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下山後,來到一個叫奈薩的城市,城市居民的首領阿卡菲斯率領一個由30個頭麵人物組成的代表團出城謁見,請求亞曆山大允許他們的城市仍按原樣獨立。阿卡菲斯說,他們的城市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征服印度後創建的,是為了讓後人紀念他的遠征和勝利而創建的。他們還說,亞曆山大也在各地修建了許多城市,將來還要修建更多,從而證明亞曆山大比狄俄尼索斯創造了更多輝煌的業績。由於他們的城市的創建者是狄俄尼索斯,所以他們城市的市民一直享有獨立,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阿卡菲斯的話打動了亞曆山大,他很欣賞狄俄尼索斯曾遠征印度並建立了奈薩城的傳說,因為這樣的傳說可以起穩定軍心的作用,可以證明亞曆山大的遠征是正確的。亞曆山大不過是在步希臘和馬其頓人所崇拜的英雄的後塵,而且,就像阿卡菲斯所說的,他創造的輝煌業績甚至超過了狄俄尼索斯。這一傳說和赫拉克勒斯沒能奪取阿爾諾斯山的傳說一樣,都可起到提高亞曆山大的威信並進一步神化他的作用。他攻占了赫拉克勒斯都未曾攻下的大山,現在又在創造比狄俄尼索斯更輝煌的業績,希臘人、馬其頓人還有其他民族的人怎會不跟隨他去從事這樣偉大而崇高的事業呢?因此,亞曆山大答應讓奈薩居民繼續保持自由和獨立,但要求他們送給他300名騎手和100名官員。阿卡菲斯說,他們如果從城裏抽出100名官員,城市就無法管理。亞曆山大聽他說得有理,就答應他們隻送給他300騎手。阿卡菲斯在如數把騎手送來時,把他的兒子和外甥也都送來了。
公元前326年春,亞曆山大和等候已久的赫菲斯申、坡狄卡斯在印度河會師了。赫菲斯申已在印度河上架好了橋,還造了許多小船和兩艘三十槳的大船。印度首領太克西利斯送來了許多禮物,其中包括200銀泰倫特,還有獻祭用的牛3000頭、羊萬餘隻、大象30頭。太克西利斯還派來700名騎兵助戰。他還要把他的屬地、印度河和它的支流希達斯皮斯河之間的最大城市太克西拉獻給亞曆山大。亞曆山大在河邊向他經常祭祀的神獻了祭,舉行了體育和騎兵競賽。
希達斯皮斯河會戰
印度河,被亞曆山大和他周圍的人認為,是除恒河之外的歐亞兩洲最大的河,河寬水深,很難架橋,由於缺乏當時人的記載,現在無從知道赫菲斯申怎樣造的橋,造的什麼橋。一般都估計他可能用船為亞曆山大渡河造了一座浮橋。後來羅馬人就常用這種方法搭橋。不管如何,亞曆山大率領他的大軍順利地渡過了河,過河後,又按慣例進行了祭祀。然後率軍向太克西拉城進發。該城的總督太克西利斯帶著這一地區的頭麵人物把亞曆山大迎接進城。
亞曆山大進軍印度以來,經過許多地方,見過無數的印度人,但他們的生活都很簡樸,並不像他們原先想象的那麼奇妙,那麼富有,馬其頓人開始懷疑有關印度十分富饒的傳說的真實性了。但進入太克西拉城後,他們的疑惑煙消雲散了。太克西拉是個熱鬧非凡的大城市,集市繁華,宮殿巍峨,還有婆羅門開設的大學校。城裏充溢著一種令希臘人驚異的異國情調。男人們都穿一種特別白的亞麻布長袍,肩上披著一塊布作外衣,頭上還包著一塊,胡子染成各種顏色,白的,黑的,紅的,紫的,草綠的,等等,五顏六色,稀奇古怪。印度女子個個貌美如花,大眼高鼻,能歌善舞,但她們一個個都用紗巾把全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一些婆羅門苦行僧旁若無人似的赤身裸體或臥或站或坐在街頭巷尾曬太陽。據說,有一天,亞曆山大和他的隨從在一些在草地上行走的苦行僧旁走過時,他們中的一個突然跺著腳對亞曆山大說:“亞曆山大啊!每人腳下都有一塊土地,我們同樣也踩著一塊,而你卻走遍了地球的大部分,自找麻煩還殃及他人,你製造的罪惡將大於你帶來的文明!好自為之吧,年輕人,你已經30歲了,已經進入壯年了,珍惜自己的生命吧!你很快就會死去,你死後所占的大地隻不過足夠成為你的葬身之地而已。”
