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情節處處顯示出這兩種人格的不同,從結婚耶天起即可看出,陳肖二人因“小女工”故意報複不給他們開結婚證明,肖瀟希望通過“軟磨”來實現目的,而陳旭則決不願為“小女工”提供這樣的報複機會,最後,先斬後奏與肖瀟進入洞房,以此來與現實的醜惡抗墨,當陳旭在不斷的挫折和打擊中絕望時,開始以毒攻毒,用欺瞞來對付欺瞞,以說謊來對付虛偽,以抽煙、酗酒來與命運抗爭。而肖瀟呢?盡管現實命運的遭遇同陳旭一樣,但她始終懷抱理想,對現實秩序抱著真誠的幻想,她在愛情的溫床上飽嚐幸福,又把北大荒的事業當做崇高的事業來拚搏、努力。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她們幼年時期的“白雪公主”一般的幻想。如親身感受到了現實的不公但依然按照現買規律與法則衡量一切,於是,她對陳旭的墮落、消沉,對他的不斷地說謊的行為深惡痛絕。小說中處處表現出這兩種“隱形伴侶”的衝突:“他是個男人。他要抽煙,要海聊神吹,要象個頂讓人看得起的男人那麼活著。”“她不喜歡他同什麼人來往,不喜歡煙味酒味,甚至不喜歡豬肉的香味。”“他不知道他和肖瀟之間的那根感情紐帶,已經被剝蝕過許多次了。他使肖瀟失望的太多。當初他們相識的時候那個光輝的他,已蒙上了太多的塵土。或許再有什麼意外的風暴,那根紐帶就會折斷、破裂……”
陳旭知道這一切的根由,他太清醒了,於是才有精神上的絕望,才有絕望後的消沉、墮落、玩世不恭、以毒攻毒,他知道眼前的悲劇後麵,那可怕的根由,他對現實社會充滿了痛恨、厭惡。而肖瀟卻不同,她把陳旭的變化隻看作是他個人的墮落,她對周圍的世界缺乏真正的認識,她隻是從單純的幻想,簡單的好壞出發來看陳旭的行為。“她所受到的全部教育都是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從這一簡單的信念出發,她否定了陳旭,認為“他破壞了她的理想而不僅儀是前途。”陳旭與肖瀟最後的奇遇,是兩種精神品格的最後一次撞擊,陳旭一語道破天機:“肯說出自己心理的所謂罪惡的人,不會是頂可怕的人,”“承認自己是醜惡的壞蛋,同那些自以為高尚的偽君子相比哪個真實?”肖瀟從理念上拒絕接受這一切,但在心靈深處卻受到強烈震動,肖瀟是單純的女子,她在整個過程中也不斷地反思自己,反思與陳旭的愛情,她一方麵認為陳旭政治上沒前途,與她不配,但她深知這不是事情的全部原因,直到她決定離婚的時刻她都難以說清自己是否真的不愛陳旭。
現實改變人,肖瀟茌不知不覺中也開始說謊,這是社會逼迫她這樣,也許這種說謊是為了一個真誠的願望。她由此陷入了深深的精神痛苦當中。
小說的敘述視角是肖瀟,這對於陳旭的精神狀態的揭示,也許不是最好的角度。從小說的主要基調來看,作者本人對陳旭的消沉、墮落未做明確的價值判斷,不過她更多地對肖瀟充滿了同情。從某種深刻的意義來講,陳旭也許是最感人的形象。無論如何,小說通過曲折的故事情節,細膩的心理分析,把社會、曆史、愛情,婚姻、道德等等集中於特定人物身上,對人的生存價值、人格力量做了深刻的透視和逼真的再現。無論陳旭還是肖瀟,其實從根本意義上講是一致,“生命自我”與“社會自我”不斷衝突,難以融合。其實,陳旭的消沉與肖瀟的真誠的奮鬥,都根源於一個共同的理想。就是實現童年的幻想,體現生存的價值。陳旭因此而以自我折磨來同社會抗爭,肖瀟則更多地順從適應,以此來保存自己的幻想。比起陳旭,肖瀟的精神危機要更加嚴重。小說的故事情節在那動亂的年代裏就結束了,但他們的命運還在延伸。可以設想,一旦曆史改變方向,一旦社會有一天把人的生存權利放到應有的位置,一旦人可以通過努力實現個人的價值。那麼陳旭一定會從沉淪中奮起,因為他心中早把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放到了一起。而肖瀟則會出現再一次的精神危機,因為她從來或極少把自身的命運與整個社會和曆史聯係起來。
《隱形伴侶》是一部關於人性思考的小說,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內涵已經大大超越了題材的限製。這是它同以往知青文學的重要區別。
從上述的長篇小說中,我感到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這些長篇巨著總是緊貼曆史和現實,它們是在社會環境的描寫中來表現人,他們常常把“生命自我”與“社會自我”,把個體精神與社會秩序放到一起來加以表現。它們都表現了人在社會環境中的不斷抗爭,表現這種抗爭過程中,人是如何顯示出自己的生命意誌與人格力量,同時,又表現了社會如何在殘酷的壓迫與嚴重的扭曲巾消磨、打擊人的精神力量與生命意誌。比起中短篇小說來,這些作品的氣勢更為雄渾,思索更為深沉,線索更為繁複。如果我們無論如何還必須把人做為一種社會角色來看待,如我們承認生命本能常常受到社會曆史條件的製約,那麼,優秀的長篇小說可以說是在“生命的整體”揭示上為當代文壇做出了貢獻,它們既是曆史的記錄,又是現實的寫真,同時還是人性的張揚,它們在對社會曆史的揭露和批判的同時,對生命做了真切的表現。並想要尋找出對生命本體的解釋,引起人們對生命本體的思考。
當代長篇小說創作正在這一層次上不斷努力。近幾年來,把曆史社會內容與人性內涵結合在一起加以表現的長篇小說不斷冒出。比如張煒的《古船》、老鬼的《血色黃昏》、黎汝清的《皖南事變》都表現出在新的更高的層次上把握曆史的努力。當然,它們中大多數還是在曆史寫真與現實批判的基礎上加進了人性思考。生命和人性,常常還似影子一般時隱時現。但是,沿著這條線索發展下去,我相信,那種著力表現生命意識的史詩般的並且帶有寓言色彩的巨著,在不遠的將來會在中國文壇出現,並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