似輕鬆的論談,有的似文學色彩較濃的散文、小品。作者或夾敘夾議,或融情於文,或作科學性的介紹。百姿百態,百態百味,形成一種生動活潑的文風。大多文章讀來,都能引人入勝。專業工作者可以從中感到資料之珍貴,一般讀者也會感到情趣盎然,回味無窮。其中有不少篇章,寫得那樣傳神,挖掘得那樣深入,文短而論精,惜墨如金,簡直令人拍案叫絕,達到了真善美的境界。這裏的“趣”是健康的,是各民族曆史的真實映像,但往往又使人感到異乎尋常,如食難得的美味佳肴,從中大受啟迪。它絕非無知者的盲目獵奇。所以,知音者可以“輒窮其趣”;泛覽者可以引起“歡樂的愉悅”;求知者可以大受教益。它是一部集眾趣於一的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性質優良的書。它既是麵向社會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讀物,又可做高等院校的選修課教材或主要參考書。筆者由於主要參與本書的組織編選,反複閱讀過這些文章,個人感受尤深,簡直如食甘飴,如嚐海鮮,往往樂以忘時,感到確實是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文化享受。關於《中國民俗趣談》這部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薑彬同誌有一段簡明的論述。他指出:“關於民俗趣談的書,從前各地陸續也出過一些,但以全國範圍來搞,這著作似乎是第一部。我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地區與地區之間由於地理條件和曆史的不同,存在著許多民俗上的差異,把全國各民族各地區的民俗趣事,彙集成一冊,這不僅是個很大的工程,也是很有意義的。這個著作的編寫出版,不僅對一般讀者提供了一本很有趣味的讀物,在學術上也是很有用處的。”但也正由於是第一部,加之編者的水平與經驗都不足,其中紕漏之處自會不少,這隻有待以後在實踐中去彌補了。但從總體上看,它的確是一部涉獵廣泛,充分體現了眾多學者辛勤勞作的成果,它是廣大作者用汗水共同編織的一幅“中國民俗文化的百花織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