這個婆羅門叫蘭克努斯,他後來參加了亞曆山大的遠征。他還曾形象地向亞曆山大講述如何進行統治。他將一塊皺縮的獸皮鋪在地上,請亞曆山大好好看著,他先沿獸皮的四邊走動,這時獸皮便四下翹起,然後,他立在中間不動,那獸皮也平穩不動。這時,他看著亞曆山大說:“陛下,你看懂了這獸皮的啟示了嗎?它是告訴你,你的帝國已經足夠大的了,你現在應該坐鎮在帝國的中央,而不要四處出征,這樣你和你的帝國也許才會長治久安。”
一些婆羅門甚至拒絕亞曆山大的邀請,他們堅持認為,如果亞曆山大是天神之子,那他們也同樣是。亞曆山大現在麵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對於希臘人和馬其頓人來說,這些人太神秘莫測了,在酷熱的白天,馬其頓人幾乎無法赤足走路,而他們卻發現這些印度人居然能整天一動不動地赤裸著身體或站、或坐、或臥,有時甚至是在石頭上和釘子上!亞曆山大真不知應怎樣來對待這樣的人民,這樣的國家,他其實對婆羅門的高深的哲理,也心存疑懼,否則,就不會讓蘭克努斯參加他的遠征。要知道,在亞曆山大以前,沒有哪一個國王曾經或試圖征服過印度,亞曆山大自己對他征戰印度的後果,也沒有十分的把握。
太克西利斯渴望亞曆山大能盡快消滅他的仇敵波魯斯,他之所以投靠亞曆山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借亞曆山大之力打擊波魯斯。波魯斯的王國在希達斯皮斯河以東,他已經在河的東岸集結他的全部兵力,決心阻止亞曆山大過河。波魯斯已是亞曆山大征服印度必須集中力量打擊的主要對象,在這一點上,他和太克西利斯不謀而合,他也希望在出征波魯斯時,能得到太克西利斯的幫助。
亞曆山大在向波魯斯的轄地進軍前,把太克西利斯的轄地擴大了,並仍交給他掌管;他接見了前來謁見的印度山區各部族土司阿比薩拉斯的代表團。他還在太克西拉舉行了例行的祭典以及體育和騎兵競賽。任命菲利普為這個地區的總督,留下駐軍和病殘人員。然後率領增添了5000名印度人的大軍進發了,5000名印度兵由太克西利斯和該地其他官員率領。同時,他派科拉斯回到印度河,把準備順印度河而下用的戰船分批運到希達斯皮斯河。
公元前326年6月初,亞曆山大率軍抵達希達斯皮斯河西岸,並在河岸紮營。在營地就可以看見對岸的波魯斯。波魯斯身材高大,騎在大象上,頗為威武。他有200來頭戰象,300輛裝有彎刀的戰車,騎兵4000人,步兵3萬人。亞曆山大擁有的兵力和波魯斯差不多。亞曆山大的優勢在騎兵,但他的馬害怕象,害怕象的吼叫聲和所散發的氣味。這給亞曆山大出了一道難題。但先要解決的是如何過河的問題。
當時正值印度雨季,大雨連綿,所有的河流都水漲流急,這時渡河相當困難,何況對岸還有強大的敵人進行阻擊。波魯斯時時處於警戒狀態中,他在沿岸可以渡河的地方都派兵駐守,嚴防馬其頓軍隊過河。
在這種情況下,亞曆山大想出了一個分散敵人注意力、麻痹敵人、尋找機會突然渡河的策略。他自己帶領一支部隊,尋找和偵察可以渡河的地點,讓其餘的部隊分成好幾隊,一隊接一隊地向不同方向出動,整個河岸到處都有部隊活動,不是騎兵,就是步兵;他還命令他的戰船在河上來回遊弋,讓一部分士兵將皮革拿到河邊往裏填充幹草,擺出一副馬上要渡河的架勢,使波魯斯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也讓他無法集中兵力防守一個地方。為了製造一個偷渡的良機,他在夜間率領大隊騎兵在岸邊來回奔跑,高呼衝鋒口號,還用其他各種方法搞得人喊馬叫,一片喧囂,造成大軍馬上就要強渡的假象。波魯斯以為敵人要渡河,就帶著他的部隊,包括象隊,隨著聲響的方向在對岸平行奔走。波魯斯就這樣被亞曆山大牽著鼻子日夜不停地隨著這邊的部隊東奔西跑,但幾天下來,什麼事也沒有,波魯斯不勝其煩,認為對岸的喧嚷都是假的,馬其頓人根本無法過河,於是他再也不對對岸的喧嚷在意了,隻在沿河布置一些偵察哨,而把大部隊,包括象隊,撤回營地。
