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的特點很明顯,旋律優雅、連唱帶跳、舞者自拉弦子。弦子有很多種跳法,有西藏跳法、雲南跳法,最正宗的當屬巴塘弦子。
他們不是無悲無苦,而是不以為悲、不以為苦。
早上一醒,我就被招待所樹上的鳥兒告知,今天是個愉快的日子。
我穿過巴塘縣的一條小街,漫步於一個藏族村莊,頭頂的枝頭,鳥兒們自由的鳴叫如鈴聲一樣輕脆。眼前豁然展開一片生命洋溢的光亮。一道水聲般輕柔的旋律響在耳畔,那是山坡下梯田裏一位藏族姑娘的歌聲,順聲而尋,眼前不遠,兩位藏族姑娘在梯田間打青稞,那明亮的節奏如節日的鼓點。視野之內不僅有青稞田,還有溪流濕地、高大的喬木、蓊翳的灌木、自然生長的野花野草……美麗的環境賦予這些聲音更豐富的層次,漾起合聲般的美感,背景的回聲把不同的時間和空間
跳弦子的紮西聯係起來,讓具象的大美和抽象的幻美融為一體,讓我聽出它們深處的蘊涵。
循著一陣弦樂聲,我來到一座院落門前。弦樂聲是從這個院子裏傳出來的。輕輕推開院門,看到一位舞者正在練習巴塘弦子的舞步。我立刻被他歡快的音樂和節奏穩重的舞步所吸引。悄悄從門縫擠進去。舞者顯然是發現了我,但並沒有因為我的擅闖而停下手中的弦胡和腳下的舞步,倒是靠牆那邊一隻用鐵鏈子拴住的藏獒“忽”地一下撲將過來,喉嚨裏發出一陣陣嗚嗚嚕嚕的嘶鳴。我嚇了一大跳,下意識地朝後退了兩步,手抓住門栓,準備等它撲上來時奪門而逃。那副鐵鏈子起了作用,把藏獒拴得死死的,前進不得。舞者朝藏獒低喝一聲,命令它不得無禮!藏獒乖乖地退了回去。舞者轉身向我示意道,不用怕,請進來吧。
在舞者也就是主人的許諾下,我進了院子,在另一側靠牆的一條長木凳上坐了下來。
舞者頭發黑白參半,看樣子已年逾五十,體形敦厚、高大,年輕時一定是個勇武有力的康巴漢子,他的舞步卻堅實有力、節奏明晰。之前,我早已聽說過巴塘弦子,說是又拉又唱的,非常活潑。原以為跳弦子的一定都是年輕人,可眼前的這位卻已是大叔的輩分了。可見巴塘弦子是藏族同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巴塘弦子的特點很明顯,旋律優雅、連唱帶跳、舞者自拉弦胡。弦子有很多種跳法,有西藏跳法、雲南跳法,最正宗的當屬巴塘弦子。巴塘弦子又有幾十種跳法,可謂一種弦子一種跳法,主要區別於身、手、腳法和造型上。弦子的起源,是以有著2000多年曆史、大家熟知的藏族鍋莊為母腹的。弦子取消了鍋莊的山歌部分,並且用上了弦胡邊唱邊跳,形成舒暢但節奏很強的歌舞特色。人們圍成圓圈,手執弦胡,即興地邊唱邊舞,群唱群舞,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不久前,弦子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音樂公示名單。
藏族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會說話的一定會唱歌,會走路的一定會跳舞。”在藏地,會唱歌會跳舞的人比比皆是,但像今天我遇上的這位舞者紮西大叔,不僅會拉會唱會跳,三十年來一直在製作弦胡上下功夫,成為享譽一方的弦胡製作家。紮西家是弦子世家,不僅製作弦胡,而且擅跳弦子,前後跳了五代人,紮西的兒子現在就是聞名鄉裏的弦子舞者,領著一幫舞者常常被邀請到四鄰八鄉附近鄉鎮去跳弦子。
1988年,紮西和兒子率巴塘弦子組合赴香港演出,獲得殊榮。曆年來,巴塘弦子在全國各地巡回演出,好評如潮。CCTV
少兒頻道曾專題播放過紮西領跳的《多情的弦子》。
弦胡,是巴塘弦子裏重要的演奏樂器,乍一看,形狀像二胡,但仔細一看,它與二胡還有很大的區別。二胡的音筒上蒙的是蛇皮或蟒皮,弦胡的音筒上蒙的是羊皮。過去弦胡的音筒是家羊皮做的,現在用的是野山羊皮。野山羊皮的好處在於無論春夏秋冬它都不會因潮疲軟,影響傳音的效果。估計最初選用羊皮的原因,是取材方便。高原地區蛇少,但羊多。家養的、野生的,隨處可取。弦胡的音筒選用杜鵑木,胡幹選用白楊木,彩繪油漆選用藏族獨特的土漆,色彩鮮豔、明麗,煞是好看。二胡則沒有重彩濃墨,單一的古銅色、深褐色保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