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征服印度(3 / 3)

希達斯皮斯河之戰,亞曆山大東征的最後一次對陣戰,一場戰鬥過程異常慘烈,但結果卻出奇的和平的戰役,就這樣結束了。亞曆山大讓波魯斯仍擔任原職,甚至使他管轄的地方還有所擴大。他這樣對待戰敗者,並不是第一次,在巴克特裏亞和粟特也這樣做過。因為,作為一位政治家,一位想把整個世界都納入一個統一的國家的政治家,專靠軍事征服是不行的,還必須用懷柔政策來配合;專靠馬其頓人也是不行的,還必須依靠其他民族的人,特別是其他民族的上層人物。對波斯人是這樣,對印度人也是這樣。他這樣做還有一個原因,這次激烈的戰鬥,使他對印度人的才幹和鬥誌都有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感覺到印度不是一個可以單純用軍事手段征服的人民。事實上他這樣做的效果是好的,波魯斯後來各方麵都很忠誠。亞曆山大在恩待波魯斯的同時,也解除了太克西利斯從屬於馬其頓地方總督的身份,擢升他為一個獨立的國王。太克西利斯和波魯斯這兩個過去勢不兩立的印度藩王現在和解了。當然他們仍要聽命於亞曆山大,奉亞曆山大為宗主。

戰後,亞曆山大在希達斯皮斯河兩岸,修建了兩座城市,一座建在亞曆山大渡河前紮營的地方;另一座建在河對岸進行戰鬥的地方。前者命名為勝利城(希臘文發音為尼卡亞。可能是今天的蒙城),以紀念他在這裏戰勝印度軍隊。後者命名為布斯發拉城,以紀念他的死在這裏的叫布斯發拉的戰馬。這匹戰馬就是亞曆山大少年時代馴服的那匹馬,伴隨亞曆山大征戰了一生,為亞曆山大分擔了許多勞累和危險,最後筋疲力盡而死。這匹馬據說隻讓亞曆山大一個人騎,亞曆山大也對這匹馬有很深的感情。

亞曆山大還為這次戰役中死亡的將士開了追悼會,對他們進行了禮節上的追悼和頌揚,隨後又舉行了對諸神的勝利謝恩祭禮和體育和騎兵比賽。

東征的終結

亞曆山大的目的地並不是印度河流域,他還要繼續東進,到恒河流域,到世界最東麵的大海。他的征服的欲望和他老師亞裏士多德的科學探索的欲望一樣是無止境的。但是,亞曆山大雖然在印度河流域已打了大大小小的不少仗,征服了不少地方,他和他的部下對印度的了解仍是膚淺的,他們為印度河水量之大,流域之寬和長而感到震驚,這是他們所見過的最大的河,而他們又聽說,恒河比印度河還要長,一條流入世界南麵的大海,一條流入世界最東邊的大海。他們認為恒河就是世界最長最大的河。恒河流域對亞曆山大的誘惑力是十分大的。亞曆山大也為印度的古老而又神秘陌生的文明著迷,他可能想深入到恒河流域去作進一步了解。他們知道印度有許多不同的部族,有人認為有118個,他們起初都是遊牧民族,沒有城市,也不修廟敬神,是狄俄尼索斯教會了印度人建築城市,製訂法律,釀酒喝酒,犁耕種地等。大部分印度人才從遊牧者變成了莊稼漢,甚至拿著武器打仗也是狄俄尼索斯教給他們的。事實上,這些傳說大都是虛構的,不過,公元前12世紀前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卻與希臘人有著共同的血緣,希臘神話傳說中關於希臘的英雄遠征印度的故事可能就是由雅利安人的入侵演繹而來。狄俄尼索斯和赫拉克勒斯遠征印度的故事也激勵亞曆山大繼續向東方前進。

亞曆山大留下他的副統帥克拉特拉斯,讓他帶領一部分軍隊幫助修建正在這一帶興建的城市及其防禦工事。他自己則率軍向波魯斯的王國的東邊的一個臨近印度部族進發。亞曆山大侵入他們的地區後,整個部族都投降了。據說他在這裏一共占領了37個城鎮,當地居民最少也有5000多人。他把這一地區交給波魯斯管理。同時令太克西利斯返回他的轄地。

