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善地·德格(1 / 3)

第十一章 善地·德格

德格稱得起是康巴文化的發祥地。

德格縣城東不遠的歐曲山口,坐落著聞名遐邇的德格印經院。德格印經院全名為“藏文化寶藏德格印經院大法庫吉祥多門”,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

德格,是四川省的一個享有大名的小縣。

前不久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德格有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技藝、噶瑪嘎孜唐卡繪畫、藏族造紙技藝、南派醫藥、藏戲以及格薩爾說唱等6項入選。

早在唐朝(公元630年前後),整個藏區劃分為上阿裏三國、中衛藏四乳、下多康六崗三大行政區,今天的德格屬於下多康六崗中的色莫地區。6世紀前後,德格地區稱為嶺如巴麻,意為“中嶺部落”,統治這個地區的土酋稱為“嶺班達仲”,都城建於今德格縣龔埡鄉龔埡寺背後的平壩上。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在那裏看到不少碉樓城堡的遺址,它們見證著英雄格薩爾為統一而戰的輝煌的民族史。

公元1235年,元世祖忽必烈迎請西藏薩迦派宗教領袖巴思八進京給元朝皇帝灌頂,路過德格時,就把德格家族第三十五代傳人博它四郎孫格選為膳食大堪布隨同進京。由於佛教文化的影響和巴思八為元朝皇帝灌頂成為帝師後,忽必烈把當時藏區的十三萬戶作為供養禮物賜給巴思八管理。公元1264年,元朝設總製院,元朝皇帝讓巴思八統領總製院事務,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和藏區政教事務。當時,朝廷在藏區實施僧侶並用和軍民兼攝的大政方針,與巴思八在藏區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思想不謀而合。

公元1272年,巴思八一行從內地返回藏地,到達德格地區時,封博它四郎孫格具備“四德十美”之稱。四德即:法、財、欲、果等世出皆成圓滿的四種條件。法謂佛法昌盛;財謂資財俱足;欲謂享受聲、色、香、味、觸等五妙功能;果謂修行佛法能到達解脫涅之果。五美即富裕地方的五種優美條件:遠近牧草美;田宅土質美;飲灌水質美;礎磨石質美;屋薪木質美。把它正式作為該家族的族號,並被元朝皇帝封德格土司為“多麥東本”。

從此,德格這一地名正式在藏區沿用。

德格屬於內陸幹燥氣候,空氣幹燥、氣溫較低、無汙染;長冬無夏、春秋相連。年均日照2051小時,平均氣溫4.5℃;最高氣溫(6~8月間)22℃,最低氣溫(12月~次年3月)—28℃。德格縣境內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最低點海拔2980米,最高點雀兒山主峰海拔6168米,埡口5050米。

金沙江畔的德格譯為“善地”。

德格,可以說是土地資源廣袤遼闊,文化積澱相當豐厚,是康巴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德格山川風物七彩斑斕、絢麗多姿、美如畫卷;無垠遼闊的草原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引人入勝。

德格之所以稱得起是康巴文化的發祥地,是因為它擁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印經院。

德格縣城東不遠的歐曲山口,坐落著聞名遐邇的德格印經院。德格印經院全名為“藏文化寶藏德格印經院大法庫吉祥多門”,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德格印經院不僅僅是印刷廠,它還是藏文化文獻檔案館、雕版印刷技術的活化石和藏文化學術交流中心,是康區藏族同胞心中的神祇。

德格印經院

康巴文化形成的載體和曆史傳承最重要的標誌——德格印經院,建院時間雖不足300年,但其通過木製印版印刷的文字卻是幾千年來藏民族、特別是康巴藏民族集體智慧創造的成果,其中最早的木刻印版已有近千年的曆史。德格印經院從而成為研究、了解藏民族、康巴人最重要的寶庫,在人類文化發展中的價值無法估量。

依照佛經傳記,藏地寺院多選址在高山、半山腰或較平坦的地方,環境比較優美、地勢險要之處也可依山而建。寺院外部建築連綿起伏、層樓疊五、巍峨聳峙、棟宇莊嚴,絳紅色為主色調、輔以黑色、白色等,內部佛像眾多、雕塑壁畫眾多、色彩豔麗多姿,所用顏料是由礦物質碾製而成,與滾燙的稀膠混在一起。鮮豔如火的紅色和讓人心悸的綠色是常用之色。還有一些特別暗的藍色和黃色十分鮮見。繪畫題材多種多樣,大都是曆年能工巧匠的手工傑作,具有鮮明的藏民族文化和藏傳佛教的特點、超時空的神奇魅力。

