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心碑
7月22日,我們從漢中返回西安。23日清晨6點,又從西安奔向甘肅。
甘肅,是我們的故鄉所在地,那裏有我們的父老鄉親,好朋舊友……心,似乎切切地。
奧迪在寬闊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奔馳,兩旁的樹木果林莊稼地迅速地撲入眼簾,不斷地變幻著,看著豐收的景象,心裏說不出的感動。突然右手邊閃現出一片墓地,墓碑林立,一閃而過,而我的心刹那間被那些墓碑撞擊著。我憶起了母親在世時交代過我的話:“我死後,你們給我立塊碑,我是有功名的人——把你供成了大學生。”我也憶起了她在世時給我說過的話:“我的棺材要畫上前虎頭,後仙鶴,它們代表功名。”
2000年農曆3月12日,母親走了,享年88歲。臥病在床時我去看望她,她留給我的最後一句話是:“不要哭了。”記得每次回家看望母親,離家時我都淚如泉湧,不能自已,也無法品出那種淚水的滋味,隻是泉湧而出。我一直記著母親的話。母親去世前,棺木就畫好了,是照母親說的前虎頭,後仙鶴,側旁似乎是些像龍又像蛇的圖案,底座上畫的是綠葉扶著大紅色的牡丹花,母親看著,欣喜、滿意地點點頭。我知道,那是母親去世後的住房,她滿意,我們就寬慰了。而立碑之事,至今未辦,其中緣由無法說出。一晃,十年過去了,而今,看到那些墓碑,我的心又被它們撞擊著。我想,為母親立碑與否亦不重要,重要的是:母親一生的坎坷、艱辛、勞苦;母親的勤勞、善良、獨立;她性格的堅韌、不屈、不向命運低頭;母親為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無私的愛已在我的心中樹立著一座豐厚的心碑。這些在我的博文《我的母親》、《我的求學經曆》、《最戀是殷殷母愛》中已經多次表述。如今,撞擊著我的那些墓碑,又將我的情絲牽出。在母親十周年忌日即將來臨之際,又憶起了母親的種種,作為對母親的紀念。
母親,您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在我的心中,永遠立有一塊紀念您的豐厚的心碑。
荷花
最早對荷花的印象是在一張畫上看到和知道的。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我是看母親供奉的一張觀音像,母親告訴我,觀音是坐在一朵盛開的蓮花上的。我才認真、仔細地看了看觀音的寶座。觀音是坐在蓮花瓣上的,那蓮花的花瓣碩大無比,花瓣上有粉紅色的線形的花紋,十分柔軟溫潤。觀音坐在蓮花上,雙手合十,雙眼微閉,麵容祥和平靜。母親常常在每月的初一、十五給觀音燒香磕頭,嘴裏還會念念有詞:“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第二次是過年時走親戚,在親戚家的一張年畫上看到的,那張年畫上畫著水、荷花,還有一個非常可愛的胖娃娃抱著一條魚。那時我才知道荷花是在水中生長的。年畫上的那株荷花,從闊大碧綠的荷葉中挺出,盛開著粉紅色的花朵,旁邊還伸出一朵柔嫩、待放的桃形花蕾。花瓣和母親供奉的觀音寶座上是一樣的,我想荷花也可能叫蓮花,是同一種花吧。
後來上了中學,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對荷花的印象越來越清晰,對荷花的清雅、純潔、柔軟溫潤特別的傾心。特別是讀了周敦頤對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的讚美後,更使我對荷花產生了一種崇敬、膜拜之心。後來還在有關書中讀到過關於荷花的傳說。《北宋瑣言》中有一段記載荷花的傳說:唐代元和年間(806—820年),蘇昌遠居吳中,(今蘇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臉女郎,贈給他一枚玉環,不久他發現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開,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樣的玉環,但“折之乃絕”,後人又稱荷花為玉環。看到這個傳說,覺得荷花是一種既神秘又聖潔的花,心中又多了一層對荷花的崇敬與膜拜。
還看到一個傳說,說荷花是王母娘娘身邊一個美貌的侍女——玉姬的化身。當初玉姬看到人間雙雙對對,男耕女織,十分羨慕,因此動了凡心,在河神女兒的陪伴下偷出天宮,來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而西湖秀麗的風光使玉姬流連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戲,到天亮也舍不得離開。王母娘娘知道後,用蓮花寶座將玉姬打入湖中,並將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從此,天宮少了一位美貌的仙女,人間多了一種冰清玉潔、玉肌水靈的鮮花,讀了這些傳說,又對荷花的冰清玉潔、粉嫩靈動生出愛憐。
