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於“死亡”的真相(1 / 1)

任何一個生命體都有其終結的一刻,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都必須麵對死亡。對孩子來說,他們最先麵對的死亡可能是一條缺氧的小金魚,也或許是家裏老邁的寵物狗,也有些孩子第一次麵對的死亡則是自己的祖父、祖母的去世,這些在孩子的心目中除了留下悲傷,更多的可能是恐懼,因為很多孩子會覺得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關於這一點,美國的教育采取的是直截了當的方式。對於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總是做出最為直截了當、簡單明了的回答,並盡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

另外,美國的一些學校裏,還專門開了“死亡課”,聘請一些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或護士給孩子們講解,通過做遊戲、演話劇等方式,讓孩子知道死亡的概念。

由於教育觀念和環境不同,我們國家目前還沒有這種教育模式。這就更需要家長多做一些工作,讓孩子理解死亡是什麼。

曼曼的奶奶去世了,她表現得非常難過,因為奶奶平時對她特別好。曼曼的媽媽糾結於“到底讓不讓孩子去參加奶奶的遺體告別”,不知道孩子能不能承受得了。

為此,曼曼媽媽向自己一位研究兒童心理學的朋友請教。朋友告訴她說:你們可以跟孩子講一些關於奶奶去世的事,比如會穿什麼樣的服裝,房間會怎樣布置,奶奶的遺體會擺放在何處,等等。還可以事先讓孩子知道,參加葬禮的人會因為難過和思念而哭起來。當然,如果孩子自己不願意參加,就不要勉強她。

或許孩子在參加完祖父、祖母的葬禮後,會受到奇妙的思維邏輯影響,認為死亡是可以逆轉的,或者死去的人總有一天還會活過來。

這些念頭都是正常的,也是孩子思維發展過程中所必經的階段。媽媽們所要做的,不應該是欺騙,而是實事求是地告訴他死亡的真相。媽媽們絕對不能用睡覺來指代死亡,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害怕睡覺,生怕自己睡著後再也無法醒來。而告訴孩子“死去的人去了天上的世界”有時也並不明智,這樣或許會讓孩子產生對飛行的恐懼。

除了正確地告訴孩子死亡真相,假如孩子問起死亡的事情時,你還應該對他給予一定的安慰。此時你可以告訴孩子:“在你完全長大,並擁有自己孩子之前,媽媽是不會死去的,但是會慢慢變成年紀很大的奶奶,然後才會死去。”將這種事情推遲到遙遠的無法想象的未來,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安慰,當他了解到自己還沒有長大,就不會擔心周圍人的突然死去了。這樣既能讓孩子得到合理的解釋,又能滿足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從而讓他的心靈健康成長。

☆處理好你自己的感情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等到麵對死亡的時候,才開始考慮如何向孩子解釋這一概念。但實際上,這並不是最佳時間,特別是當我們自己也麵臨如何處理失去親人的痛苦的時候。比較好的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偶爾談論一下自己對死亡的看法,或者自己的經曆。比如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的寵物死的時候自己是什麼感覺,祖父去世的時候,是什麼想法,等等。這會給他們這樣的感覺:死亡與損失是普遍的。

☆告訴孩子生命的周期

其實生活中,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告訴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大多數媽媽都忽略了。我們建議媽媽們還是要抓住這樣的機會。比如,看到公園裏鮮花的盛開與凋零,會使孩子明白生命與死亡的關係,就如同季節的變化和寵物的死亡一樣。在談到年老的親戚和朋友時,也可以向孩子解釋什麼是衰老。如果時常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訊息,那麼孩子就知道,死亡話題是可以談論的,這樣他們就會大膽地向大人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將來再麵臨所愛的寵物或者家人死亡時,也會更好地麵對。

☆讓孩子知道你的悲傷

從媽媽們的內心來講,誰都不願意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悲傷。但是當親人離世,如果向孩子隱瞞自己的悲傷情緒,往往會使孩子感受到媽媽們與他的隔離,甚至還會傳遞給他這樣的信息:當親人死亡時,感到悲傷和哭泣是不好的。實際上,媽媽們要做到,應該是讓孩子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也是每個人都必須麵臨的,但這種痛苦不會一直持續。

快樂教子課堂

死亡是整個世界所有人都必須麵對的現實,這自然也包括孩子。孩子們對死亡的問題常常叫人難以回答。對此,媽媽們最好選擇直接和誠實回答的方式,並且隻提供孩子們需要的信息。但同時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會陪著他長大,等到他很大很大的時候,爸爸媽媽很老很老的時候才會死去。但至少在很長的時間裏,爸爸媽媽都會在他身邊,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他都會得到照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