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物與景物 2.《昆明湖:耶律楚材與乾隆》(3 / 3)

乾隆是個大孝子,選擇甕山泊修造清漪園,為母親祝壽。他還將甕山改稱萬壽山,西湖改稱昆明湖,以烘托喜慶氣氛。湖中最小的人造島鳳凰墩(麵積僅百餘平方米),係根據無錫惠山腳下大運河中的小島黃埠墩“克隆”的,是其孝敬給母親的禮物:“乾隆皇帝奉母下江南,路至黃埠墩時,因母偶感小恙停留憩息。其間,有當地寺廟裏的僧人供奉齋飯,祈禱平安。回京後,乾隆皇帝即在水波蕩漾的昆明湖中仿建了這座小島,取名鳳凰墩,以示懷念之情。爾後,又花費了大量精力裝點這座小島,使鳳凰墩成為昆明湖中著名的一景。”(翟小菊語)鳳凰墩上有供奉佛母神像的鳳凰樓,與南湖島上的龍王廟相映成趣,寄寓著“龍鳳呈祥”、“帝後並配”之美意。乾隆又想寫詩了:“諸墩學黃埠,上有鳳凰樓。一鏡中懸畫,四時長似秋。山容格外秀,波態度前浮。何事三山遠?還期羨遊。”1830年,因公主多於王子,迷信的道光帝怕陰盛陽衰,下了拆撤鳳凰樓的聖旨。“蓋雲龍為帝王之相,而鳳乃後妃之兆,故去之。”他希望此舉能改變大清帝國江河日下的尷尬局麵?真夠荒唐的。直到慈禧太後掌權,不僅花重金將清漪園改建為頤和園,還想在繡漪橋北湖內這荒涼已久的孤島上恢複鳳凰樓。她是個古老的女權主義者,早就期待著扭轉乾坤,形成“鳳在上、龍在下”的政治格局;如願以償之時,自然大力倡揚鳳凰的精神,以顯示後宮之力量。可惜,頤和園內需要“砸錢”的地方太多,很快就“超支”了,隻好象征性地在島上蓋了座簡陋的小亭子。不叫鳳凰樓,而叫鳳凰亭了。慈禧太後死去沒多久,不僅大清帝國崩潰了,而且鳳凰亭也應聲而倒。“鳳凰台上風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本是李白於金陵懷古的詩句,借用過來形容昆明湖裏的鳳凰墩,也挺合適。鳳凰墩是鳳凰台的袖珍版,猶如微型小說。

話題再回到乾隆那兒。乾隆不僅給西湖改名,還動真格的,從水利建設方麵考慮,將水麵向東拓展,並鏟平西堤的北段,但保留了“舊有龍神祠”(這使龍王廟所處的堤壩成為南湖島)。姚天新先生說:“昆明湖建成後,乾隆皇帝在湖中仿杭州西湖蘇堤建築了一條貫穿南北的長堤,取名為西堤,並將原有西堤修整後改名為東堤。為記其沿革,乾隆皇帝在東堤岸邊上建立了一座鐫有‘西堤此日是東堤’詩句的昆侖石碑。從此,這條元明時期京城西北郊著名的‘西湖景堤’因乾隆造園而堤改名亡了。”幸好,將西堤改叫東堤,不會鬧出把西施叫作東施(效顰的醜女)那麼大的誤會。如果說效顰的話,也是乾隆皇帝本人在效顰,讓昆明湖模仿杭州的西湖,讓昆明湖的西堤模仿西湖的蘇堤。好在模仿得還不算難看。比那位隻知道趕時髦、卻沒學會照照鏡子的東施,高明多了。到底是皇帝,有一顆愛美之心,而且做得很到位,表現得很恰當很得體。乾隆這位偉大的“美容師”,給西湖(甕山泊)做了“整容手術”,使之更漂亮、更有貴族氣息了。正是從這一天起,西湖成了禦苑裏的風景(猶如天然去雕飾的民女搖身變作穿金戴銀的公主),被高高的紅牆圍住,有勇猛的哨兵把守;普通老百姓,想看也看不到了,想看也不敢看了。“望西湖月半規”,“見西湖明如半月”——古書裏的有關記載,都已是傳說了。隻能聽一聽而已。

昆明湖雖好,卻被皇帝一個人所霸占了,圈為其私有財產。看來所有的皇帝,都很吝嗇於與別人分享自己莫大的幸福。

到了慈禧太後的時代,更是如此。女人若霸道起來,比男人還厲害。她把昆明湖當作自家的金魚池,以其為核心,蓋起了花園別墅(頤和園),恨不得天天住在裏麵。她唯我獨尊地在昆明湖泛龍舟、賞荷花、釣大魚,一點也不覺得孤獨?昆明湖,不覺得孤獨?所謂養在深宮人不識,即其命運也。它也快成白頭宮女了。

可以說直至大清王朝破產,中國的老百姓,才有權利、才有眼福一睹昆明湖之真麵目。