然後亞曆山大率軍向阿塞西尼斯河進發。這是印度河的另一條支流,在希達斯皮斯河東邊。這條河雖水流湍急,河床也較寬,亞曆山大還是率部乘坐皮筏和船渡過了河。過河後,亞曆山大留下了一支部隊來保護後麵運送糧食和其他物資的部隊,派波魯斯返回他的轄區去招募最能打仗的印度人並把所有的大象都帶來。他自己則率領一支輕裝部隊追擊和波魯斯同名的波魯斯的侄子。這個波魯斯和他叔叔不和,得知他叔叔得到亞曆山大的信任和重用後,說服一些勇猛好鬥的部族和他一起逃跑了。亞曆山大一直追到希德拉歐提斯河,在沿途的適當地方,他都留下兵力駐守,以保證供應線的暢通,他在這裏派赫斐斯申率領一部分軍隊去追擊反叛的那個波魯斯,並下令把反叛的波魯斯所管轄的地區交給老波魯斯管轄,而希達斯皮斯兩岸居住的那些獨立的印度部族也都由老波魯斯管理。他自己則率領部隊渡過希德拉歐提斯河,繼續向東進發。

這時,傳來消息說,有個叫卡薩亞的部族,聯合了鄰近的所有部族,作好了抵抗亞曆山大的一切準備,隻等亞曆山大軍隊到來大打一場。卡薩亞人勇敢頑強,不久前,波魯斯曾帶兵征伐他們,結果無功而返。他們的首府叫桑加拉(拉合爾),城防堅固,他們打算在城外打不贏就進城死守。亞曆山大知道這一情況後,立即率兵全速向卡薩亞人前進,第四天,到達桑加拉。卡薩亞人和他們鄰近的部族已在城外用車輛組成了三重防線。亞曆山大先令馬上弓箭手,在敵陣前沿來回馳騁,從遠處往敵陣射箭,阻止敵人衝出來,然後根據敵人隻在車上射箭而不出擊的情況,親自率領步兵方陣,發動進攻,很快就攻破了敵人的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也沒能擋住亞曆山大方陣的攻擊,被迫撤退了,第三道防線沒作抵抗,就急忙撤進城內。城外的三道防線既破,亞曆山大便在城外四周紮營,把城圍困起來,城外有一湖,湖水很淺,亞曆山大估計敵人很可能從這裏突圍逃跑,便在湖邊設下重防。不出所料,印度人果然趁黑夜從這裏外逃,結果都被阻擊回去了。但要攻破城池卻並不容易,這時,波魯斯帶著所有的大象和5000印度兵趕來了,而亞曆山大也已把攻城用的擂石器安裝好,同時還派人挖牆腳,一切準備就緒,立即發動強攻,終於把這座城攻下了。據說斃敵17000人,俘敵70000人,而亞曆山大方隻戰死了不到100人,負傷的有1200人,其中有幾個軍官也負了傷。當然,這個雙方的傷亡數字和其他戰役的傷亡數字一樣,是虛假的,馬其頓人之所以這樣誇大自己的戰果,顯然是為了鼓舞士氣,士氣一泄,亞曆山大的征戰事業就可能結束。

攻占桑加拉後,亞曆山大一方麵招降或攻占臨近的部族,追擊逃跑者,另一方麵派波魯斯率領所部去那些歸順的城市建立城防部隊,桑加拉則被他夷為平地。然後他又率部進抵希發西斯河,打算渡過河去,征服恒河一帶,直到世界的東頭。但他的這一征服計劃,遭到了士兵們的強烈抵製,他們不幹了,拒不接受亞曆山大要他們渡河繼續前進的命令。

馬其頓士兵在希發西斯河河畔的抗命之舉,不是針對亞曆山大本人,而是針對亞曆山大的進一步的遠征。印度這片廣袤而又陌生的土地,使他們吃夠了苦頭,酷熱多雨的天氣,使他們中不少人染病身亡,沒完沒了的戰鬥,不僅使他們死亡不斷增多,而且使他們帶上無數的財富凱旋歸國的夢想破滅了,正像阿利安所敘述的:“馬其頓人看出,他們的國王所進行的事業,隻不過是一個苦差事緊接著一個苦差事,冒完一次險又冒另一次險。他們的情緒早已開始下降了。”他們還聽說,恒河流域的印度部族的人民,體格魁梧,勇猛善戰,而且他們有許多讓馬其頓人害怕的大象。不滿和恐懼終於使他們公然抗命了。他們不是反對亞曆山大做他們的統帥、他們的國王,他們反對亞曆山大帶他們繼續遠征,他們要求亞曆山大結束這場沒完沒了的遠征,帶他們回家。

