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雙審美的眼睛(1 / 1)

當下,鋪天蓋地的信息充斥著人們的視覺,而這或多或少地也影響了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們。今天看到哪位明星穿了破洞牛仔褲,自己也要媽媽給買一條;明天看見誰把頭發染成了綠色,趕緊用暑假的時間也弄一下,跟著過一把“癮”……類似這樣的情況在很多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身上都會發生。

一旦發現家裏有個“另類”小魔頭,爸爸媽媽多是無奈地搖搖頭。若是訓斥孩子,沒準還會引來一堆反駁的“道理”,很多爸爸媽媽索性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說說不聽就算了。

雖說如此,我們的心裏卻並不消停,也擔心這樣下去,孩子會走入審美的誤區,對成長不利。

那麼,媽媽們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孩子從小到大,自己給過他多少審美的引導呢?

審美品位的高低,最能反映人的氣質。怎樣培養孩子具備較高層次的審美意識,以在富有個性的審美中建立自尊與自信,是媽媽們必須要掌握的。

對此,婷婷的媽媽做得很不錯,她是這樣培養女兒婷婷的審美觀的。

孩子在穿戴方麵的選擇,我從不硬性規定哪些可穿或哪些不可穿。我之所以這樣做也是防止她產生逆反心理,認為媽媽沒有能力打扮她,就限製她追求美。即使媽媽也沒有剝奪女兒愛美的權利。

一次,我花30元錢買了5公斤毛線頭,那是毛衣廠的下腳料。我把五顏六色的線頭一截截接好,給孩子織了十來件衣、裙、褲、背心,利用顏色俱全的特點,精心設計出富有兒童情趣的款式和圖案。女兒穿上這些衣服,平添了幾分聰穎、活潑。小朋友圍著她,摸摸小烏龜,揪揪三毛的頭發,羨慕極了。好多阿姨都借這些衣服做樣子。

過年了,女兒不讓我花錢為她買新衣,建議利用家裏的剩條絨布拚成灰綠色罩衣,由自己設計選擇補花圖案,最後她選擇了一個卡通小姑娘。於是,我們找出各色花布,女兒負責剪紙樣,全家三口人剪剪貼貼,拚拚補補,一起縫製,整整幹了兩天一夜,直到大年初一才完工。我們把它掛在衣架上欣賞,那奇特的效果,簡直令人心醉!女兒幾次參加學校裏的活動都穿著它,從6歲一直穿到小學三年級仍舍不得丟棄。女兒在一篇作文中說:“即使我住進了宮殿,享遍富貴榮華,不管走到哪裏,永遠不會丟棄它。”

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婷婷和她的媽媽都是愛美的人,但是在媽媽的正確引導下,婷婷沒有像如今很多孩子那樣追求名牌,而是從媽媽的一針一線裏感受到美的真正意義。

在充滿物質誘惑的未來社會中,讓孩子擁有一種富有個性的協調美,保留一份自尊自信,少一份自卑自賤,不會盲目追求不屬於自己的美,讓他體會到創造美的過程比享受美更令人陶醉。不難想象,像婷婷這樣的孩子是不會從物質享受上和他人去攀高比低的,這不是壓抑自己,而是具有了科學審美觀,擁有了審美的能力和自信。

☆給孩子正確的審美引導

一個人審美能力的高低很能體現一個人的氣質高低,氣質高雅的人,審美能力也會很高,他知道自己穿什麼衣服得體,戴什麼首飾彰顯個性。在孩子追求美的過程中,他們最初可能會模仿一些成年人,笨拙地學著打領帶、化妝、穿他看上去流行時尚的衣服,可能會因為盲目追求美而導致出現一些低級的錯誤。這時,媽媽們千萬不可諷刺和打擊,諷刺和打擊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導致孩子心理自卑,還會抹殺他們對美的追求,阻礙他們正確審美觀的形成。

☆帶孩子走出攀比的誤區

希望自己漂亮,受到所有人喜愛的孩子,最希望自己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所以,當孩子看到別人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的時候,往往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自己也想擁有的心理。究其源頭,其實並不在於孩子真覺得別人的東西好,而是他攀比的心思在作祟。他會認為,別人之所以比我漂亮,是因為他穿了名牌的衣服,戴著名牌的手表,腳蹬名牌鞋子。於是,他就強烈要求媽媽也給自己買,自己穿上了就是美的。所以,當孩子產生攀比心理的時候,你一定要及時糾正。

☆讓孩子接受藝術熏陶,提升審美水平

你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挑選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與他一起賞析。比如欣賞風景畫時,可問孩子:你在畫中看到了什麼?有什麼聯想?你認為畫中什麼最重要?為什麼?這幅畫給你什麼感覺?你認為畫家在作畫時有什麼感覺?諸如此類。在問完問題後,對孩子的回答也不要敷衍了事,而要細心傾聽孩子的回答,肯定他說得對的地方,必要時指正錯的地方,從而使孩子逐步提高審美能力。

快樂教子課堂

人在日常生活中對美的追求與表現,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堅持某種審美觀點、自己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情感。一個孩子如何在生活上體現美,塑造美的氣質,需要媽媽從科學審美上予以引導。有必要提醒一下,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個性,在提高審美能力方麵,應根據孩子本身的特點,循序漸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