從那些初始對荷花的印象、那些在書本中學到的文人對荷花形象、品質的歌頌讚美;那些美麗、神奇的傳說,都使我對荷花的向往、崇敬、膜拜經歲月的釀造愈久愈濃,愈久愈烈。
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到過江南水鄉、西子湖畔,心想可以見到荷花的真容了,卻因季節原因未能如願。
直到2006年的7月,我們去濟南旅遊度假,才在大明湖見到荷花的真容,它與我印象中的荷花和心中想象的荷花有天壤之別。
看著大明湖中大片秀麗、聖潔、溫潤的荷花,心立刻清淨平和,整個身心像水洗般的清爽,什麼工作中的壓力,生活中的煩惱,塵世間的是是非非,在這一刻無影無蹤,甚至不知身處何地,荷花那種對人心靈的淨化竟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這就是我第一次見到荷花時的切身感受。
回神再看整個湖中的荷花,一湖的碧綠中挺出碩大的花朵,紅的、粉的、白的、黃的,繽紛耀眼、光華四射、令人炫目。有亭亭玉立、粉臉迎人盡情綻放的;有半張小嘴,欲啟齒的花蕾;有緊閉朱唇,羞答答低頭的花骨朵;有淡然含笑,隱居在姐妹身後偷看遊人、正露粉臉的……貧乏的語言難以描摹它們的倩影靚姿。移步前行,看到一副楹聯:“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正好概括了濟南大明湖的荷花和山色美景。
從對荷花的初始印象到見到荷花的真容,曆時半個世紀,真可謂不易也。
自退休後,我已經連續三年與朋友相約,在6—7月間去北海、頤和園看荷花。2010年7月11日,我們又相約去圓明園觀賞荷花展。觀賞的對象當然是圓明園的百畝荷花,也有繪畫荷展。因為是荷展,沿荷塘周圍都有大幅的宣傳文字,讓我這個向往、崇敬、膜拜荷花的人對荷花有了比較詳細、全麵的了解。
宣傳文字有對荷花的詳細介紹,從荷花的名稱、科,屬、形態、特征、品種分類、地理分布、荷文化、傳說典故等都進行了說明,最使我感興趣的是荷花的別稱。
荷花的別稱有蓮花、六月春、靈草、玉芝、玉環、水芙蓉、天仙花、水芸、紅衣……古時江南風俗,陰曆六月二十四日為荷花的生日,荷花因而有了“六月花神”的雅號;周敦頤寫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名句,荷花更成為君子之花,又有花中君子之稱;荷花出塵離染,純潔無瑕,故而中國人民和佛教徒都把它作為激勵自己潔身自好的座右銘;荷花有迎驕陽而不懼,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是人們心中真、善、美的化身,吉祥豐興的預兆,是佛教中神聖淨潔的名物,也成為友誼的象征和使者。
人們把高風亮節、清白、高尚、謙虛的品質賦予荷花。
從古至今,文人們都把荷花作為吟詠、歌頌、讚美、作畫的最佳素材、題材……讓我們就用北宋周敦頤《愛蓮說》去認識理解荷花吧。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新馬泰之旅
初遊泰國
2008年1月29日,北京時間8點30分,我們乘坐TG675航班於當日14點30分到達曼穀。走出機艙,迎接我們的是撲麵而來的滾滾熱浪,空氣潮濕悶熱,似乎進入了桑拿房,一時,我們難以適應。
走出機場,乘上接站的商務麵包車,看著熱帶風光,藍天白雲,綠樹紅花,寫滿外文的標誌牌,才真正感覺到了國外。
在曼穀,看到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凡是標誌性的建築物上,都有泰王的巨幅照片,沿途也像中國的廣告似的掛滿了國王的照片,標誌性的旅遊景點、名勝古跡的鐵柵圍牆上都用金色的帷幕挽成波浪形的花環繞,一問才知是泰國九世王剛過完80壽辰,全市慶賀。同時也看到,金色帷幕上又有一層黑色帷幕,後來方知是九世王的姐姐即皇姐在2008年1月2日去世,這一喜一悲,便出現了金色帷幕和黑色帷幕的奇特現象。
1月30日上午9時,我們從酒店出發,去遊覽泰國的大皇宮、玉佛寺、臥佛寺,還參觀了毒蛇研究中心。一路上導遊向我們介紹了有關泰國的名勝古跡和悠久曆史。
導遊向我們邊走邊介紹了右手邊高架橋上二戰時期修的鐵路,名曰“死亡鐵路”。原來日本想占領中國,必須經泰國、緬甸、老撾,方能進入中國。日本想將泰國作為他們侵略中國的大後方,便強迫戰俘和勞工修一條全長450多公裏,從泰國到緬甸的鐵路。本來這麼長的鐵路需要6年時間才能修成,至少也得3年,但日本強迫戰俘和勞工隻修了19個月便通車。鐵路中間有座橋梁,當時美國想炸毀,日本就將美國戰俘綁在橋墩上,盡管這樣,美國還是炸毀了橋梁。修這條鐵路共死亡6萬多勞工和戰俘,因而稱“死亡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