亞曆山大在得知將士們的厭戰情緒後,還想說服他們。他把旅團長召集到一起,給他們講了很長一段話。他說:“馬其頓同胞們,聯軍的同事們,我發覺你們現在不再願意以你們當初的那股熱情跟我去冒各種危險。我把你們召集到這裏來,是為了說服你們繼續前進;不然就是我被你們說服,那咱們就向後轉。假如你們發現過去的一切都是徒勞或發現我個人有什麼不良動機的話,那我再多說也無益。不過,正是由於你們大家的辛苦,現在從赫勒斯滂海峽到高加索,從美索不達米亞到埃及,從塔內河彼岸到興都庫斯山,都已踩在你們腳下,連那些從未臣服於波斯帝國的地區也都屬於我們,印度河已在我們的國土上奔流,希達斯皮斯河、阿塞西尼斯河和希德拉歐提斯河也都是這樣,那麼,你們為什麼不去把希發西斯河彼岸的各部族也並入咱們馬其頓帝國的版圖呢?你們為什麼猶豫?是害怕那些剩下的部族把你們打敗嗎?明擺著的現成的事實是:他們有的投降,有的逃跑後又被抓住,有的放棄他們的國家逃跑,留下國土任憑我們處理。我們已經把這些土地交給我們的盟國和主動歸順我們的人。

“我認為,一樁偉大的事業當然有它的最終目標,但一個有誌之士的奮鬥卻不應有什麼界限。如果你們想知道,正在進行的這場戰爭的界限在哪裏,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們到恒河和東海已沒剩下多少地方了。我向你們保證,東海是與赫卡尼亞海(裏海)相連的,因為整個大地都為海洋所包圍。我們的艦隊將從波斯灣起航繞到利比亞,把亞洲和非洲都掌握在我們手裏。如果我們現在就退縮不前,那麼,從希發西斯河到東海,以及從這一帶到赫卡尼亞海以北地區,將留下許多好戰的部族,我們已經占領但尚未鞏固的地區,也會受未占領地區的鼓動起來造反,我們來之不易的戰鬥果實就會付諸東流;到那時,我們就得從頭開始,承受更多的勞累,冒更多的險。馬其頓同胞們,聯軍同事們,最好大家堅持到底。隻有不怕艱苦、敢於冒險的人才能完成光輝的業績。生時勇往直前,死後留芳千古,豈非美事?如果我們的祖先赫拉克勒斯在提任斯或阿戈斯停下來,不再前進,甚至在到達伯羅奔尼撒或底比斯時停下來,就不會得到至高無上的榮譽,也不會在今天被當作神來崇拜。即使是比赫拉克勒斯還高一級的神狄俄尼索斯,也曾經曆了千辛萬苦。我們現在已經越過了奈薩和阿爾諾斯山,連赫拉克勒斯都未能拿下來的阿爾諾斯山寨,我們都已拿下了,亞洲剩下的地方與你們已經占領的地方相比,隻是個小數。如果我們當初隻是坐守馬其頓,那我們能創造出我們今天已經創造出來的這些偉大而崇高的事業嗎?

“當然,如果我隻是讓你們曆盡艱險,而我自己則既不吃苦也不冒險,我就理應受到你們的厭惡,因為你們千辛萬苦得來的果實卻都給了別人。但事實上我和你們苦累同受、禍患同當、福祿同享,讓你們去管理占領的土地,分享獲得的財寶。而且,當我們得到整個亞洲之後,我向老天起誓,你們所得到的將會遠遠超過你們自己的期望。到那時,我將把所有願意回家的人都送回家,那些願意留下的,我會讓他們受到那些回去的人們的稱羨。”

亞曆山大不愧是當時最博學的學者亞裏士多德的學生,他的這通講話,說得頭頭是道,既以理服人,還以情動人。在一般情況下,他的這種講話是可以說服他的部下跟隨他去克服任何危難的,但這一次,亞曆山大的講話沒有產生預想的效果,他的部下無法理解他征服全世界的目的,他的講話也無法消除他們對家鄉的懷念和對前麵的未知世界的恐懼,但他們也不敢直接反駁他們的國王,因此,亞曆山大話一講完,會場一片沉寂,很長時間沒有一人說話。在這種情況下,亞曆山大一而再、再而三地說,如果誰有不同的意見,請說出來。但還是沒有人發言。就這樣沉默了很長時間,最後,科那斯鼓起勇氣說:

