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俘》同樣是一篇戰爭題材的小說,兩位女性,一個是敵人,俘虜,一個是革命戰士,是押送女俘的軍人。在這一點上她們是絕對對立,無法通融的,但她們有共同的人的身份,這就是母親。當“我”把女俘當做一個母親,看看她的兒子和她們純粹的母子之情時,逐漸手軟心慈,滋生了強烈的同情之心,這是一種人性的認同和感化。而且最後,正是女俘及時的通報才使昏倒在路途中的“我”得救,最終流出感激的、驕傲的淚水。感激的是人的良心,驕傲的是人性最終超越和戰勝了一切。這篇同樣也明顯帶有杜撰痕跡的小說,表達了同《離離原上草》相近的人間感情。
劉亞洲《一個女人和個半男人》,描寫在戰爭的環境中,一個士人對真正男子漢的無法抵禦的愛情和追求。即使在硝煙彌漫,槍林彈雨,生命沒有保障的環境中,人仍然在進行即使在和平環境中也格外艱難的愛情選擇。這種無法克製的力量和衝動,由於特殊的環境,而得到了有力而徹底的張揚。
作家們不約而同的把戰爭和人性結合起來,加以表現,顯示出他們強烈的人道主義思想和對美好人性的向往與追求。這些小說的不足如同他們所要表達的情感一樣明顯。從整體上,我們當然需要做冷靜,客觀和審慎的剖析,而在“人”的自覺與人性張揚的角度上,我以為它們在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曆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啟發價值和認識意義。它們暴露出這些作家對人性內涵理解的簡單、偏頗與混濁不清,但那種執著的創作衝動,卻值得我們珍視。
4、大自然:生命力的讚美
在表現人性的覺醒過程中,有的作家選擇了戰爭環境,而另一些作家卻選擇了大自然。他們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塑造人的形象。如前所述,戰爭環境的設置,是基於作家歌頌、讚美人性至善至美的動機,而大自然,卻顯示了人的生命力的蓬勃生機高揚了生命的不可戰勝的力量。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沒有航標的河流》(葉蔚林)、《迷人的海》(鄧剛)、《北方的河》(張承誌)、《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曉聲)和《船過青浪灘》(劉航平)中見出。
需要說明和補充的是,對自然的歸依和讚美,在當時的知青文學中成為種普值的共同的創作傾向,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青平灣》對陝北小區的一草一木充滿了熱愛之情,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中,知青陳信在返回城市中,發現那小樹林,甜水井,都被當時的自己忽略了,隻有在離開它們時,才從記憶中喚醒這美好的自然世界。孔捷生的《南方的岸》中,易述同樣對海南的晨光晚霞,暴雨台風產生無限的倦戀。張承誌的《綠夜》中,主人公在離開蒙古草原數年之後,日夜想念那草原壯美的景觀。它們的共同傾向,是對自然的回歸和依戀,正是大自然的美好景觀與深刻印象,成為他們情感的依托,精神的自由疆場。
把大自然做為生命,把人和大自然的角逐、搏鬥做為表現主體的,是我們開首列舉的那些作品,它們以此來顯示人的不可戰勝的力量,人的生命力的底蘊,以及人的智慧、勇猛和人格力量。《迷人的海》集中表現了人和大自然的搏鬥,從中生發出兩個主題,人的勇猛、頑強是征服大自然的力量來源,人在與自然的搏殺過程中,認識到隻有人與人力量和智慧的結合、凝聚才能最終戰勝一切。小說塑造了老海碰子與小海碰子兩個形象,一開始,他們各自都十足地自貞自恃,他們互相蔑視,互相嫉妒,互相防備,但是,當他們次次與大海做殊死的搏鬥時,逐漸彼此了解到對方不可代替的優長,從而反視出自己的不足,並達到隻有在一起共同搏鬥,“才能尋求到那個迷人的希望”的認識,最後,兩代海碰子“迎著冉冉升騰的紅日”“並肩紮進了浪濤滾滾的大海”,老海碰子醬褐色的皮膚是他磨煉、經驗的象征,小海碰子舉著的新式魚槍,是他的智慧、聰明的體現,當他們把這一切結合起來的時候,他們從內心裏樹立起共同的信念,那個“世世代代海碰子終生尋找過,但始終未找到的東西”——由鮚魚守護的五壟刺和六壟刺的海參,一定能夠尋找到。在小說當中,老海碰子當年被鯊魚吞吃了卻破肚而出的神奇傳說,小海碰子毫無畏懼,勇猛果敢的行為,與大海的神奇力量互相交織。使小說成為一首關於大海和人的讚美詩。
這篇小說明顯帶有象征意味,酶的複雜神秘,征蓿社會人生的撲朔迷離,而兩代海碰子從生疏、隔膜到理解、融合、凝聚的過程,又寄托了作家對人性的美好願望。整個小說在詩意艇的描述中,充滿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張承誌是一位理想主義的作家,大自然,尤其是西北草原,是張承誌精神理想的歸宿,他寫過《黑駿馬》,寫過《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他正是“騎”著理想相信念的“駿馬”奔馳在養育過自己的廣袤無邊的草原上,為她唱出首首動人的歌。他的《北方的河》,是又一次對自然和理想的絕唱。北方的河,把自己的勇敢和深沉,粗獷和溫柔注入了“他”,一位文弱書生的胸中,使他的血液象北方的河一樣律動,成為真正的男子漢。自然的景觀和人物的心靈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展現祖國,人民和時代的精神風貌,洋溢出生命的勃勃生機。
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上地》中,自然是人類高場自己的力量,顯示自己的價值的疆場,它是生命的墳墓,也是生命的搖籃,它是生命的歸宿,也是生命的起點。“摩爾人”死了,但他的人格力量和生命價值,卻在對蠻性荒野的開墾中獲得了再現。此外,象劉航平的《船過青浪難》,也是通過一位身受侮辱的姑娘,在絕望中看到人與惡浪,險灘搏鬥時,重新喚醒生的信念。她由此認識到“這個世界上,遙還有這麼一種嚴酷的生活!還有這麼一群勇敢的人們”,“生命從來未曾幹涸過,它來自藍天,來自山間,流入洞庭,湧入長江,又彙進大海”。生命與自然同歸、融合。人從自然中得到生的希望和力的啟悟。
我們從四個側麵分析了“反思文學”階段,中國作家對美好人性和生命力量的讚美與高揚,它們的成熟程度摻雜不齊,主題各有側重,情感之力各有支點,理性思索各有方向。他們正是這樣從備自的人生經曆,情感世界和理性思索出發,向一個共同的目標聚合:人——善良的,友愛的人,勇敢的人,智慧的人,一句活:大寫的人。他們不忘記曆史的傷痕,他們銘記著現實的創傷,他們苦悶、痛苦、歡欣、他們掙紮、拚搏、奮進;他們歌唱、呐喊,同命運抗爭。他們時而消沉,時而逃避,但更多的時候,他們大膽地直麵慘淡的人生,在紛繁不定的現實社會中,在撲朔迷離的自然世界中,他們開拓著心的領域,使她自由博大。在坎坷踉蹌中,樹起帶血的鮮紅旗幟,在上麵書寫兩個大字:人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