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自私的“怪病”,讓孩子視分享為快樂(1 / 1)

自私,很多媽媽在說起自己家的孩子時,都會用上這個詞。如今很多的獨生子女,的確自私得很:他的東西,堅決不允許別人碰;他喜歡吃的東西,連爸爸媽媽也不能嚐一口,即使媽媽們說破了天。

但你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變成如此,並且怎麼說他,他也聽不進去?難道隻有打罵才有效嗎?其實,孩子之所以自私,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媽媽的教育不當造成的。媽媽自私,孩子自然就會染上自私的“怪病”。

小胖不愧叫“小胖”,渾身上下都是胖乎乎的。因為他的體型較大,所以在幼兒園裏,也就成了“小皇帝”,總讓別的小朋友們聽他的,並且自己的東西他們絕對不能碰,否則就認為別人侵犯了自己的權利,即使在家也是如此。

小胖愛吃魚,每次奶奶做紅燒魚時,總會把魚身給小胖吃,其他人隻能吃魚頭。於是,小胖養成了一種習慣:每次吃飯都把魚放在自己麵前。看到孩子每天都這個樣子,媽媽不禁皺起了眉頭。

這天,奶奶又做了紅燒魚,媽媽把魚放在桌子中間,並且夾了一塊魚身。

小胖不幹了,大喊道:“魚身是我的,你們不許吃。”

媽媽生氣地說:“這魚是奶奶做給大家的,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吃?”

“騙人!奶奶明明就是做給我一個人的!”

這時候,爸爸也說話了:“兒子,別這麼自私,你要懂得分享……”

小胖一聽很生氣,把筷子扔掉,理直氣壯地說:“還說我呢,你們怎麼不懂得分享呢?那次張叔叔來借汽車,車子明明就沒有壞嘛,爸爸為什麼要找借口推辭?人家又開不壞!你可以自私,為什麼我不行?”

“你……”爸爸還想訓小胖,可剛一開口,卻什麼話也講不出來了。

小胖這樣的孩子,正是自私的一個真實寫照。尤其是在餐桌上,他的那份自私表露無遺:自己成為餐桌的中心,所有的菜食都以自己為主。這時候,他既不會照顧爸爸媽媽,更不會尊敬爺爺奶奶。

自私是一種心理障礙,很容易導致孩子發展成為一個吝嗇、冷酷、殘暴的人。但你也不必因此感到束手無策,更不必杞人憂天,隻要積極行動起來,讓孩子感受到給予和付出的快樂,那他就可以輕鬆告別自私的“怪病”!

☆學會快樂地分享,做孩子的好榜樣

從小胖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不懂得分享,關鍵就在於父母的“壞榜樣”。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舍得與人分享,孩子耳濡目染就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東西,幹嗎要與別人分享!

因此,想要改變孩子的自私心理,單純的口頭教育是沒有效果的。隻有以身作則,學會快樂分享,做孩子的好榜樣,孩子才能懂得分享的道理。例如,當自己得了獎金時,不妨請同事們“搓一頓”,最好還能帶上孩子,讓他看到自己的大方;有了一幅名貴字畫也不要藏著掖著,可以邀請好朋友一起到家裏欣賞。如此,孩子自然會模仿你的行為,也會與他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

☆及時提醒與表揚,讓孩子視分享為快樂

無論孩子是因為什麼借口表現自私,你都應該立即提醒他:“孩子,你這麼做可不好。你看,你的朋友顯得多麼失落啊!”當然,這種提醒應當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而不是板著臉訓斥他。

如果看到孩子拿出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此時你一定不要猶豫,應當及時讚揚他的這種行為,對他說:“你做得真棒!你看,那些小朋友也高興得鼓掌呢!”這番話,定會讓孩子明白這是好的行為,從而把分享看成快樂的事。

☆利用“演戲”幫助孩子克服自私心態

孩子的學習大多是從遊戲中獲得的,你可在遊戲當中與孩子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識別不同行為的對錯,讓孩子能在遊戲中積極主動地克服自私心態,從而快樂地建立起有效的分享觀念。

比如,讓孩子扮演一個想玩別人的玩具時,卻被拒絕的小客人,體會被拒絕的痛苦;或者讓孩子扮演接待小貓的小主人,將自己吃的東西要分給小貓吃,玩的東西要和小貓一起玩,進而讓孩子從分享的行為中得到快樂。

快樂教子課堂

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美好的童年。媽媽們以身作則,及時提醒與表揚,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美妙與喜悅,體會分享所帶來的成就感,這樣他就能告別“自私”怪病,快樂地與人分享,成為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