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搞清楚錢是怎麼回事(1 / 2)

在經典理財童話《小狗錢錢》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金錢絕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可是,假如我們缺錢的話,錢就會變得格外重要。”

當然,這並不是說要讓孩子從小就把金錢看得很重,而是要讓他了解錢的概念、用途,以及錢所能做到的事情。在這個社會中,任何一個人都需要錢,而且沒有人敢說自己不缺錢,即便是百萬億萬的富翁,隻不過是各自的需要不同而已。由此可見,“財商”這項基本的生存能力,是孩子不可或缺的,隻是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點。

一所幼兒園在對3~5歲孩子的調查中,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知道錢是從哪裏來的嗎?”有的說是從爸爸媽媽兜裏或家中的櫃子裏拿的,有的說錢是銀行給的,還有的說不知道,隻有20%的孩子說是工作掙的。從這一數據中不難看出,大多數孩子都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正因為如此,孩子們對於金錢的使用沒有概念,也不會懂得珍惜和理財,所以媽媽們應該盡早讓孩子知道錢是怎麼來的,告訴他錢是勞動所得的報酬,是辛勤地工作換來的,並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理財技能,提“錢”布局。

實際上,在沒有受到教育和影響的時候,孩子本質是善良的,他的頭腦如同一張白紙,隻要媽媽們加以正確引導,讓他具有正麵的金錢意識,明白錢從何而來,他自然會理解你的苦心。

峰峰剛到上幼兒園的年紀,媽媽為了培養他的理財意識,決定帶他一起去交學費,在路上,峰峰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要把這些錢交給幼兒園呢?”媽媽溫和地告訴他,這些錢交給幼兒園,主要是用來支付幼兒園阿姨的工資,用來買玩具、學習用品、水果、午餐,為小朋友修建玩耍的場所等。

峰峰又問:“那我們交給幼兒園的錢,都是從哪裏來的呢?是爸爸媽媽工作掙來的嗎?”媽媽說:“寶寶真聰明,你說對了,我們所花的所有錢,都是爸爸媽媽辛辛苦苦地工作掙來的,跟幼兒園阿姨一樣,我們隻有通過工作才能獲取金錢。”峰峰點了點頭說:“我知道了,以後我再也不會亂花錢了,而且還要幫爸爸媽媽多幹活。”

盡管隻是去幼兒園路上的簡單對話,卻讓年幼的孩子明白了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個是為什麼交錢才能上幼兒園;第二個是錢是一種貨物與貨物之間等價交換的媒介,是需要付出勞動才能獲得的東西,並不是隨意得到的。通過這樣的教育,孩子會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和爸爸媽媽的艱辛,從而擁有正確的金錢意識。

在很多個國家中,對孩子的理財教育都是很早就開始了。法國的爸爸媽媽們早在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為他進行家庭理財訓練,並教他基本的貨幣觀念,在10歲左右孩子就會擁有自己的獨立銀行賬戶,從而擁有很好的理財觀;美國爸爸媽媽們則要求3歲的孩子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13歲就開始自己打工賺錢,懂得如何運用基金和股票等投資工具進行理財;在日本,很多剛剛升入中學的孩子,就開始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掙錢交學費或零用。

明智的媽媽們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他認識錢,並告訴他應該如何正確地花錢。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把孩子培養成貪財鬼,更不是誤導孩子,而是以此來培養他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讓他明白錢的重要性,懂得爸爸媽媽們辛苦掙錢的艱難。如果孩子認不清錢的來源和本質,那麼他將很難學會理財,長大後也不會好好把握手中的金錢。

羅伯特·清崎這樣說道:“理財是一個人十分重要的社會生存技能,一個人必須端正對於金錢的態度,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要讓金錢為我們服務。今天我們的教育體製已經不能跟上全球變革和技術創新的步伐,我們不僅要教育青年人在學術上的技能,還要教育他們理財的技能,因為這不僅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而且是生活得美好所必須具備的技能。”

作為媽媽們,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從小讓他樹立正確的金錢意識和經濟意識,讓他懂得金錢是需要用勞動去獲取而且需要節約使用的。這不隻是一種工具和手段,還是讓他最終能夠成為一個能幹的、健全的新時代人才的基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