亞曆山大一看波魯斯中計,馬上采取行動。他已經選擇好了渡河點。在距他營地18英裏的上遊有一個樹木叢生的河岬,河道在這裏繞了一個大彎,河岬對麵還有一個小島,島上也是樹木茂盛,從無人跡。岬角和小島的繁密的樹木足以隱蔽他的渡河活動。為了分散波魯斯的注意力,亞曆山大命令克拉特拉斯率領步兵8000人、騎兵3000人,包括印度兵5000人,留駐原地,大張旗鼓地作強攻姿態,掩護亞曆山大渡河。如果波魯斯把大部隊和象隊調去阻擊亞曆山大時,克拉特拉斯就可真的率領部隊大規模地渡河。在那個河岬和營地之間,亞曆山大還布置了一支部隊,命令他們在看到印度部隊卷入戰鬥不得脫身時,立即分批渡河。亞曆山大的布置機動靈活,讓敵人虛實難測。亞曆山大本人親自率領一支挑選出來的包括10000步兵、5000騎兵的精銳部隊,迂回到選定的那個河岬處,準備渡河。
當晚暴雨傾盆,雨聲、風聲和隆隆的雷聲正好掩蓋了馬其頓人準備渡河的喧嚷聲,馬其頓人就在這黑夜的大雨中,把渡河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完成了,船隻運到並安裝好,皮筏裝上了穀殼,仔細地縫好了。馬其頓人的活動,敵人毫無發覺。破曉時風雨停了,亞曆山大開始渡河,騎兵登上了皮筏,步兵上了船,亞曆山大自己和他的一些親密將領也登上了一艘三十槳的大船,其中有托勒密、坡狄卡斯、萊西馬卡斯和塞琉古。當他們繞過小島接近對岸時,岸上的敵哨才發現了,立即飛馬向波魯斯報告。亞曆山大第一個下船登岸,隨後部隊也都陸續登岸,但這時,亞曆山大犯了一個錯誤,由於地形不熟,他們登上的其實不是對岸,而是河中的另一個島,這個島很大,以致亞曆山大誤以為是對岸了。幸好島和對岸之間的水道不寬,平時本可涉水而過,但由於一夜大雨,河水上漲了,給涉水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最後找到一個可以渡過的地方,亞曆山大帶頭搶渡,河水深及人肩,馬隻能露出頭,但還是成功地渡了過去。
過河後,亞曆山大立即率領5000騎兵全速前進,而讓步兵以行軍隊形在後跟進。這時,波魯斯派來阻擊的由他兒子率領的2000印度騎兵和120輛戰車趕到了,但在亞曆山大騎兵的衝擊下,很快就潰退了,400名騎兵陣亡,波魯斯的兒子也被打死。由於道路泥濘,戰車難於運轉,在戰鬥中毫無用處。
波魯斯聽到逃回的騎兵報告說,亞曆山大已率領全軍過河,他的兒子已陣亡,便決定率領全部兵力去和亞曆山大決一死戰。他留下幾頭大象和少數兵力駐守營地,對付對岸的克拉特拉斯,他自己率領4000騎兵、300輛戰車、200頭大象和步兵30000人來迎擊亞曆山大。當來到一塊無泥濘的平坦而堅硬的沙地時,他讓部隊停了下來,因為這裏便於騎兵的調動和衝鋒。他決定就在這裏和亞曆山大決戰。波魯斯把他的200頭戰象放在第一線,一字排開,每隔100米擺上一頭,想用這些大象來威懾亞曆山大的騎兵,大象之間、大象後麵和大象兩翼部署了步兵。步兵和大象構成了波魯斯的中軍,步兵的左右兩翼各有2000名騎兵,在左右兩翼陣前各有150輛裝有大彎刀的戰車。波魯斯的步兵在數量上要大大多於亞曆山大的步兵,而騎兵則少於亞曆山大的騎兵。
亞曆山大率領騎兵到達這裏時,看到波魯斯已擺好陣勢,立即令部隊停止前進,等待後麵的步兵跟上來。當步兵很快就趕到與騎兵會合後,亞曆山大並沒有立即率領部隊進攻,而是讓他們就地休息。他自己則對波魯斯所擺的陣式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他沒有大象,他的馬匹可能也害怕大象,因此他決定避開敵人的大象,不從中央突破敵陣。他的優勢在於騎兵,他親自率領大部分騎兵去攻擊敵人的左翼,令科拉斯率領另一部分騎兵到敵人右翼,在敵人右翼騎兵調往左翼攻擊亞曆山大時,他要率領他所部騎兵緊隨其後,從背後攻擊;令塞琉古等率領步兵方陣兵,居於中央,但先別投入戰鬥,等到敵人騎兵被打垮時再出動。