“陛下,我知道您不願意專橫地對馬其頓人發號施令,而要在征得他們同意的基礎上才采取行動,因此,我才想說幾句話。不過,我不是代表我們在場的這些人說話,因為我們這些人得到了比別人高的榮譽,得到了我們所付出的勞累的報酬,我們都已有權有勢,當然就更願意熱心地推動您的事業前進。我要說的話是為全軍多數人說的,但我主要還是為您考慮。我的這些話不僅對您當今有用,而且對您未來的事業也是十分有用的。為了您的事業,我曾在一切艱難險阻麵前始終如一地表現了無可爭議的勇氣,為了您的事業,我覺得我不應當隱瞞我自己認為是最好的意見。我認為,正是因為您已經帶領我們創造了許許多多極其偉大的業績,才應當把我們的辛勞和艱險規定一個界限。您自己知道,我們這些馬其頓人和希臘人出發時是多麼大的一支隊伍,到如今隻剩下多少。一些人無可奈何地在您新建的城市裏安家落戶,一些人戰死在疆場,一些人因負傷而殘廢,流落在亞洲各地,還有更多的人因疾病而喪生,當年出發時的浩浩蕩蕩的大軍,現在已為數有限了。而就是剩下的這些人,從精神到體力也都已消耗殆盡了。他們沒有一個不想念他們的親人和祖國,他們已不願意再跟隨您東征西討了。當這樣一支部隊的領袖是危險的,麵對艱險,您會發現他們有氣無力,離心離德。現在最好您本人也回家,料理一下本土的事務。然後,如果您願意,您可以組織另一次遠征。大王陛下,當我們一切順利的時候,需要有自我克製的精神,好運氣不會永遠屬於我們。”

科那斯一說完,立即就有人叫好,許多人甚至流下了眼淚。科那斯說出了大家想說而沒敢說的話,他不僅提出了將士們要回家的願望,而且反駁了亞曆山大講話中的觀點。亞曆山大很不高興,就把會議解散了。第二天,亞曆山大又把這些人召集在一起,怒氣衝衝地重申他本人要繼續前進,但他決不強製任何馬其頓人違心地跟他去。他說:“自然也會有自願跟隨他們的國王的人,至於誰要回家,誰就可以回去,回去後,還可以對他們的朋友說,他們自己回來了,而把他們的國王留在被敵人包圍的異域。”說完便徑自回到自己的帳篷裏,一連三天,不見任何人。他在等待將士們回心轉意,但官兵們似乎在和他較勁,整個軍營仍然是死一般的沉寂。這是亞曆山大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難題,按理說,他隻能屈服,但這樣做與他的性格格格不入,他從未在任何困難麵前後退過,因此,他可能明知在這種情況下,回兵是惟一的明智之舉,卻仍然舉行祭祀,意欲渡河。但在祭祀中,犧牲顯示了渡河不吉的征兆。亞曆山大趁機下台,向全軍公開宣布,既然神諭不宜渡河,他就決定班師回國。

全軍一聽到這一消息,立即歡聲雷動,許多人高興得哭泣起來,還有一些人來到亞曆山大的帳篷前為他求神賜福。他們稱讚他們的國王沒有被任何敵人打敗過,卻在自己的部下麵前認輸。

這件戲劇性的事件發生在公元前326年夏,亞曆山大的遠征就這樣令人意外地走到了盡頭。不過,亞曆山大停止進一步東進,也可能不完全是屈服部下將士的要求,因為他還聽說,恒河地區是一片荒漠,這可能削弱了恒河地區對他的吸引力,亞曆山大雖充滿好奇心,但做事十分謹慎,他的一切征服行動都是經過精心準備的,他是不會毫無把握地貿然出兵一個完全不了解的地方的。同時,他這樣做,也許是為了沿印度河而下,去征服更加重要的波斯灣一帶,他的所謂班師,並不是他的將士所理解的回家。

但是,不管如何,亞曆山大的東征結束了。他沒有到達他所認為的世界的最東端,對於他來說,也許是十分遺憾的。為了紀念他的這空前的遠征,他讓全軍齊動手,修築了12座大祭壇。12座大祭壇既為向奧林匹亞的12位大神獻祭,感謝諸神保佑他一直戰無不勝,也是為紀念他的遠征,紀念他的艱苦卓絕的業績。12座大祭壇也是12座紀念碑。在祭壇的周圍四處散放了一些比通常大得多的盔甲、馬槽和馬嚼子,作為那些披掛騎馬來到這裏的軍人風貌的遺跡。亞曆山大親自登壇按慣例獻祭,然後舉行了體育競賽和騎兵操練。他把希發西斯河以西的旁遮普地區交給波魯斯管轄,自己則率部返回希達斯皮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