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上尉奮不顧身地去救一名小戰士,結果不但救了他人,同時也保全了自己。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心存仁厚,善待他人,那麼我們的善行也會在造福他人的同時給自己帶來莫大的收獲。隻是我們在這樣做的同時卻不能心懷此念,否則善行也將變得不再純粹。

老鼠怕貓

一隻貓名叫杜斯,他是老鼠的頭號克星,老鼠一見他就四下奔逃。幸存下來的那些老鼠再也不敢離開洞穴,常常餓得頭昏眼花,在可憐的老鼠眼中,杜斯就是惡魔。有一天,杜斯和他的女朋友在屋頂談情說愛,並發出一迭聲的歡叫。老鼠們趁機在角落裏召開會議,共同商討如何應付目前的緊張局勢。會議的主席是一隻足智多謀的大老鼠,他對大家說,必須盡快在杜斯的脖子上係一個鈴鐺兒,這樣他來進攻的時候,鈴聲可以提醒老鼠們鑽進洞裏。這位先生的主意得到了大家的讚同,認為這是個十分高明的主意。但是,輪到討論該派誰去把鈴鐺係到貓的脖子上時,大家又都犯難了。有的說:“往貓的脖子上係鈴鐺,這不是去找死嗎?我才沒有那麼傻呢!”有的說:“這實在太危險了,我也辦不到。”

總之,老鼠們你指我,我推你,沒有一隻肯到貓的麵前去玩命,於是發了一番議論就散會了。

老鼠怕貓,千百年來本是天經地義。終於有天,老鼠有一次揚眉吐氣的機會,卻因為各自的膽小怕事而最終作罷。

“往貓的脖子上係鈴鐺”,這的確是一項不要命的差事。那麼好吧,要命的老鼠們隻好坐等著一個一個地命喪在貓的手中,這就是懦弱的下場。

河豚的錯誤

河裏有一種魚叫做河豚。

有一天,一隻河豚遊到天橋下麵時,自己不小心撞到了橋墩上。它不責怪自己疏忽大意,卻忿怒地責怪橋墩撞到它,直氣得張開兩腮,豎起雙鰭,肚皮脹得圓滾滾地浮在水麵上,很長時間都沒有動。

這時,一隻老鷹正好從這裏飛過,看到了水麵上的河豚,一下子就把它抓了起來,將它的肚子撕成兩半。

“一步錯,步步錯”,形成這種局麵的原因是什麼呢?並非是錯誤真的無法挽回,而是人們在意識到錯時,往往不能洞悉其中的真正原因,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而是喜歡怨天尤人,歸咎於別人。

河豚的悲慘命運正在於此,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示。

人的承受極限

有一個生性多愁善感的古印度王子,每當別人向他訴說什麼不幸的事時,他都會流著淚歎息:“太可怕了,這事發生在我身上,我一定會受不了的。”

不幸的是,厄運有一天真的“光顧”了他。他的父母在一次戰爭中被殺,他自己也淪為敵人的奴隸,在獄中受盡折磨,當他終於逃脫虎口時已成了一個殘疾人,終日乞討為生。

人們聽到他的不幸遭遇,無不同情地發出與他先前類似的感慨:“天啊!太可怕了,這事要是發生在我身上,我準會死的。”這時,曆經了滄桑的他鄭重地對人們說:“請別說這樣的話,人世間的苦難,落到誰的頭上,誰就必須承受,而且必須帶著它活下去。”

苦難在沒有到來之前,人們往往把它看得十分可怕,當它真正來了的時候,除了承受卻也是別無他法。何不以一顆豁達的心來看待世間一切不幸?那樣,在自己幸福的時候不至於因同情別人而苦惱,在自己遭遇不幸的時候也能夠泰然處之,何樂而不為呢?

