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雪頓節
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之意,“頓”是吃的意思。因此,雪頓節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
展佛,不僅是雪頓節的中心活動,也是雪頓節開始的序幕。藏地許多寺廟在雪頓節舉行展佛儀式,而最有影響的展佛儀式是在藏傳佛教格魯派最大的寺院哲蚌寺舉行的。
雪頓節是西藏的傳統節日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按照藏傳佛教的戒律,在夏季蚊蟲生長的六七月間,怕踐踏地上的生靈,需閉門修行一個多月,等修行期滿後,山下的世俗百姓拿出酸奶等美味佳肴,宴請下山的僧尼,僧俗同慶,在林卡裏盡情地歌舞、野炊,呈現一片歡樂的節日景象。這就是雪頓節最初的由來。
後來,雪頓節的活動內容逐漸融入了藏戲表演、賽犛牛和馬術表演等活動,所以也叫“藏戲節”。屆時,來自拉薩、日喀則等地的各種劇團和戲班子都要在羅布林卡進行聯合演出,那些身穿“氆麥”(盛夏藏族婦女穿的無袖長袍)的婦女,腳蹬高統皮靴的男子,以及那些活蹦亂跳的兒童,近的徒步翻山、遠的騎馬涉河,像潮水般湧進羅布林卡內。一個大型傳統劇目,可以連續看三五個晝夜。如果還嫌不過癮不盡興的話,那麼一群人拉成一個圈子,點旺篝火,以雪山、森林、峽穀或急流為天然布景,演上一段自己最喜歡的、也是最拿手的藏戲。歌起舞落、恣意狂歡、通宵達旦,連續很多個日夜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衛藏人的特點很明顯,他們不論什麼年齡、不分什麼場合,張口就唱、抬腿就舞。歌是歡歌,高亢亮麗;舞為群舞,通宵達旦。他們喜歡戶外過林卡,往往樂而忘返;喜歡廣場劇,一看好幾天。傳統藏戲總是以真善美戰勝假惡醜,呈大團圓的結局。聽說有一位藏族音樂家幾十年搜集了數以千百計的衛藏民歌,竟不見一首悲歌!
一個沒有悲歌的民族!
事實上,藏民族是一個具有堅忍不拔意誌、寬宏樂觀性情的優秀民族,他們不是無悲無苦,而是不以為悲、不以為苦,不把憂患當回事。過去,連遭受雹災、顆粒無收的狀況下,村民外出乞討求助時,也以歌舞為形式,其中頗多詼諧角色和說唱詞。
藏族兄弟姐妹、老少爺們忘我的舞蹈和歡唱,是一種真的幸福。
改革開放以來,雪頓節又融入了招商引資、物資交流、旅遊觀光等新的元素,使得雪頓節更為宏大、氣氛更為熱鬧。
展佛,俗語叫曬大佛。它不僅是雪頓節的中心活動,同時也是雪頓節開始的序幕。
展佛儀式很多寺廟都有舉行,色拉寺、甘丹寺以及好多寺廟都舉行。但是,最隆重最盛大最有影響的展佛儀式要數位於拉薩西郊哲蚌寺的展佛儀式。每逢雪頓節那一天,都會有數以萬計的藏傳佛教信徒和國內外的觀光旅遊者前往哲蚌寺觀看展佛並頂禮膜拜。
展佛這一天,當晨曦初露、夜褪日出之前,身穿節日盛裝的人們,披掛著五顏六色的珠串、玉佩、項鏈和敬佛的物品,手持各式各樣的嘛呢輪從拉薩、從四麵八方專程趕來參加、觀瞻哲蚌寺的雪頓節展佛儀式。這些善男信女們、旅遊觀光客們會起一個大早,爭先恐後,湧上通往拉薩西郊的所有道路。人們在淩晨的街道上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觀瞻大軍。
天在、地在、歲月在;人動、雲動、山川動。
你來、我來、大家來;你走、我走、人人走。
在如此浩蕩、熱烈的隊伍中,你一定會有諸多感受。你會去想,也許隻有在拉薩、也許隻有在這一天、也許隻有在這樣一個萬眾矚目的節日裏,才會出現這樣人人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為了同一個心願,奔向同一個地方的盛況。看到這種場麵,我們這幾個異鄉別客也不禁為之感動,心跳不由得加速,加快步伐跟上隊伍,生怕落在人後。這樣的節日若不參加,你還會參加怎樣更好的節日?人們急切地趕往展佛地,就是為了占據一個有利觀瞻的位置,以便全景式地直麵大佛、獻上虔誠的心願,與同道而來的人們一起歡呼節日的到來,一起為佛陀的寬宏大量祝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