德格印經院整座古建築占地麵積為1632平方米,建築麵積為5868平方米;坐南朝北,是一座大型四合院整體建築,藏式傳統風格,集德格寺廟、民間古建築形式為一體,具有濃鬱的德格風尚。

進入北大門,東、西、北三麵為一樓二層;南麵為三層、四層參差;四合院內為長方形大小天井。主體建築四周皆用絳紅色天然黏土夯築,牆基厚度為1.5米,然後漸次收分向上。夯土牆高10米~13米,牆頭為0.5米的斑馬牆。斑馬牆呈黑色,使得整個建築由紅黑兩主色相互映襯;加上整個外牆四周的牆沿部分掛了一周半月形裝飾鋼法和風鈴、黑色斑馬牆上裝有吉祥寶鍍金銅飾,使得整個建築古樸莊嚴、民族特色濃鬱,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如其他藏式建築一樣,印經院南麵主體建築呈藏式平頂,而北麵大門之上則為“崩空、歇山”式建築,屋頂之上安裝有鍍金銅質大法輪,法輪兩側為鍍金銅製孔雀佑護。東西兩側為開放式采光通風耳樓,平頂之上四角分別安放有鎦金銅質大法輪。之外,還懸掛了分別用白布和犛牛毛編織的絳紅色、黑色和白色的經幡。

這些精美的飾物在印經院主體建築完成後被懸掛、安置在合乎藏傳佛教儀規的地方,出神入化,為整個建築營造出不可或缺的精神境界、象征境界和藝術境界。

德格印經院共有大小不同的房屋30餘間,其中設有經堂和護法神堂,有藏版房、印刷房和曬紙房;還有庫房和用於整理工作的房間等。在所有的房間中,藏版房就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印經院建築結構堅固耐用,自1729年開建至今300餘年間,除了部分小修繕之外,沒有進行過大範圍的維修或改建,散發著曆史文化輝煌的印經院仍傲然鼎立於古城德格。

德格吉祥多門聚慧院(德格印經院)是由德格家族四十四代、土司世襲十二代、法王世襲六代的曲傑·登巴澤仁於公元1729年(清雍正七年、藏曆第12個繞回的土雞年)所建。

創建德格印經院的時期,正是德格土司發展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公元1710年,32歲的登巴澤仁被雍正王朝封為宣慰使司,禦賜金印一枚、金銀千兩、錦緞百匹,成為全藏區最有影響的土司之一。登巴澤仁自幼聰穎好學,從小攻讀、深研藏文化及大小五明學,特別擅長文學,精研藏醫藥學,並且具備非凡的膽略和領導管理才能,因而深受清王的讚揚,其人格及文化修養,在全藏區土司中堪稱一流。

恰恰正是人格魅力的作用、社會責任和民族責任的支遣,在藏地以外的世界上,人們正花費巨額投資在飛機坦克輪船大炮上,並且訓練軍人們殺戮和侵略的本領時,德格土司登巴澤仁卻夢想著創建一個能把佛教教義傳播得更遠、更廣泛的印經院,好讓世界遍地蓮花開,教育人們修行佛法簡單地生活,從而獲得快樂與幸福。

一天,登巴澤仁像往常一樣在日暮時分出來散步,夢幻般地聽到距離官寨30米遠、西南方向小山包後麵傳來陣陣小孩誦經念書的聲音,朗朗動聽,令人感動。無獨有偶,仍然是在那個小山包上,發生了一件更令人稱奇的事情。管轄江達通普葉絨村差民拉翁刻製了一部《長壽經》,準備把經版奉獻給土司。但是,當馱牛走到那個小山包時,突然受驚,把經版拋撒得滿地都是。這兩件事情前腳趕後腳地發生,似乎在預示著此處要發生一件與經書經版有關的大事。也就在這時,八幫大師圖·曲傑久勒預見到登巴澤仁將會創建印經院,就此事向土司出謀,建議修建印經院。恰好,土司正想把暫存於龔埡寺的、公元1229年前後用三種文字翻譯的《般若八千頌》、《藏文文法》、《全知經》、《長壽經》以及3000餘塊其他經版找一個好地方收藏起來。

於是,登巴澤仁請八幫大師圖·曲傑久勒共商此事,決定在官寨西南鏟平那座小山包修建印經院,為後人留下一件非凡的寶物。

經過勘察,德格印經院選址在呈“八瑞相”繞城的更慶魯珠頂歐普龍的溝口。據《曲傑·登巴澤仁傳記》記載:“德格魯普頂以吉祥結、妙蓮、寶傘、右旋海螺、金輪、勝利幢、寶瓶、金魚八寶相繞城,歐曲和色曲兩水彙集,右山猶如青龍上天,左山猶如大象負寶,前山似孔雀開屏,後山如大鵬展翅,預示著此地前程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