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人文化宮共四層,建築麵積2.6萬平方米。昨天,記者看到,這裏更像是少兒校外培訓基地。在市工人文化宮內,有書法工作室、小主持人營地、棋校、國際舞培訓中心、麥克英語、跆拳道俱樂部、南藝藝校、清華少兒教育、泥塑坊、少年文學院、小名堂藝校、健林畫室、麗麗拉丁標準舞藝術中心、金手指音樂培訓中心、古箏藝術中心等。
一樓東側,一家銀行在裝修,西側,還空置著;二樓,有一家音樂培訓中心,其他地方沒見開門;三樓,大部分是培訓機構;四樓,大部分是培訓機構。從門口廣告圖案和服務內容來看,這些機構的目標群體均為嬰兒或者少年兒童,與“工人”不怎麼沾邊。住在旁邊八仙小區的居民鄭老伯笑稱文化宮為少年宮。
那麼,市工人文化宮內,“工人”的陣地在哪裏呢?在門口,看到“巷弄口巷弄底”攝影展海報,興衝衝過去,卻發現展廳內漆黑一片,大門緊閉。緊挨著樓梯口的職工書屋,也是上鎖的。多功能廳,上鎖。在四樓,記者找到乒乓球室,內有10張乒乓球桌,開出了一桌,有兩個中學生模樣的在打乒乓球。對麵有個羽毛球館,沒有人在打球。工作人員說,到晚上,來打球的人比較多。
在眾多的招生海報中,記者看到一幅“周末燈謎大家猜”的海報,每周六晚工人文化宮二樓舉行。可惜,記者是周日白天過去,沒趕上猜燈謎活動。還有個掛著“勞模活動室”招牌的房間,記者從門縫中看到,房間是空的。記者走了兩圈,體會到,周日在工人文化宮,能打上乒乓球和羽毛球,能觀摩來培訓的孩子跳舞,聽他們的琴聲,而真正屬於工人的文化活動場所有限,針對成年人文化活動的去處,好像不多,實際上,中青年人的文化活動也不該被忽略。
文章刊發以後,引起東州市領導高度重視,幾位領導紛紛批示,要求對在市文化宮內的培訓機構進行整頓。幸好,在東州市工人文化宮搞培訓的項從德終因口碑良好,而被文化宮領導留了下來。一位叫王想寧的《東州都市報》報社同事對項從德說:“報社領導想通過這一損招,想把你的培訓班‘毀’掉——把你趕出工人文化宮以逼你辦不成培訓班而沒錢不能幹善事了。不料,你……”
這雖令項從德倒抽了一口冷氣,但他笑著對這位好心的報社同事說:“他們真是煞費苦心啊!不過,無論我的培訓班搬到哪裏,我都有生源。我不怕他們怎麼算計我!你還是去勸他們,還是省省這份心思吧,把精力放在用心辦報上吧,現在媒體競爭很厲害!”該同事王想寧笑笑後,說“薛錢這人太陰了……簡直像一個小心眼的潑婦!”
《大地震中孩子的100篇作文》一書的作文都是地震災區經受了巨大磨難的孩子們用純真的眼睛、樸實的感受、稚嫩的文字記錄下的那一個個悲慘的時刻,記錄下那一個個感人的場景。作文似乎是一曲來自災區的天籟之音,將童心愛心信心攏到一起,並以鄉土氣息和地域氣息濃厚的“戰地黃花”展示她的魅力。項從德在工作日記中記錄了著名作家黃宗英的一段話:“思考和智慧是受難和痛苦的果實,受難愈重,痛愈深,果實也往往愈豐碩。”
有讀者來信讚揚說,項從德的舉動是“將愛的概念,轉化為現實生活的理解與行動。這是一次偉大的人文精神的實踐過程。是愛的情感,美的向往,善的行為的結晶。所展示的時代精神風采,豐富了民眾的情感,優化了民眾的意誌,並升華了民眾的人文精神。讀著每一篇文章,都給我一種情感的激勵與心靈的感應,產生無窮的道德榜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