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沉浸在幸福和無限的喜悅之中,更顯得容光煥發。
母親的臉上也漾起欣喜的微笑;她滿心高興地伸手接過花束,捧到臉邊。但在吸進那濃鬱而清新的花香之前,她先看了看我。
“你為什麼哭,我的孩子?”
我剛才因為害怕而湧出的大顆淚珠還噙在眼裏,但陶醉在勝利之中,竟把它忘得一幹二淨了。母親猜到了我的壯舉,她慈祥而溫和地摸了摸我的頭。
〔賞析〕
穿過“地獄”,采擷愛的花朵
這篇文章是作者的童年回憶。
媽媽要帶一束鈴蘭花上教堂;可是,這種美麗的花朵卻長在一塊可怕的、黑魃魃的被人稱作“地獄”的窪地裏,“我”該怎麼辦?一邊是愛,對媽媽的愛;一邊是怕,一種對於陰森可怖環境的孩子式的恐懼。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對母親的愛戰勝了恐懼感,“我”終於毅然走進“地獄”,采回了鈴蘭花,將一束“愛的花朵”獻給了母親。
作品的寓意是新鮮而雋永的。“鈴蘭花和地獄,這是多麼不相容的兩件事物啊!”生活中往往就是這樣;美的和醜的,可愛的和可怕的,奮鬥的艱辛和成功的歡愉,常常相反相成地絞結在一起,糾纏在一起,常常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精神的、體力的)代價,才能贏得勝利之後的“幸福和無限的喜悅”。——穿過“地獄”去采擷“愛的花朵”,這無疑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一種象征和隱喻。
作品自始至終圍繞著孩子的眼光、孩子的心理、孩子的體驗,寫得繪聲繪色,真實可信。開頭一段,用較多的篇幅描繪了人跡罕到的“地獄”景象,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之後,又細膩地描寫了“我”晚上惡夢般地想像著“地獄”的恐懼心理。這兩段,作為一種“鋪墊”,對於“我”第二天清晨終於走進“地獄”,起到了很好的氣氛烘托和心理反襯作用。沒有前麵的這種鋪墊,後麵孩子式的勇敢無畏就將黯然失色。“走進地獄”的那一段,恐懼和勇敢、緊張和好奇、“冒險”的興奮和本能的害怕,種種複雜的心態交織在一起,寫得逼真、細致。結尾部分,寫孩子完成“艱巨任務”之後的欣喜,與“紅日的光輝投進院子”的絢麗景象,與“佇立在霞光裏猶如下凡的天仙”般“漂亮極了”的母親形象,與“沉浸在無限喜悅之中”的“容光煥發”的“我”的精神麵貌,相互交融在一起,非常和諧一致。這是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的和諧,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特別是“象征”的應用,貫串全篇。象征著純潔美好的“鈴蘭花”與象征著陰森恐怖的“地獄”,使作品的主題富有廣泛的寓意,也使讀者很容易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加深對作品的感悟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