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也說:“鹹豐去世前,就擔心懿貴妃將來母以子貴,做了太後,會恃尊跋扈,那時皇後必不是她的對手。因此特意留下一道朱諭授權皇後,可在必要時製裁她。而心地善良的慈安,有一次無意中把這件事向慈禧泄露出來,慈禧從此下盡功夫向慈安討好,慈安竟被她哄弄得終於當著她的麵燒掉了鹹豐的遺詔。過了不久,東太後就暴卒宮中。有的說是吃了慈禧送去的點心,有的說是喝了慈禧給慈安親手做的什麼湯。”第二種說法,“正常病死說”。《光緒朝東華錄》曾有慈安遺詔,說她“初九日偶染微屙,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徐徹的《慈禧大傳》同樣傾向於“病死”說。
首先,他認為慈安不善理政,例如召見臣子時說的話分量不足,隻會詢問其身體狀況、行程遠近等等,所以她根本不會妨礙慈禧在政治上的權力,慈禧也沒必要害死她。其次,他以《翁文恭公日記》中關於慈安發病的兩則記載作為證據。一則是慈安太後26歲時曾經患了“有類肝厥”疾病長達24天,甚至達到“不能言語”之程度。另一則是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初四日,慈安太後“舊疾發作,厥逆半時許”。“厥症”主要表現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四肢厥冷,輕者昏厥時間較短,重者則會一厥不醒甚至死亡。據此,他認為,慈安其實是死於突發的疾病。但是,這種“因病致死”是那樣的快速而又突然,連當時的當事者也大為懷疑。
據《清稗類鈔》記載,在慈安初感身體不適時,禦醫薛神迅速為她診脈,認為“微疾不須服藥”,沒想到當晚就聽說“東後上賓,已傳吉祥板(棺木)”,大為詫異,還以為外間亂傳。後來噩耗證實,他大戚曰:“天地間竟有此事,吾尚可在此?”是不信慈安是因病致死。另一位當事人左宗棠,時任軍機大臣,突然聽說慈安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嚐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第三種說法,慈安“吞鼻煙壺自盡”說。據《清稗類鈔》另一種記載,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慈禧權欲極重,慈安卻倦怠少聞處事,並不與之爭權,因此倒也相安無事。但到了1881年初,慈禧患血崩劇疾,遍求中外名醫而無療效,不能視事,慈安有一段時間獨視朝政,致使慈禧大為不悅,慈禧“誣以賄賣囑托,幹預朝政,語頗激”,以致慈安氣憤異常,又木訥不能與之辯,惱恨之下,“吞鼻煙壺自盡”。宮闈之事,正史、野史、俾傳多有記載,難究真相,慈安太後的暴卒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