在行兵排陣上,亞曆山大顯然高出波魯斯一頭。亞曆山大先讓他的馬上弓箭手共約1000人衝向敵人左翼,以如雨點般的羽箭打亂敵陣,然後他自己親率精銳的近衛騎兵,趁敵陣紊亂之機,向其左翼猛攻。這一攻,擊中了敵人的要害,波魯斯不加思索就把所有的騎兵都調到左翼來迎戰亞曆山大。這是個致命的錯誤,正中了亞曆山大之計。右翼空了,科拉斯就從背後向敵人騎兵進行攻擊。波魯斯又不得不下令剛集中的騎兵兩麵迎敵。在亞曆山大騎兵的猛烈攻擊下,波魯斯的騎兵被迫後退,向大象靠攏。印度的象倌趕忙趕著大象向前阻擊亞曆山大的騎兵。馬其頓的步兵方陣見敵方騎兵已亂,立即奮勇向前迎擊大象,很快就把大象包圍起來,從四麵八方向大象和象倌投槍射箭。但大象左衝右撞,把密集的馬其頓方陣也撞亂了。波魯斯的騎兵這時又繞過來攻打馬其頓騎兵,但他們根本不是馬其頓騎兵的對手,很快又被打得退到大象邊。這時,亞曆山大的騎兵已集中成一整體,衝到哪裏,就給哪裏的印軍重大殺傷。而敵方的大象這時已被擠到一個狹窄的範圍內,很多象倌和大象已被打死打傷,大象已失去耐心,又無人駕馭,發起狂來,胡衝亂撞,不分敵我,踐踏破壞。受其傷害最大的,還是印度自己人,因為他們夾雜在大象之間往後退,首當其衝。而馬其頓部隊,在外線,有回旋餘地,大象衝來,他們就退,大象一逃,他們就追,並一直用標槍投射它們。後來大象精疲力竭了,不再猛衝直撞了,而是一麵吼叫,一麵像船似的慢慢後撤。這時,亞曆山大命令步兵把盾牌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密集隊形向前攻擊,而騎兵在外形成一個更大的包圍圈。印度兵隻能從騎兵的空隙中往外逃竄。同時,克拉特拉斯也已率部過了河,並用他這支精神飽滿的部隊,頂替已經疲勞不堪的亞曆山大率領的部隊,攻擊四處逃跑的印度人。
激戰持續了8小時,據說,印度步兵死亡近2萬,騎兵約3000,戰車全部被毀,包括波魯斯的兩個兒子、當地的印度總督、大象和戰車部隊的指揮官、騎兵的所有指揮官等在內的許多重要將領都被打死,沒有被打死的大象也都成了馬其頓人的俘虜。這一傷亡數字,和所有亞曆山大遠征中的各次戰鬥的敵方傷亡的報道一樣,也是大大誇大了的,而馬其頓方麵的損失又被大大縮小了,成為微不足道的。事實上,既然戰鬥異常激烈,馬其頓一方,死傷也不會太少。
戰鬥最後以波魯斯的投降而告結束,不過,馬其頓人所敘述的波魯斯的投降過程卻頗為壯烈,波魯斯雖投降卻也保持了他國王的尊嚴,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據阿利安的敘述,在這場戰鬥中,波魯斯的表現很出色,他不但是一位統帥,而且也是一名勇敢的戰士。他沒有像大流士那樣,在士卒麵前率先逃命,而是相反,隻要有人堅守陣地,他就繼續英勇作戰。亞曆山大都因他的英勇而生惺惺相惜之情,不忍殺他。亞曆山大先是派太克西利斯去勸降,但波魯斯一見太克西利斯,不容他開口,就衝過來殺他,太克西利斯隻好退回來。但亞曆山大仍繼續派人去勸降,直到亞曆山大派了波魯斯的好朋友、一個叫邁羅斯的印度人去傳達亞曆山大的口信時,波魯斯才從容不迫地來見亞曆山大,見著亞曆山大後,也並沒有顯示絲毫畏怯,而是像一個勇士麵對另一個勇士。亞曆山大首先開口問他,要他說出他希望怎樣對待他,波魯斯回答道:“亞曆山大,要像對待一個國王那樣對待我。”亞曆山大聽了後很高興,又說:“波魯斯,在我這方麵,會像你希望的那樣辦;在你那方麵,也提出你的要求吧。”波魯斯回答說,一切都已包含在這惟一的要求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