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 / 3)

他還認為,價值的多元化,文學的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文學的敏感心來關照生活。

他對生活的體驗,對人性、對情感的感悟,令人深思,發人深省。我們應該學習他對文學的解讀,把文學作為生命的化妝,按照“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的感悟,用“一顆文學的敏感心來關照生活”,用它來升華自己的思想、豐富自己的內心、關照自己的人生。

心靈花園

曾讀過一篇文章——《總有一條道路抵達心靈》文中有這麼一段話使我頓悟:“舊式庭院中必有後花園,它是主人休閑散心的好去處,清靜、幽雅、安怡、私密,花香鳥語,生機勃勃,稱之為一片隱藏的樂土也不為過。精神可以在此得到放鬆,思想可以在此得到梳理,感情可以在此得到宣泄。可以這麼說,擁有一座美麗的後花園,主人便接近於詩意棲居。”

提高生命質量有許多途徑和方法,一個人欲求心靈的寧靜,心神的放鬆,生活的充實,給自己培育一方心靈的後花園,為自己開辟一處精神的棲居地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人世間的風風雨雨難以欺淩,是是非非無法侵擾的地方。

工作之餘,閑暇之後,翻翻報紙,看看雜誌,讀幾本好書,寫寫感悟,練練書法,有條件看看祖國的大江河流,遊覽幾處名勝古跡,培養自己的愛好,拓展自己的生活情趣,品品工作以外的快樂、愜意,用知識的力量,藝術的靈光,大自然的景色驅走內心的煩悶、生活的乏味、身心的疲憊……

說來退休在家已整整五年,為自己適應退休後的生活不至於乏味無聊,我除日常家務之外,選擇了上老年大學,學曆史,學文學,甚至還學了一年的英語,有時和一起的玩伴打打乒乓球,沙弧球,很快兩年就過去了。從2005年開始,為了使自己的思維不老化,思想不僵化,不脫離社會,我又開始了寫隨筆,記日記,寫感悟,不知不覺,隨筆和感悟已記了兩三本。2007年,在孩子們的支持和幫助下,我又加入了寫博客的行列。屈指算來,又近兩年時間。在退休的幾年中,家人念我在家做家務勞累,帶孩子辛苦,每年的春節、五一、國慶節都安排我去旅遊。國內的旅遊景點差不多都已遊覽。特別是2008年的春節,家人又安排我去新馬泰旅遊,讓我感受了異域的風土人情、人文景觀。在遊覽的過程中,我都記日記,回來後整理成遊記發到博客上,這種感覺實在是太好了。可以說我心靈的後花園和精神的棲居地,是我自己和家人共同培育和開辟的,是關注我支持我的學生、博友共同經營的。每次看到他們的留言和評論,都給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勵。在這裏,值得一提的還有我的外孫女陽陽,經常幫我打博文,我感謝我的學生,感謝看過我博客的博友,感謝我的外孫女陽陽。

現在我已養成讀書、看報、翻雜誌時做些筆記的習慣,有感悟、有體會時就寫篇博文。博客就是我培育的一方心靈的後花園、精神棲居地。

試圖在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之外尋找樂趣的人,應該及早為自己的心靈培育一方後花園,為自己的精神開辟一處棲居地。你可以在那裏放鬆自己的精神,梳理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感情。呼吐胸中積存的濁氣和俗氣,汲取知識、藝術和自然界的養分,鑄造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和美好心靈。

生命底色

我想,人們生命的底色是由他們成長的環境、生活的條件、所受的教育塗上的。

我是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的一代人,是經曆過五十年代的“土地改革”、“互助組”、“合作化”、“反右鬥爭”、“人民公社”、“大躍進”的年代。也經曆了饑餓難熬的1960年、“四清運動”直至“文化大革命”……

最初留在記憶中的是花花綠綠的標語,打倒惡霸地主的口號,窮人翻身做主的喜悅……接著就是大人們說的“青黃不接”、無米下鍋、吃不飽飯。“互助組”、“合作化”時,村民們互相幫助栽瓜點豆種莊稼,沒有勞動力的村民、沒有牲畜的村民,都可以順利地、及時地進行春種秋收,不愁莊稼種不上、麥子收不回,真是紅紅火火過一陣。後來就是“人民公社”、“大躍進”,特別是記憶中留下那個饑餓難熬的1960年。那時我已是初中學生了,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對饑餓的感受太深刻了!太刻骨銘心了!也太令人恐懼了!當時村上有幾個老者先後被饑餓奪去了生命,有的年輕人浮腫得令人目不忍睹……由於饑餓的威脅,我也幾近輟學。能夠堅持上學得益於學校近便,母親的支持。