蠟燭的亮度

有一天傍晚,一位婦人從抽屜裏取出一根蠟燭,和她的孩子一起爬上了一道狹窄又陰暗的樓梯。

“媽媽,我們這是要去哪兒啊?”孩子問。

“到塔台上去,照亮輪船開往碼頭的航道。”婦人回答。

“可是蠟燭的亮度這麼弱,又有誰會看到呢?”孩子問。

婦人不語,她領著孩子爬到樓梯的頂端,用那隻小蠟燭點亮了一盞大燈。刹那間,塔內光芒四射,照耀海麵幾公裏。這時,遠處的丈夫正借著自家的燈光搖櫓歸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根蠟燭的火光誠然是微弱的,但是卻可以點亮一盞燈籠。也許一盞燈籠的光芒並不足以照亮整個海洋,但是卻足以照亮一個丈夫歸航的路。

長存抱柱信

李白的名詩《長幹行》裏有這樣一句話:“長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表達了一位女子對丈夫忠貞不二的情懷。這句話有一個典故。相傳,有位名叫尾生的男子,與一位自己心儀已久的女子約在橋下相會。不料,相會的那日天降傾盆大雨,河水不斷地上漲。等在那裏的尾生殷殷期盼,女子卻始終不曾到來。河水愈漲愈高,尾生遲遲不肯離去,仍在癡癡地等待。

大雨終於停了,河水也漸漸退去,人們發現被河水吞沒的尾生,至死都緊緊抱著一根柱子,不願鬆手。這就是“抱柱”一詞的由來。

“一夕之約,生死不改。”這是多麼偉大而又浪漫的信念啊。在這樣一個變幻莫測、充斥著無限誘惑和假象的世界裏,有著這樣一份執著、深沉的情懷,哪怕隻對一個人,也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珍惜那些寶貴的誓言吧,那裏麵充滿了濃濃的甜蜜和詩情畫意,全身心地去感受這些喜悅是人生最深刻的幸福!

夜郎自小

夜郎國自從漢時鬧了個“自大”的笑話,從此談“大”色變,書生們一反常態,“自小”起來。

一人曰:“以敝之見,夜郎根本不必種樹,反正果實不及外麵的大,何苦勞神!”

另一個人附和道:“就是嘛,依我說連雞也不用養,夜郎產的雞蛋最多像個鴿蛋……”

幸而有人不信邪,久而久之終於培育出了斤把重一隻的蘋果,育出了產蛋二兩一隻的優種雞,而書生們仍不屑一顧,一律冠以“小”字。

一日,突然爆出新聞:外地竟有人不遠千裏專程前來覓寶,參觀這些“小”蘋果、“小”雞蛋。書生們如夢初醒,揉著眼睛說:“真沒想到,咱們夜郎也有不算小的東西……”

但不知書生們會不會從此又“自大”起來。

人們似乎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夜郎國這群可笑的書生們不是盲目自大,就是妄自菲薄,很難有一天達到平和客觀的心態。

能夠理智公正,不帶任何主觀色彩地看待自己的人才能夠真正找到自己的缺點和長處,從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圍牆上的洞

有一個男孩脾氣很壞,於是他的父親就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後院的圍牆上。

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數量逐漸少了。

因為他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些。

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了,於是父親告訴他,現在開始,當他能控製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

日子一天天過去,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後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牆上的洞,這些洞將永遠不能回複平整。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將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暴躁的脾氣也許可以變得溫和,但它給別人留下的傷痛卻是很難平複的,特別是人心裏的創傷,遠比肉體上的傷口更易留下疤痕。

不要輕易說出那些刺耳的話,因為你每說一句,就在別人的心裏釘下了一顆釘子。

扁擔的作用

古時候,有兩個兄弟各自帶一隻行李箱出遠門。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將兄弟倆都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左手累了換右手,右手累了又換左手,累得兩隻手都酸疼不已。忽然,大哥停下來,在路邊買了一根扁擔,將兩個行李箱一左一右掛在扁擔上,他挑起兩個箱子上路,反倒覺得輕鬆了很多。

原本拿著一隻箱子還是累得疲憊不堪,隻因為加上一個扁擔,挑起兩個箱子反而還覺得輕鬆許多,不能不讓人感歎工具的偉大力量。

荀子說:“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而聞者彰。……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一個聰明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借助外物的作用來達到自身的目標,這是事半功倍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