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一種“雙贏”的智慧(1 / 1)

在這個世界上,合作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的一種天然的關係。孩子的合作精神,是從家庭、從父母之間的相處中學來的。所以,每一位媽媽都要表現出良好的合作方式,讓孩子照著“模子”去學習。

一位日本小學的校長在被問到“您辦學最注重什麼”時,是這樣回答的:“教育孩子理解別人,與其他人合作。在現代社會,如果不能上下相互理解和合作,知識再多也沒用。”

正如這位校長所言,學會與別人合作是一種很重要的素質和品格,也是人類繁衍生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一位老教師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親身經曆,他在與學生們的互動中,用實踐證明了合作所產生的巨大力量。

那年,我和10個八九歲大的孩子一起住校,雖然孩子們年紀還小,但他們都得自己洗衣服,我也會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由於人多地方少,所以小小的洗衣房裏,經常是吵吵鬧鬧的,不是這個孩子灑了水,就是那個孩子把洗衣粉放多了,要麼就是誰和誰又為小事爭執起來了。我通常是幫了這個又要幫那個,常常弄得衣服還沒洗完,孩子們已亂成一團,而我也已經筋疲力盡。

多次之後,我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想了一個辦法,讓孩子們把自己所有的髒衣服都放在一起,然後一人接一盆水,擺成一排,每人都坐在自己的盆子前。然後,我對孩子們說:“第一位同學洗領子,洗完後傳給第二位,第二位洗袖子……”這樣,每個孩子隻負責洗衣服的一部分,這種“流水線”似的作業形式,很受孩子們歡迎。從那之後,孩子們不但很期待洗衣服,而且也為能為自己和同學洗衣服而自豪。

於是,洗衣房裏再也沒有了過去的吵鬧和嘈雜,而是形成了有序的、友善的洗衣隊伍。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能感受到這位老師的教育智慧。讓孩子們從各幹各的到集合起來合作,從混亂到有序,從急躁到平靜,從厭煩到期待……這些無不要歸功於良好的合作。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講,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合作需求”,就是一種願與其他人合作工作以達成共同目標的願望。在這點上,科學家經過核磁共振試驗時有所發現,人們合作時大腦發出的信號是愉悅的信息。而對孩子而言,學會與人合作不僅會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別人的友誼,還會有利於自己的成長和將來事業上的成功。

由上可見,培養孩子學會與人合作已是當前教育的重要課題,你對此也該充分重視起來。

☆在共同的家務中,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通過做家務來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是一項簡便易行的方式。比如,對於五六歲的孩子來說,你可以帶孩子一起洗碗,你洗一遍,孩子洗一遍,然後讓爸爸負責擺放。在洗碗的過程中,你還可以一邊講解洗碗的要領,一遍鼓勵孩子做得不錯,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孩子合作的積極性。

對於更大一些的孩子來講,你可以安排給孩子單獨負責某一部分家務。需要提醒的是,一旦任務都安排好了,全家人也都沒有異議了,你就不要輕易接受孩子的討價還價,因為隻有願意服從的人,才是善於合作的人。

☆讓孩子多參加合作關係的活動

現在的孩子大多自我中心意識強烈。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尊重別人,不會為別人著想,喜歡我行我素。而這樣的心理,很難與同齡的小夥伴和睦相處,很難融入到集體生活,往往會碰壁,過得不開心。

不過,正因如此,才更應該讓孩子多參加一些有合作關係的集體活動,通過在集體生活中的鍛煉,孩子會慢慢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特別是經曆過幾次碰釘子的事情後,他們會有意識地在之後的集體生活中多考慮他人的感受,從而獲得與他人相處的經驗,體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

☆合作中多些鼓勵,少點責備

任何領域,語言的運用都稱得上是一門藝術。在與孩子合作時,你應多說鼓勵的話,少說責備的話、諷刺的話。

因為這時候你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會讓孩子學會如何對待合作中的夥伴。所以,媽媽們一定要注意合作時的態度和用語,這是在為孩子以後的合作能力打基礎。

快樂教子課堂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一個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其職業生涯、人際關係以及愛情婚姻都會出現嚴重問題或招致失敗。所以,對媽媽們來說,如何從小培養孩子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已經成為一件刻不容緩的工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