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我已經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了,一路走來,直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塗在我生命底色上的是生活的艱辛、貧窮;工作的勞累、繁忙;思想信仰的盲從,是一片灰暗、混沌的底色。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1978年,我們的黨在反思,人民在反思,我也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漸漸地分清對錯,明白一些是是非非,真應了俗話說的,老了老了,能夠明白些真理,分清點是非,就算活得清醒。

如今我們的社會安定、團結、和諧;經濟繁榮、發展;人民的生活殷實、富足、多彩。但自己年輕時過慣了窮日子、苦日子,留在生命底色上的仍是節儉、有錢舍不得花的清淡色,一時還難以接受五彩繽紛的彩色、亮色。

我想,隨著社會的前進,經濟的繁榮,生活的多彩,人們生命的底色逐漸塗成了彩色、亮色,我應該學著去享受生命的給予,生活的多彩,不負當今的社會和諧、人生豐富。

情懷

柏楊有一篇文章《眼前歡》。文中說:“我建議初為人父母的青年,最好把傳統文化中的‘養兒防老’的預期心理連根拔除,僅隻瀟灑沒有用,必須有深刻的自然心態。”“當父母的也不必莊嚴得像雕塑一樣,宣傳說:‘養兒育女是一種責任!’把互動的溫暖弄得如鋼板。”

“人類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那是大自然特別賜給的一種基因,使親子之間產生一種長久的關懷,責任有時而盡,關懷綿延無窮。”

“把親情放在適當的位置上,雙方都不致失落。人到中年,親情的互動,是階段性的幸福,不要賦予太嚴肅的意義,也不要把它看得無足輕重。上帝不允許孩子永遠記住父母入骨的愛,因為那將使他們無法成長;也不允許父母永遠記住自己對兒女所做的犧牲,因為那將使老人陷於期待回報的自憐。”

讀了柏楊這些悟透人生,悟透親情的文字,使我感慨萬千,在人類的親情關係中,傳統的“養兒防老”,現在的“養兒育女是一種責任、義務,誰還指望靠他們”,嘴上雖則如此,但心理上的預期並沒有像柏楊說的連根拔除,缺乏深刻的自然的心態。

柏楊說得太好了:“把親情放在適當的位置上,雙方都不致失落。”“上帝不允許孩子永遠記住父母入骨的愛,因為那將使他們無法成長;也不允許父母永遠記住自己對兒女所做的犧牲,因為那將使老人陷於期待回報的自憐。”

我作為一個將步入老年的人,從柏楊對待親情的情懷中,汲取了無盡的營養。因為我的傳統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雖則在經濟上有退休金,生活有保障,但心理上對親情的期待,精神上對親情的依賴,對親情的渴望,還是無法釋懷的。

應該如柏楊所說:“人類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那是大自然特別賜給的一種基因,使親子之間產生一種長久的關懷,責任有時而盡,關懷綿延無窮。”這才是對待親情的正確態度。

魅力

春天的魅力對人類的誘惑是巨大無比的。人類對春天的渴望、企盼、向往是與生俱來的。

傲雪的臘梅是最早向人們告訴春天的信息的;金燦燦的迎春花、嫩綠的小草是向春天塗上第一抹亮色的;垂柳、白玉蘭、櫻花、丁香、連翹等,早早地、互不相讓地為春天加光添彩;珍珠梅、榆葉梅、紫葉梅、碧桃一路小跑著加盟春天……它們在春光裏竊竊私語,說著悄悄話,漸漸地喧囂、鬧騰起來。人們也被它們的喧鬧聲招惹得按捺不住一冬的寂寞,紛紛走到它們中間來,伸展僵硬了一個冬天的肢體,準備釋放他們聚集了一個冬天的力量。

你看,我們的衣食父母早就在土地上耕耘、播種,播種著心中的希望;建築工人們早就鉚足了勁讓高樓拔地而起;菜農、果農們源源不斷地將新摘的果蔬運往城鎮市場……各行各業的人們像上緊了發條的時鍾去播種自己心中的春天,希望的春天,理想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